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505589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城市是多样异质文明空间化聚集、结构化整合的结果,城市与文明共生。文明多样性主要指以城市为场域为核心的社会领域与社会功能的专业化划分及其空间共在,即专门化专业化的管理、宗教、谋利、交易等功能在城市中或者以城市为中心的多样共存。城市的重要功能是满足人的多样需要,一个成功的城市,首先是能够全面满足人的安全、发展、宗教等需要的所在。在科特金看来,考察成功的城市,“有三个关键因素决定了这些城市的全面健康发展,即地点的神圣、提供安全和规划的能力、商业的激励作用。在这些因素共同存在的地方,城市文化就兴盛;反之,在这些因素式微的地方,城市就会淡出,最后

2、被历史抛弃”。一方面,人的多样需要会催生多样的城市、多样的文明;另一方面,多样的城市、多样的文明又会进一步生成人的多样需要。文明多样性对城市的生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城市是对已有多样文明的聚集,多样文明在城市中会发生碰撞、竟争、融合、整合,并可能进一步多样化。韦伯认为,多样性是城市之所以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条件。在他看来,以不断发展的分工为特点的经济多样性,是推动城市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社会从道德社会、礼俗社会向理性社会、法理社会转换的重要力量。在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帕克看来,以多样性为特点的城市在为人们带来机会、为人们提供更多自由空间的同时,也造成了社会分离,并放大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

3、从文明多样性这个维度揭示城市性离不开对文明本身的历史反思、哲学批评。这种以多样性为目标的研究,对推翻当代帝国霸权以及影响仍然深远的帝国思维、霸权思维当然意义重大。但问题在于,人类历史、世界文明史、世界城市史,是否仅仅是一部文明多样性的历史?把不同文明的平等性单纯地等同于文明的多样性,是否符合历史本身?是否会导致新的问题?我们认为,城市性研究、文明性研究应该深层化。就对城市社会的研究而言,一方面,需要对文明多样性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揭示多样性本身的结构、本质、转换;另一方面,在揭示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的同时,也需要从城市哲学与文明批评史的角度,具体揭示城市社会的文明共同性,揭示城市社会作为地方共同

4、体、区域共同体、全球共同体的特点、趋势和走向。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多样异质文明空间化聚集、结构化整合就产生了城市,城市文明共生。B.文明多样性体现为管理、宗教等功能在城市中或以城市为心的多样共存。C.能全面满足人的安全、发展、宗教等需要的城市必然是一个成功的城市。D.韦伯和帕克都认同文明的多样性是城市的特点,对社会发展有积极影响。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城市功能的多样性为前提,从专业化、专门化两个维度论证文明多样性。B.文章第二段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详细阐述了文明多样性对

5、城市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C.文章第三段分析了文明多样性对城市的生成和发展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D.文章在探讨城市社会与文明多样性的关系后,指出文明共同性是发展的必然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地点的神圣、提供安全和规划的能力、商业的激励作用等因素共存,城市文化就会兴盛B.如果考察成功城市的三个关键因素中的一个式微,城市就会淡出,城市文化也会随之消亡。C.人类历史、世界文明史、世界城市史,既是文明多样性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文明共同性的历史。D.揭示城市社会的文明多样性、共同性及特点、趋势和走向,是深入研究城市社会的组成部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近日,北京

6、正研究试点建设全市首条封闭式的自行车高速路,连接天通苑至中关村,起到保障居住在天通苑、回龙观等地区的上班族往返上地、中关村的自行车骑行通勤需求的作用。与厦门的自行车高速路主要满足休闲、观光需求不同,该线路连接的是工作区与居住区,首先要满足的是通行“刚需”。多年来,一些城市新规划道路没有慢行系统,配套设施不能满足公众所需,自行车道被占用等现象较为常见,骑车出行很不方便。但随着共享单车的大量出现,自行车又重新进入公众生活,骑车出行逐渐变得普遍。与之相对应的是,城市道路建设也日益重视慢行系统,新建道路多能确保自行车的通行权。“自行车高速公路”是指路面平坦宽阔、专门用于骑自行车的城市间交通线路。虽然这

7、些专用通道两边不是全封闭的,但全程没有交叉路口,因此不设红绿灯。该路段禁止行人行走及汽车行驶,这使得骑车人能以较快的速度在上面骑行。自行车高速路对国人来说较为陌生。当前,在路权分配上,一些城市的管理者更多地偏向于机动车,使得城市道路中没有专门的自行车道,这往往会造成交通的拥堵。如果靠修建机动车道路去改变拥堵现状,提升出行效率,成本比修建自行车道路要高很多。无论是技术还是成本,自行车高速路相对来说要求都比较低,而且灵活,工程量也比机动化快速路小很多。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骑自行车出行,自行车高速路正好为这些人提供了方便,不仅能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还能缓解城市拥堵的压力。但也有人对自行车

8、高速路持谨慎态度,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院长陈艳艳就认为,道路条件已经基本形成的主体城区,就不适宜大规模建设自行车高速路。不仅如此,也有一些上班族心存疑虑,家住天通苑附近的马女士说,通行的自行车可能很多是共享单车,高速路修成之后,在早晚使用高峰期间,会不会面临调度上的难题?此外,电动自行车能不能上路?自行车高速路会不会成为另一个拥堵路段?有专家表示,这其中的车辆调度、安全管理、运营维护等方面都需要相关部门做好功课。修建“自行车高速公路”,或许只考虑了环保、治堵等因素,但它在客观上也助推了全民健身。有社会学者也表示,“自行车高速公路”建成投入使用后,其缓解交通拥堵、利于环保的作用会逐渐显现,与

9、此同时,这样的“自行车高速公路”还会最大限度地延展体育功能。(摘编自民生周刊2017年第20期1.1、1、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北京建成的首条封闭式自行车高速路,大大满足了上班族的自行车骑行需求。B.“自行车高速公路”是指路面平坦宽阔、专门用于骑行的城市之间的封闭式交通线路。C.自行车高速路既可以满足通行的“刚需”,又可以满足休闲、观光的需求。D.多年来,城市中的自行车道普遍被占用,成为骑车出行很不方便的主要原因2.下列不属于修建自行车高速路原因的一项是(3分)A.随着共享单车的大量出现,骑车出行变得普遍,自行车高速路正好为骑行者提供了方便。B.自行车高

10、速路不仅能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还能缓解城市拥堵的压力。C.自行车高速路有利于人们绿色出行,能最大限度延展体育功能,有助于全民健身。D.自行车高速路禁止行人行走及汽车行驶,这使得骑车人能较快速地在上面骑行。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然自行车高速路有着诸多好处,但并不是每个城区、每条道路都适合修建。B.城市道路规划既要注重机动车道,还要注重慢行系统,两方面需齐头并进,不可偏废。C.不设交叉路口,不设红绿灯的自行车高速路投入使用后,就能发挥积极效用。D.仅仅依靠修建机动车道路去改变拥堵现状,成本较高不说,还有可能收效甚微。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古代

11、儒家对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很多深刻的论述,孟子便对道德情感,尤其是恻隐之心做了细致的阐述。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并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说任何一个路遇此事的人都会对将要掉入井里的孩子产生同情,这种同情并非为了结交孩子父母,也不是为了邀誉于乡党朋友。由此看来,恻隐之心是纯然的善,是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的。这意味着,儒家学者不会同意卢梭的同情心源自自爱的观点。按儒家的观点,恻隐与自爱截然不同,两者之间没有因果或源流的关系。恻隐固然也需要对自身感受的关切,因为恻隐之心是经由自己的痛苦而感知他人的痛苦,但用自爱却无法解释一个人为什么定要从自己推及他人,同情他人的痛苦,更无法解释那种自我奉献的意愿和行为。

12、那么,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概括地讲,可以这么说,但还需要做些具体分析。完整意义上的道德包括三种现象一一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对道德心理而言,恻隐之心无疑是其原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推动着其扩展和深化;对道德行为而言,恻隐只是一种最初的动力,且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动力;对道德知识而言,恻隐则是形成它们的最原始也最微弱的动力,必须经过理性的中介才能起作用。恻隐之心是道德最初的涓涓细流,虽不汹涌澎湃,但却源源不断。虽然人类历史上不乏以所谓“原则”“主义”扼制甚至消灭恻隐之心的企图,但最终都归于失败。在一个基本的底线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恻隐之心绝对无误。 “原则”“主义”可能会出错,会忘记生命

13、的根本,而恻隐之心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却不会出错,它是人类道德乃至全部文明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连这一道防线也守不住,如果人类连起码的恻隐之心也丧失殆尽,那就很难想象人类会成为什么样子。当然,从另一方面看,作为源头,恻隐之心还有必要发展,它不能满足和停留于自身。它最主要的发展当然是和理性结合,使单纯个人主观的恻隐之心转向普遍客观的道德理性,使人治转向法治。在当今的社会,理性规则、道德义务都是必要的,但规则和义务并不是道德的全部,道德并不仅仅是规则和义务的普遍履行,我们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深厚同情。它会让规则与义务不至于硬化干枯,会提醒我们道德与生命的深刻联系。道德也会与时俱进,只要人类还保有恻隐

14、之心,我们就可以对它的变化基本放心。 (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恻隐之心让我们同情他人的苦难并做出超越功利、舍已为人的道德行为。B.儒家认为恻隐与自爱不同,两者虽都关注自身感受,但它们之间并无必然联系。C.恻隐对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的推动作用呈逐渐减弱的趋势。D.恻隐是人类抵御不道德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守住它就守住了人之为人的底线。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证明恻隐是纯粹的善,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B.阐述道德这一概念,是讨论“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这问题的重要前提。C.恻隐之心绝对

15、无误是基于它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而言的,否则就不一定能成立D.文章主要按照提出论题、辨析概念、分析作用意义这一基本逻辑对恻隐之心展开论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恻隐会使人推己及人,同情他人的痛苦,因此从人类生存的角度看,恻隐比自爱更重要。B.仅有恻隐之心是不够的,如果它不能朝向道德理性发展,其意义就会打折扣。C.如果社会的治理者只是从恻隐之心出发施政,那么这种治理方式只能算是人治。D.只有保持恻隐之心,道德规范才会具有人性的温度,道德的演化才不会违背人性。(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迄今为止,记忆一直与人体尤其是大脑联系在一起。按照这种理解,群体不可能有记忆,

16、因为群体不拥有身体和大脑。学者们充其量承认,某个个体所具有的记忆是在他与其他人交往中,并且是在社会的框架里形成的。这正是法国哲学家哈布瓦赫的观点。根据他的论证,没有社会机制就无从谈起记忆,因为一个人总是根据定的范畴把接收的印象整理成可以回忆的信息,而这里所说的范畴具有社会性质。如果用哈布瓦赫老师涂尔干的话说,回忆和过去是“集体的描述”。因此,哈布瓦赫使用“集体记忆”这个概念,以指代个体的记忆及其社会起源。我们用“文化记忆”这个命題对哈布瓦赫的记忆理论加以扩展和完善。首先区分三种记忆形式:个体记忆属于大脑研究和心理学的范畴,集体记忆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文化记忆是文化科学研究的对象。文化记忆的概念超出了“传统”这个概念的范围,因为文化记忆还涉及遗忘和隐瞒,遗忘和隐瞒导致传统的消失和断裂。文化记忆具有很强的异质性且形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