合肥市现代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5061311 上传时间:2024-02-10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197.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市现代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合肥市现代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合肥市现代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合肥市现代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合肥市现代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合肥市现代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市现代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合肥市现代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 2015年)目 录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回顾. 1一、发展成就. 1二、发展经验. 5三、发展环境. 7第二章 “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8一、发展机遇. 9二、面临挑战. 10第三章 总体思路. 12一、指导思想. 12二、发展定位. 12三、发展路径. 14四、发展目标. 15第四章 空间布局. 16一、“三圈”布局. 17二、“二区”布局. 18三、“一带”布局. 19第五章 主要任务. 19第六章 产业发展. 25一、特色种植业. 25二、健康养殖业. 29三、农产品加工业. 32四、农业服务业. 34五、生物质产业. 38第七章 重点工程.

2、39第八章 保障措施. 44第九章 重点项目. 48合肥市现代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推进合肥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跨越,现结合实际,编制合肥市“十二五”(2011-2015年)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回顾一、发展成就“十一五”以来,合肥市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突出位置,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坚持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大力实施县域突破战略,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全市“三农”工作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合肥农业发展力度最大、县域经济发展最快、农民得实惠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显著的时期

3、。2010年,全市三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661.3亿元,财政收入57.9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6.58亿元,分别比2005年净增481.7亿元、42.86亿元、581.28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29.8%、31%、54.2%。在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评价中,肥西名位百强第94位;中部百强第10位;肥东县位列中部百强第20位。(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新提升。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27.64亿元,比2005年净增132.05亿元,年均增长18.1%,粮食总产量达193.52万吨、油料25.8万吨、棉花1.85万吨,肉类38.02万吨、水产品12.29万吨、牛奶9.2万吨

4、,其中,粮食产量实现了自2003年以来的七年持续增长,小麦、油菜、水稻优质率分别达到85%、98%和96%。棉花、肉类、牛奶等三项农产品产量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分别比2005年增加了45.4、17.6和160.4个百分点。(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新突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与2005年相比,养殖、水产、蔬菜总量大幅增加,传统粮油比重有所降低,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产值由2005年49.3:2.3:37.7:9.4:1.3调整为46.9:2.3:38.2:10.8:1.8,其中养殖业和蔬菜园艺业产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49.1%和28.8%。(三)高效规模农业取得新进展。围绕五大主导产业

5、和特色高效规模农业产业“带”、“块”、“园”、“区”建设,大力实施“草莓南进、苗木北上、水生蔬菜扩张、节水旱作农业开发”等调整战略和“畜牧业提升、水产跨越”工程建设,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农业产业“基地连片、特色成带、块状辐射、集群发展”的新格局初步显现。全市蔬菜瓜果面积和总产量双破百万,特色规模农业基地面积150万亩,设施农业面积25万亩,建设规模养殖场5000多个,养殖业产值突破百亿元,草莓、苗木花卉面积全国领先,奶牛、家禽总量全省第一,创建省部级“四大高产攻关创建”行动的万亩示范区50个,面积50万亩;涌现出一批“千亩连片、千棚联栋、万亩水生”的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种植面积74.4万亩;草

6、莓基地面积发展到15万亩。市级以上“一村一品”和特色村镇200个。(四)农业产业化发展跃上新台阶。农产品加工业位居全省首位,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涌现出一批效益百万、经营千亩、服务万户的农业龙头企业。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2005年的83家发展到305家,规模以上农业企业超过600家,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实力、有品位、有魅力”的农业产业集中园区,肥东县食品工业园,经济技术开发区、长丰县双凤工业区农产品加工园和蜀山区种业集中区建设初具规模,2010年全市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576亿元,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的15.6%。(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迈出新步伐。全市“三品”认证认定总数达344个,位居全省前

7、列,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96个,其中国家级8个,省级8个;长丰草莓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不断加强,蔬菜农残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全市未发生一起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农资市场秩序持续好转。(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新水平。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近百万亩,“水、电、路、林、渠”配套建设进一步加强,年测土配方施肥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新增大中型拖拉机及变型运输机4256台,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3%,比2005年提高7个百分点。农田水利兴修和大型水利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完成水利投资25亿元,重点实施了20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瓦埠湖蓄洪区综合治理和淠史杭灌区、驷马山

8、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全面完工,新增灌溉面积10万亩,建成饮水安全工程154处,解决了85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农村安全饮水率达88%。实现行政村村村通水泥、柏油路,农村通信、网络光纤、广播电视实现全覆盖,新建改建农村道路6000公里。(七)农业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果。加大农业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发力度,突出外、大、高的招商重点,加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物流中心、休闲观光农业及农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招商引资引企力度,先后引进联合利华、可口可乐、温氏、雨润、新希望、隆平高科、黑牛、现代牧业等20多家国内外大集团、大公司、大项目入驻我市。组织实施农产品进超市、进批发市场、进上海“三进工程

9、”,大力开展展会促销,积极组织参加北京、上海、合肥三大农交会平台,大力宣传推介我市优质农产品,扩大对外开放水平,2010年全市农业企业农产品出口额达15217万美元。2010年全市新建续建农业项目291个,新增投资60.3亿元,新引进各类农业项目89个,投资67.9元,农业经济蓄力提升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积极参与合肥经济圈合作开发,先后投入360万元,与六安、巢湖共建高效规模蔬菜基地3.3万亩。(八)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成效。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优化配置城乡资源,在全省率先成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基本完成农村集体林地确权发证、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改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等工作。创

10、新土地流转机制,55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累计流转土地面积105万亩,土地股份合作、租赁形式等新的土地流转经营形式不断涌现,建立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村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农村基础设施落后面貌得到进一步改善。创新农村金融改革,先后成立小额贷款公司20余家。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幅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204家,带动农户60以上。 二、发展经验(一)坚持以城乡统筹发展为方向。近年来,合肥市始终正确把握“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加快工业和城市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反哺农业、支持农村、回报农民。推进城

11、乡融合发展,统一制定规划,统一布局空间,统一整合资源,统一培育市场,统一优化环境,实现城乡经济发展优势互补、协作互动。实施城乡联动建设,树立“一盘棋”思想,大力实施“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使城乡面貌在“大建设”中得到提升。(二)坚持以农民长效增收为核心。始终把农民增收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挖掘农业自身潜力的同时,更注重把增加农民工资性和资产性收入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努力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坚持多种经济成份并举,大中小项目并重,资金、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企业并行,扩大乡村民营经济总量,拓宽农民增收途径。鼓励农民进镇进城,从事流通业和服务业。加大农村劳

12、动力培训,建立三级培训基地,改进培训方式,注重实习实训,完善就业服务,增强农民增收本领。(三)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坚持以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重点,大力推进优质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和方法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大力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成立农村专业协会、专业市场、经纪人等民间组织,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发展农村运输、餐饮、文娱等农村服务业,开展以“农家乐”为主题的风情游、观光游、休闲游等活动,扩大农村服务业在农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四)坚

13、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通过改革创新推动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通过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使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优质生产要素迅速配置到农业生产中,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五)坚持以扩大开放为抓手。紧紧抓住国内外特别是沿海、长三角先发地区产业、资本向内地转移的历史机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的分工协作体系,引入外部资金发展经济。突破过去利用本地人才发展的局限,积极引进外部人才,有效化解长期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资金、资源、技术、人才等“瓶颈”制约,形成了全面开放的态势。(六)坚持以科技和政策创新为支撑。先后制定出台了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现代

14、农业发展若干政策、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支持政策,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激励各类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三、发展环境(一)新农村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现代农业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支撑,各级都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全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具备了较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为今后一个时期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三县城镇化进程加快,三县城镇化率超过40%,全市160万农村劳动力中已

15、有54以上在非农产业就业,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59以上,逐步形成了以二、三产业促进一产发展的格局。(三)内部空间和外部压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一是农业功能拓展空间大,服务功能有待于进一步发挥;二是农业综合效益提升的空间大,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强化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单位产出率前景广阔;三是农业产业链条延伸空间大,需要进一步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增强特色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四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空间大,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科技优势,进一步提高农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五是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十分巨大,主要是国际市场多变和周边竞争压力加大,农业自然风险和病虫害

16、多发频率加大,环境资源保护、能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应对挑战、解决矛盾、拓展空间、加快发展,将是合肥今后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农业发展的潜力所在。 第二章 “十二五”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期间,合肥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领头雁,既面临着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战略机遇期,也处在各类矛盾交织、农村改革发展步入攻坚的严峻挑战期,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和紧迫。一、发展机遇(一)国家和省里不断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机遇。各级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发展,不断出台加强“三农”工作的政策措施,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下发了七个一号文件,构建了一系列更加直接、更加明确、更加有力的支农强农政策体系,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