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质量明显改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四 .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5059865 上传时间:2023-12-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质量明显改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四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3年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质量明显改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四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3年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质量明显改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四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3年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质量明显改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四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3年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质量明显改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四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质量明显改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四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质量明显改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四 .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质量明显改善改革开放xx年经济社会开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四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开展和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收入来源明显多元化,分配差距持续缩小,消费质量明显改善,食品支出比重持续下降,居住面积提高明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居民收入继续快速增长,分配差距进一步缩小,消费结构继续改善,生活质量继续提高,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根底。 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阔步迈向全面小康社会 40年来,我国居民收入节节攀升,消费水平大幅提高。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

2、实际增长22.8倍,年均实际增长8.5%。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322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实际增长18.0倍,年均实际增长7.8%。40年间,我国居民用31年时间实现人均收入跨万元大关,用5年时间实现人均收入跨2万元大关,目前正向人均收入3万元大关迈进。 一1978-1991年。人民生活稳步解决温饱。 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的推行,以及城市地区一系列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措施的出台,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较改革开放初期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元增加到1991年的1701元,年均实际增长6.0%;人均消费支出从1978年的311元增长到19

3、91年的1454元,年均实际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1991年的72023元,年均实际增长9.3%;人均消费支出从1978年的116元增加到1991年的620元,年均实际增长7.5%。 二1992-2000年。人民生活实现总体小康。 1992年,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整体配套、重点突破和全面攻坚的新阶段。在这一时期,各地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开展,城镇就业岗位明显增加,城镇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2年的2027元增长到2000年的6256元,年均实际增长6.7%;人均消费支出从1992年的1672元增长到2000年的5027

4、元,年均实际增长6.0%。 与此同时,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为商品流通特别是农副产品交换提供了便利条件,农产品价格的提高也为农民增收带来实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2年的784元增长到2000年的2282元,年均实际增长4.9%;人均消费支出从1992年的659元增长到2000年的1714元,年均实际增长4.5%。 三2001-2023年。人民生活迈向全面小康。 进入新世纪,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各级政府切实落实各项增收措施,企业利润分配更多向居民倾斜,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1年的6824元增长到2023年的3639

5、6元,年均实际增长8.5%;人均消费支出从2001年的5350元增长到2023年的24445元,年均实际增长7.4%。 同期,国家先后出台了减免农业税、实行粮食直接补贴等一系列惠农举措,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民的钱袋子更加殷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1年的242023元增长到2023年的13432元,年均实际增长8.0%;人均消费支出从2001年的1803元增长到2023年的1202355元,年均实际增长8.6%。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开展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方针政策,把提高人民福祉、

6、促进人的全面开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促进重点群体收入增长措施持续发力,鼓励和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等各类政策深入推进,各地扶贫综合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措施持续落地生根,对居民收入的增加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居民生活向全面小康社会更加扎实地迈进。 二、居民收入分配格局明显改善,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40年来,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引导下,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完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着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7、,使开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构成从单一占比拟高走向多元共同增长,城乡、区域和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持续缩小,收入分配格局明显改善。 一居民收入在宏观收入分配中占比逐步上升。 在宏观收入核算中,参与收入分配的主体由企业、政府和居民三大部门组成,三者的比例关系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表达。202023年,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为58.1%,比202023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政府努力增加居民收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居民收入在宏观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稳步提高。2023年,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为61.6%,比202023年提高3.8个百分点。

8、二居民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 城镇居民工资收入比重下降,经营、财产收入比重提高。改革开放初期,工资性收入是城镇居民收入来源的绝对主体,但随着市场主体增多、实物分配货币化以及政府转移增加,城镇居民收入中工资收入比重下降。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职工工资及得自单位的其他收入合计为322元,占城镇居民收入比重为93.8%。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2201元,比1978年年均增长111.5%;占比为61.0%,比1978年下降32.8个百分点,但仍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城镇个体经济的较快开展使得城镇居民经营收入占比上升。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4065元,比1981年年均增长1

9、9.5%;占比为11.2%,比1981年提高9.9个百分点。20世纪90年代,利息是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渠道,进入21世纪后,投资渠道不断拓宽,财产性收入来源日益多元,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362023元,比1990年年均增长22.3%;占比为9.9%,比1990年提高8.9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由单一的集体经营收入转为家庭经营、工资、转移收入并驾齐驱。改革开放初期,“以粮为纲的经济模式使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主要从集体统一经营中获取收入。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中,66.3%来源于集体统一经营收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农户逐渐成为独立的

10、经营单位,家庭经营收入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5028元,比1978年年均增长13.5%;占比为37.4%,比1978年提高2023.6个百分点。随着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以及现代农业快速开展,大量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别离出来,进入城市或乡镇企业工作,工资性收入逐渐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5498元,比1983年年均增长14.4%;占比为40.9%,比1983年提高22.3个百分点。随着各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的不断加大,来自政府的各项转移收入逐渐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260

11、3元,比1983年年均增长14.7%;占比为19.4%,比1983年提高11.5个百分点。 三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推进,极大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充分发挥再分配调节功能,加大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2023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71,比202023年下降0.43,比2023年下降0.17。 地区差距不断缩小。2023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3414元、21834元、20230元和23900

12、元。2023年,以西部地区居民收入为1,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1.66,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1.2023,东北地区与西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1.19。东部、中部、东北地区与西部收入相对差距分别比2023年缩小0.06、0.02、0.11。 三、居民消费结构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40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明显改善。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城乡居民开始从根本的吃穿消费向开展和享受型消费倾斜。同时随着消费市场持续完善,消费环境不断优化,公共设施覆盖率提高,社会效劳更加全面,城乡居民从吃穿住用的品质,到能够享受的医疗教育效劳水平,

13、都发生着重大的变化,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一食品支出比重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 食品支出比重明显下降。食品支出比重是国际通用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上下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显著下降,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23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3%,比1978年的63.9%下降了34.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6%,比1978年的57.5%下降了28.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2%,比1978年的67.7%下降了36.5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单一,以主食消费为主。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种类的丰富,城乡居民饮食更加注

14、重营养,主食消费明显减少,膳食结构更趋合理,食品消费品质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由1978年的152千克降到2023年的12023千克,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由1978年的248千克降到2023年的155千克。肉、禽、蛋、奶等动物性食品消费显著增加。城镇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由1978年的13.7千克上升到2023年的20.6千克,禽类由1978年的1.0千克上升到9.7千克,鲜蛋由1978年的3.7千克上升到2023.3千克;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由1978年的5.2千克上升到2023年的19.5千克,禽类由1978年的0.3千克上升到7.9千克,蛋类由1978年的0.8千克上升到8.7

15、千克。 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居民在外饮食次数少、占比低,随着收入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居民在外饮食比重明显上升。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饮食效劳支出1538元,比1993年增长15.7倍,占食品烟酒支出的比重为22.0%,比1993年提高13.3个百分点。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饮食效劳支出32023元,比1985年增长65.9倍,占食品烟酒支出的比重为9.0%,比1985年提高6.5个百分点。 二衣着实现成衣时尚化。 改革开放初期,居民对衣着的需求较为简单,主要是保暖御寒,显著特点是“一衣多季、“自制或裁缝做衣,农村居民尤为明显。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购置的棉布、化纤布、呢绒和绸缎合计为18.3尺,人均购置棉花0.4千克,人均购置毛线及毛线衣裤仅有0.02千克,人均购置胶鞋、球鞋和皮鞋仅有0.3双。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衣着需求发生了三个转变,即从“保暖御寒向“美观舒适转变,从“一衣多季向“一季多衣转变,从“做衣向“购衣转变。居民穿着更加注重服装的质地、款式和色彩的搭配,名牌化、时装化和个性化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衣着消费支出大幅增长。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1758元,比1978年增长40.6倍,年均增长2023.0%;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612元,比1978年增长40.5倍,年均增长2023.0%。 三耐用消费品升级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