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教师版.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5061144 上传时间:2024-02-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完整word)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完整word)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完整word)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完整word)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教师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教师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完整word)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教师版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教师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了解各史书体例。3、反复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不懂的字和词。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函( )陵 氾( )南 佚( )之狐 夜缒( ) 陪( )邻 阙( )秦 敝( )之 秦伯说( ) 不知( ) 逢( )孙 戍( )之 共( )其乏困三、课文研读(一)第一段 1。解释下面加点词。 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 )且贰于楚也(数作动,从属二主)晋军函陵(名作动 驻军)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什么句式? 状后 3。探讨分析下列问题晋、秦两国为什么

2、围攻郑国?(1)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也4.小结这一段写秦、晋围郑。共有五个分句,语言简练,从情节发展上看,从两个方面为下文作了铺垫.这两方面的情况是: 这次围郑,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没有多大利害关系,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两国军队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的说服分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二)第二段。 . 基础知识。(1)解释下面加点词。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如果)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取独)(尚且)(通“矣”)(2)翻译下面句子.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壮年的时候,尚且比不上别人。)。 探讨分析下列问题(1)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侧面描写(

3、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3.课文分析。 这段写烛之武同意“见秦君”。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请说明这一段如何写得波澜起伏,曲折生动的。(字数不超过150个字) 秦晋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说服秦军,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感动了烛之武,他终于以国家利益为重,答应“见秦军”。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2.根据课下注释解释课文第三、四段并赏析这两段学习过程一、赏析第三段。解释下面加点词。(1) 夜缒(在晚上)而出 (2)郑既(已

4、经 )知亡矣。(3)越国以鄙(名作意动,把当做边邑)远(形作名,远地)(4)焉(哪里)用亡(使灭亡)郑以陪(增加)邻(5)行李(外交使节)之往来 (6)共(同“供”)其乏困(7)且君尝(曾经)为(给予)晋君赐矣(8)既东(名作状,向东)封(使成为疆界)郑,又欲肆(形作动,扩张)其西封(9)若不阙(使削减)秦,将焉(哪里)取之?(10)阙秦以利晋(使获利),唯(句首语气词,表希望)君图(考虑)之(11)秦伯说(同“悦”),与郑人盟2。翻译下面句子何厌之有 有什么能满足的呢?3.课文分析。()烛之武为什么一见到秦伯就说“郑既知亡矣”? 烛之武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办法。一开始,烛之武使秦伯认为烛之武完全

5、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这就引起秦伯对烛之武的好感,愿意听烛之武把话说完,这就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烛之武说服秦退兵最重要的理由是什么?请予以概括。(不超过20个字) 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除上述理由之外,烛之武说服秦退兵的理由还有什么?请予以归纳。 保全郑国有利于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晋国曾对秦国忘恩负义,过河拆桥。4.小结 点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

6、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二、赏析第四段。1。解释下面加点词。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因为)以乱易整,不武。(依靠) 因人之力而

7、敝之,不仁(损害) 失其所与,不知(结交)(同“智)吾其还也(副词,表商量,还是) 2。课文分析。晋文公为什么不愿进攻秦军? 晋文公是一个讲恩情、讲仁义、讲智谋的人。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三、理顺结构(学生探讨完成)开端: 秦晋围郑 发展: (烛之武)临危受命 高潮: (烛之武) 智退秦师 结局: 晋军撤退 四、 课堂练习题(一)归纳字词意义和用法。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通“供”提供(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

8、”,满足(4)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5)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2.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撤退 且贰于楚也 贰:数词用作动词 从属二主,对有二心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军:名词用作动词 驻扎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越国以鄙远 鄙,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 远方指郑国 阙秦以利晋 利:名词使动 使获利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敝:形容词用作动词 损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3。古今异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古义:出行

9、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4.文言句式 以其无礼于晋 状后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状后 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 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 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5.一词多义(1)以 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2)焉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哪里) (3)其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 使者)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 指“越国以鄙远”这件事)

10、 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 指自己) 吾其还也 (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 还是)(二)、课堂达标与迁移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与释义错误的一项是( )A. 夜缒(zhu)而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B。 秦伯说(yu),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C。 失其所与,不知(zh):“知通“智”,明智D. 共(gng)其乏困:共同,一起2。 下列句子中带点词的意思和用法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 越国以鄙远 鄙:做动词,当做边邑 B。 既东封郑 封:做名词,疆界C。 晋军函陵 军:做动词,驻军D。 若阙地及黄泉,隧而相见 隧:做动词,挖隧道3. 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和意思不完全相同.做代词的两

11、项是( )A. 何厌之有 B。 唯君图之C. 将焉取之 D. 君之所知也E。 邻之厚,君之薄也 F。 行李之往来4. 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有的是谦称,有的是敬称。属于敬称的两项是( )A。 是寡人之过也B. 吾不能早用子C。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D. 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5。 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怀有二心,从属楚国。B.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如果派烛之武见秦国国君,敌军一定会退后.C。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越过别国来鄙视远方敌人,您知道那是很难的。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损害秦国的疆域却使晋国获得利益,请您好好考虑这件事。1、 D 2、B 3、BC 4、BD 5、C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