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洗检验工艺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5056356 上传时间:2023-12-27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09.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酸洗检验工艺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酸洗检验工艺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酸洗检验工艺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酸洗检验工艺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酸洗检验工艺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酸洗检验工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酸洗检验工艺(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碱洗(煮)工艺目的:针对炉内垢层表面的油垢及一些碱溶性沉积物(如硅酸盐垢),经过碱洗(煮),使水垢转型或疏松,并改善表面的润湿性。1、碱洗液的配制,有如下三种配方,可选其一种。(1)磷酸盐碱洗液: Na3PO412H2O 0.5%Na2HPO4: 0.10.2%(2)磷酸盐、烧碱碱洗液:Na3PO412H2O 0.5%1.0% NaOH 0.2%(3)纯碱、烧碱碱洗液Na2CO3 0.3%0.5%NaOH 0.2%注:为改善被洗表面的润湿性,提高除油效果,可向碱液中加0.05%的润湿剂。2、碱洗温度和碱洗时间温度一般控制在8090时间一般为612小时(视情况最长可至24小时)3、碱洗流速升温和

2、配制碱液时,保持管道流速0.20.5m/s,然后可以静止浸泡一段时间。再循环后排放。4、碱煮:碱洗在静态条件下进行称碱煮。(1)按上述配方配配制碱液(2)锅炉气压5小时内升至额定工作压力的1/2时,维持3648小时。当碱液浓度下降至锅水碱度低于45mmol/L,PO43-浓度小于1000mg/L,应补加碱剂至开始碱度。(3)碱煮后,当碱液温度降至70左右时,可将废液全部排出。(4)检查碱煮效果,清理沉积物,并进行水冲洗。酸洗工艺:一、工艺条件:(一)酸洗前应做好如下准备工作:1、冲洗并清理锅内泥垢。2、检查水在受热面上的覆盖率和厚度:覆盖率在80%以上,且厚度不小于0.5mm时,方可采取酸洗。

3、3、检查锅炉腐蚀、过烧情况,采取必要的防漏措施。4、分析垢样,制定相应酸洗措施。5、对有代表性的垢样做溶垢试验,以确定酸洗的时间,酸洗液的浓度和温度。6、了解掌握所采用酸的浓度及缓冲剂的牌号和性能。7、卸下锅炉的安全阀,压力表及铜质部件,避免损坏和腐蚀。8、备好酸泵,导管及其他相关部件,完备相关监测检验设施。(二)酸洗液浓度的确定按下表确定。不同水垢厚度应选择的酸液浓度。水垢厚度(mm)0.50.51.01.01.51.52.02551010盐酸浓度(%)35566778101215注:酸洗液浓度应随水垢厚度的变化选择不同浓度。(三)酸洗时间:一般为610小时,水垢过厚应适当延长,但不超过12

4、小时。(四)酸洗温度控制范围:4060之间(五)监测时段:初期每隔30分钟测定一次酸洗液浓度,后期应每15分钟化验一次。两次化验的酸液浓度差0.2%时,酸洗结束。(六)缓蚀剂的用量:W=KVA%W纯度为100%的缓蚀剂用量K缓蚀剂过量系数,一般取1.2A%酸液中缓蚀剂的百分比浓度,一般为0.20.6%V需配制的酸洗液量(七)酸液流速:一般在0.10.5m/s二、动态酸洗过程:(一)根据锅炉的结构和炉型,确定采用单循环回路或多循环回路。确定的原则如下:1、保证酸洗的各个部位酸洗液流速均匀。2、不造成酸洗的某一区域滞流。(二)为确保酸洗均匀,可在大经管采取人为缩小流通截面的措施。(三)按:酸箱酸泵

5、锅炉下联箱上升管锅筒(汽包)酸箱,连接相关管道、阀门、泵、流量计,清洗液箱、安装温度计,并接通动力电流。(四)检查酸洗回路中的人孔,手孔及相关阀门是否安装。(五)计算确定所需酸洗液的量。(六)根据对具有代表性的垢样厚度测定、定性分析和溶垢试验,确定所需酸洗液的浓度,并计算出用于配制的酸量。(七)对于含有较多硅酸盐的垢,应在盐酸清洗液中加入浓度为0.5%的NaF。(八)计算确定缓蚀剂用量。(九)在酸箱内配制所需的酸洗液1、启动酸泵,将酸箱内溶液循环搅拌,达到浓度均匀。2、若条件许可,则可用蒸汽将酸洗液加热至所需温度。(十)酸洗液配制完毕,应复核其浓度是否符合要求。若误差超出许可范围,应进行调整。

6、(十一)再次检查酸洗系统,若正确无误,方可开启相关阀门,启动酸泵,开始清洗。(十二)调整流量调节门,使酸洗液流量达到指定值。(十三)按规定对酸洗液进行监督,当酸洗液的浓度低于要求时,应补加酸。(十四)不定时对系统进行检查,及时处理泄漏和其它问题。(十五)若酸液浓度趋于稳定(两次测定差值0.2%)则酸洗过程可告结束。(十六)循环酸洗时间最长不得超过12小时。(十七)循环酸洗结束即刻停泵,排除锅炉内酸液,立即进入下一工序操作。三、静态酸洗工艺过程:(一)关闭相关的人孔、手孔、检查孔及各阀门。(二)用耐酸胶管与排污管出口连接,作为进酸管道。(三)确定酸洗液的需要量。(四)根据垢样的测定和分析试验,确

7、定酸洗液的浓度及需用的水、酸、缓蚀剂和其它添加剂的量。(五)在酸箱内配制符合要求的酸洗液。(六)酸箱内酸洗液要搅拌均匀,有条件的可加热到所需温度。(七)复核酸洗液的浓度,若不符合要求应调整到要求的浓度。(八)人工注酸时,应高架酸箱和进酸管道。进酸管道应高架至锅炉最低安全水位线以上,联接进酸漏斗,利用位差从锅炉下部进酸。(九)用泵进酸时,将耐酸泵与进酸管边和酸箱相连接,并在管路上装设必须的阀门。(十)酸液注入量以最低安全水位线为准。(十一)全部进酸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十二)进酸完毕,关闭锅炉与酸泵之间的隔离阀门。(十三)有条件的可维持锅内酸液在要求的温度范围内。(十四)定期对酸液化验,当两次

8、化验浓度差0.2%时,酸洗即可结束,并转入下一工序的操作。漂洗工艺:一、前提条件:退酸水冲洗后,有二次锈蚀产生时,需进行漂洗。二、目的:清除二次锈蚀,为确保钝化质量创造条件。三、漂洗液的配制:采用HCL浓度为0.6%的酸液,加缓蚀剂配制足量的漂洗液。四、测定锅炉出口漂洗液中的铁离子含量小于300mg/L时,则漂洗完成,若经过一定时间漂洗,铁离子含量仍超过300mg/L,应用热的除氧水更换部分漂洗液,继续进行漂洗。直至漂洗液中铁离子含量小于300mg/L。水冲洗工艺:(一)碱洗后的冲洗工艺:目的:清除残留碱液,降低被清洗面的PH值。1、采用清水进行冲洗或采用PH9的循环清水冲洗,以便节约用水。2

9、、保证流速尽可能高。3、冲洗后,冲洗液PH8.4(采用PH9的循环清水时,PH9)(二)酸洗后的冲洗工艺:目的:清除被清洗面的残留酸,提高PH值,酸洗结束应立即进行水冲洗。1、最好采用除氧清水对被清洗的金属表面进行冲洗。2、清洗水不得循环使用。3、清洗要迅速,水流速度尽可能要快。4、冲洗时间越短越好。5、当冲洗水PH在44.5,Fe2+Fe3+50mg/L时,且无悬浮杂质,水冲洗方可结束。6、冲洗结束后,立即进行钝化处理。(三)钝化后的冲洗工艺:目的:清除残留碱和杂物。打开排污阀门,开启给水泵,大流量冲洗至冲洗水清澈为止。钝化工艺:目的:使金属表面形成保护膜,防止在大气中腐蚀。同时彻底消除残留

10、在锅炉各部位的酸液。1、药剂的配制及工艺条件:NaNO2钝化: Na3PO412H2O钝化NaNO2:12% Na3PO412H2O:23%PH值:1012(用NaOH调整PH值) PH值:1012(用NaOH调整PH值)温度:5565 温度:2080时间:46小时 时间:610小时流速:0.10.3m/s(或静泡) 流速:0.10.3m/s(或静泡)注:NaNO2钝化效果好,但污染Na3PO412H2O钝化效果较差,但无污染。准钝化工艺:若酸洗后要立即投用运行,则可进行纯碱处理:向炉内加入Na2CO3,但保持PH12,碱度不低于20mg/L,并增加锅炉的排污率。化学监督工艺:一、化学监督任务

11、:(一)在碱洗工艺中对碱洗液碱度的测点。(二)碱洗后水冲洗,对冲洗终点PH值的测定。(三)酸洗过程中对酸洗液酸度的测定,以及酸洗终点的判定。(四)酸洗后,水冲洗终点PH值的测定。(五)钝化过程中对钝化液中NaOH和Na3PO3的测定或NaNO2的测定。二、监督工艺过程:(一)在碱洗液工艺中的碱洗液碱度的测定。根据酚酞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在PH值为7.41.0之间,而甲基橙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在PH值为3.04.4之间,从而将NaOH和Na2CO3分别测定。1、试剂剂配制:(1)酚酞指示剂:0.1%的酒精溶液。(2)甲基橙指示剂:0.1%水溶液。(3)硫酸标准溶液:0.1N。2、分析步骤:取碱洗液10m

12、L于250mL的锥形瓶中,用蒸馏水稀释到100mL,加入2-3滴酚酞指示剂,用0.1N硫酸标准液滴定至无色,记下酸消耗量V1,再加入2-3滴甲基橙指示剂,0.1N硫酸标准溶液继续滴定至橙红色为止,记录下第二次消耗酸量V2,则据下式计算NaOH和Na2CO3的百分比浓度。NaOH%=(V1-V2)T1/V3100%Na2CO3%=2V2T2/V3100%T1每mL0.1N硫酸相当于NaOH的克数。克/升T2每mL0.1N硫酸相当于Na2CO3的克数。克/升T3取碱洗液的体积。mL3、每4小时(接近终点时每1小时)测定碱洗液中的PH值总碱度和PO3-4浓度,并适时调整NaOH和Na2CO3的含量达

13、要求浓度,至浓度趋于稳定时,碱洗结束。(二)碱洗后,水冲洗对冲洗终点PH值的测定。水冲洗30分钟后,每10分钟对锅炉出口液利用酸度计进行测定,当PH9时,冲洗即可终结。(三)酸洗过程中的化学监督:根据酸碱中和反应原理,测定酸洗液浓度的变化,并根据测定数据调整酸洗液浓度,并确定酸洗终点。1、初期每30分钟测定一次酸洗液浓度;2、后期每15分钟测定一次酸洗液浓度;3、当两次化验的酸液浓度差小于0.2%时,酸洗可告结束;4、为避免酸洗后金属离子对化验的干扰,选用变色点在PH=4.1且色调变化显著的指示剂:0.1%甲基橙溶液加0.25%靛 蓝二磺酸水溶液;5、选用0.1N NaOH标准溶液。分析步骤:

14、取1mL酸洗液,用蒸馏水稀释至100mL,加入2-3滴指示剂,用0.1NaOH标准液滴定到溶液变色即为终点。记录消耗碱量,则:HCL%=V1T/V100%T每毫升NaOH溶液相当于盐酸的克数。克/毫升V1NaOH的消耗量。mLT取酸液的体积。mL(四)酸洗后,水冲洗冲洗终点PH的确定。冲洗20分钟后,利用酸度计测定锅炉出口清洗液的PH值,当PH在4-5范围时,冲洗即可结束。钝化过程中的化学监督钝化过程中的化学监督就是NaOH和Na3PO4的测定。原理:根据酚酞指示剂变色范围在PH值为7.4-10之间,甲基橙指示剂变色范围在PH值在3.0-4.4之间,从而将碱液中的NaOH和Na3PO4分别测定。试剂配制:(1)酚酞指示剂:0.1%酒精溶液(2)甲基橙指示剂:0.1%水溶液(3)硫酸标准液:0.1N分析步骤:(1)取钝化液10mL于250mL的锥形瓶中。(2)用蒸馏水稀释到约100mL。(3)加入2-3滴酚酞指示剂,呈红色,用0.1N硫酸标准液滴定到红色消失,记下硫酸溶液消耗量V1。(4)再加入2-3滴甲基橙指示剂,用0.1N硫酸溶液滴定至溶液显橙红色为止;记下第二次消耗硫酸溶液量V2,按下式计算NaOH和N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