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五项管理工作年终总结体会.docx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5051916 上传时间:2023-11-0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减”五项管理工作年终总结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双减”五项管理工作年终总结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双减”五项管理工作年终总结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双减”五项管理工作年终总结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减”五项管理工作年终总结体会.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双减”五项管理工作年终总结体会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朱晓民教授指出: 学校的变革,要从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提高课后 服务质量出发,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就现在布置作业存在的问题,朱教 授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建议,尤其强调了作业管理的总体要求:压总量,控时 间,调结构,提质量。明确不同作业的关注点:课前作业关注学习起点,课堂 作业关注学习状态,课后作业关注学习结果。尊重教育规律,构建良好生态。曾几何时,一味追求学业成绩成为教育生 活的主流乃至唯一。在很多地方,教育丧失了理性、自然、平和的品质,逐步 演化为盲目狂热、急功近利的技能训练营,包容差异

2、、以平常心对待教育的良 好生态被破坏了。因此,“双减”首先需要摒弃“立竿见影”的观念、“揠苗 助长”的做法,理性冷静地捍卫教育的原点精神,用质朴的成长规律因材施 教,在常态的教育坚守中回归正常、静待花开,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 到自主、可持续发展。整合教学内容,塑造高效课堂。“双减”的关键在于解决好学校的课堂教 学问题。课堂教学优质,学生才会卓越。落实“双减”需要学校根据学生实际 情况,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同时在教学中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以自身的成长节奏学习,健康成长。双减”的关键在 于

3、解决好学校的课堂教学问题,只有教学优质,学生在课堂上学足学好,才能落 实“双减”。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满足不同 层次学生的需要。同时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探索指向高阶思维 的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给学生赋能,扎 实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落实学生核心素养。推进系统治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课后服务延长了工作时间,教师的担 子重了、压力大了。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应系统思考、综合治理,解决教师数 量不足、管理不科学等问题,同时引入增值评价,不搞平均主义,形成“要想 减负成功,先为教师减负”的基本共识,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使教师把“

4、双减 增效”内化为自觉的日常行动。目前,已有学校实行教师轮流课后服务、弹性 上下班等制度,值得借鉴。因地制宜,创建高质量课后服务体系。课后服务质量决定“双减”成效。 课后服务绝不是简单地看住孩子、解决放学后无人接的问题,而是给学生提供 多元化的成长路径、挖掘潜能,发展其核心素养。课后服务可以分两种:正常 下班后的托管看护、作业辅导、课外阅读、社团活动等普惠性服务属于基本服 务,费用可由政府财政保障;同一时间的特长发展、拓展延伸、兴趣小组以及 延时和暑期托管等个性化服务属于拓展服务,通常可采用成本分担机制。因 此,学校在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优化形式、创新载体的同时,应多方协商、量 力而行、因地制宜

5、。目前,有学校在教育行政部门引领下同共青团、工会、社 区等联合开展课后实践活动,并吸纳大学生、退休教师、能工巧匠等参与,效 果良好。相互理解,塑造包容的家校合作共同体。以往,一些家长把家庭教育的责 任交给校外培训机构,如今家庭教育回归,只养不育的时代结束了。作为一场 观念和行动上的革命,“双减”不仅需要家长理性规划孩子的未来,同时也需 要与学校真诚合作、协同育人。家校应加强沟通,在教育理念、内容、方式上 保持基本一致。学校应通过家长学校等途径给家长提供科学实用的家庭教育指 导,让家庭与学校互补,避免家庭增负、教育低效。路虽远,行则将至;行不息,事则必成。如今,“双减”工作进入到战略 谋划、全面减负、综合治理、攻坚克难的新阶段。未来一段时期,后小河大学 区将以“双减”工作提高办学水平,提升教育质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研究实施五育并举的有效策略,统筹育人体系建构,以协同发展理念打造共 识、共生、共享、共创的学区教育改革新生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