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传染病防治宣传教育制度.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5047096 上传时间:2023-10-0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传染病防治宣传教育制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小学传染病防治宣传教育制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小学传染病防治宣传教育制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小学传染病防治宣传教育制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小学传染病防治宣传教育制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传染病防治宣传教育制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传染病防治宣传教育制度.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传染病防治宣传教育制度【优秀版】(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 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传染病防治宣传教育制度我校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学校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保障在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市、区卫生局、教育局的有关规定要求,特制定本校传染病宣传教育制度。一、 首先落实传染病管理责任制,建立校长责任制。由卫生室具体负责本校传染病疫情的收集、报告,认真仔细做好学生的晨检,晨检结果及时与班主任老师沟通,班主任老师积极配合保健老师做好学生健康宣传教育工作。二、 加强对校内食堂卫生工作管理,建立规范工作制度,防止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交叉污染,做好食

2、堂工作人员的传染病宣传教育工作。做好师生饮水卫生,确保提供师生安全卫生、合格的食品及饮用水。每年组织对校内从事饮食、饮水人员进行定期体检,并做好校内环境卫生工作。三、 做好对学生健康知识和传染病预防的教育,积极宣传常见病,多发病,根据季节需要以及正在流行的病种及时做好学生及老师的防病治病宣传教育工作。四、 一旦发现师生有传染病症状的疑似病人,应立即告知校领导和保健老师,并应按规定报教育局,同时报区疾控中心。发现学生身体不适或摄氏38度以上高烧必须迅速隔离,及时通知其监护人带其去医院看病,并在家休养。 学校卫生室小学生预防传染病安全常识教育材料传染病是由由各种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

3、与人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 一、传染病传播的方式和途径: 第一,通过空气从呼吸道传染。如流感、流脑、麻疹、百日咳、风疹、猩红热等。 第二,通过食物经消化道传播。如痢疾、伤寒、甲型肝炎等。 第三,通过昆虫及动物传染。如蚊子传播乙脑;虱子传播斑疹、伤寒;狗能传播狂犬病;苍蝇传播痢疾等。 第四,通过日常接触传染。如甲肝、沙眼、红眼病、水痘等。 第五,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打针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二、预防传染病的环节: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 三、目前多发的几种传染病及预防1、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儿童。麻疹极易传播,同居一室就

4、可能被染。一般在接触病毒后10天开始发热、流涕、咳嗽。病程可718天不等。皮疹一般在初始症状后的37天出现。患者从刚出现症状到疹子出现后4天内有传染性。任何诊断为麻疹的患者,必须从学校或工作中隔离,直到疹子出现后的4天。麻疹的预防主要有: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隔离患者。麻疹流行期间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尤其是医院),少串门,以减少感染和传播机会。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不挑剔食物,多喝开水。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后12天左右可产生免疫力。 2、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痄腮”,是由流行性腮腺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具

5、有高度传染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较多见。多见于到岁的儿童。流腮的预防主要有: 最佳的预防是在适当的年龄接种疫苗。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完全消退为止。注射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药物预防 3、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感冒病。 流感潜伏期13日,最短数小时。流感与普通感有着区别。中毒型流感病人则表现为:高热、昏迷、抽搐,有时能致人死亡。普通感冒较流行性感冒传染性要弱得多,一般人在受凉、淋雨、过度疲劳后,因抵抗力下降,才容易得病。流感的预防措施有:注意体育锻炼,保证休息,增强体质。流感流行期间暂停集会,暂不探亲访友,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活动,出门戴口

6、罩。公共场所加强通风,喷洒漂白粉液消毒。时要保持营养均衡和避免过度劳累,这是预防流感的基础措施。预防流感的最好办法是接种疫苗.4、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样大便。中毒型急性发作时,可出现高热并出现感染性休克症状。该病常年散发,夏秋多见,人类对本病普遍易感,是我国的多发病之一。 预防:易感人群应注意饮水饮食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5、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10岁以下的儿童,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但以春季为多。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猩红热样皮疹及脱屑为特

7、征。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本病潜伏期为17天,一般为23天。 预防:猩红热病人要严格隔离至咽拭子培养阴性为止。猩红热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去公共场所。不要让孩子与猩红热患者接触。 6、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低热、畏寒、头痛、流涕、上呼吸道炎症、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发热当天全身可见以四肢为主的分布均匀的淡红色圆形或卵形点状充血性斑丘疹,24小时可遍布全身。 防治措施: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接触风疹病人后早期注射免疫球蛋白有预防效果发现病人后应隔离至出疹后天。7、甲型H1N1流感甲型H1N1流感是由变异后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8、。甲型H1N1流感病人为主要传染源。虽然猪体内已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毒,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动物为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或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造成传播。人群对甲型H1N1流感普遍易感。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1-4天。临床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腋温37.5)、流涕、鼻塞、咽痛、咳嗽、头痛、肌痛、乏力、呕吐和(或)腹泻。可发生肺炎等并发症。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由于这种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新发疾病,其特点仍待进一步观察总结。防护

9、措施: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在咳嗽或打喷嚏后。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尽可能频繁开窗,增进居住空间的空气流动。如果戴口罩,必须正确使用和处置,以确保其效力,避免因不正确使用口罩增加传播风险。正确做法:用口罩仔细遮盖嘴和鼻子并系牢,尽可能减少面部与口罩之间的空隙;在口罩受潮或沾染湿气后,换上新的清洁和干燥的口罩;不要重复使用一次性口罩,一次性口罩在每次使用后应丢弃并在除下后立即处置。在触摸用过的口罩后,用肥皂和水或使用酒精洁手液洗手。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方案为进一步做

10、好道路交通安全常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小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文明素质,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发生,使同学们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一、活动目的1、通过本次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小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常识,使他们懂得指挥灯信号的含义,行走、乘车、骑自行车必须遵守的规则。2、通过活动教育,培养小学生从小就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习惯,保障自己和他们人身安全。二、活动主题: 以人为本,以防为主,遵守交规,珍爱生命。三、活动内容:1、同学介绍自己收集到的“道路交通安全常识”和“交通事故案例”。亲身感受,培养学生的自护能力。让学生感受“遵守交通法规,珍惜生命”的重要性。同时,组

11、织交通法规等方面知识的教育。让学生掌握了有关交通安全法规常识,这对维护学校秩序,疏导交通,宣传交通法规起到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2、轰轰烈烈开展学生交通安全知识宣传活动。我们利用综合实践课,专门设置“交通安全在心中”为内容的教育课,使全校师生受教育率达100%,实现了交通安全教育进学校的目的,交通安全知识讲座使全体学生深受教育。3、与交警中队联系,索取有关交通安全的图片资料,并将交通安全有关的道路交通法律、法规、交通标志牌和事故案例图片等展板,在学校内进行展览。4、加强对学校师生自行车的管理,教育学生严格做到“安全行车、规范停车”,通过教育、检查等形式制约师生遵守交通法规以及校纪校规。5、通过家

12、长会等形式,对家长进行交通安全教育。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必要的走路和行车安全提醒,要严格遵守交通法规。这样,不仅使能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而且能辐射家长,规范家长的交通行为。6、开展知识竞赛活动,活动室外面悬挂“道路交通安全常识”宣传标语,(如:生命只有一次,平安伴我一生。珍惜生命,遵章出行。)营造安全教育浓厚氛围。活动室内:黑板上用美术字书写“遵守交规,珍爱生命”,墙壁上粘贴各种交通信号、标志等图片及交通常识宣传资料。每班选派三个人代表参赛、问答竞赛:每个代表必须回答一个问题,答对的给予一面小旗。、抢答竞赛:抢答对的给予一面小旗。各班代表发言,谈谈对本次活动的看法与收获。活动结束后,

13、以班为单位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梁村镇中心小学传染病预防工作计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市、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案例等文件精神,为科学、有效地应对学校突发传染病,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危害,确保师生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保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促进教育发展和社会稳定,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计划。一、工作目标 普及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完善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疫情在我校发生和蔓延。二、工作方针和原则我学校传染病防治工

14、作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坚持早预防、早排查、早治疗的原则。三、成立突发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成立以李雷雨校长为组长、赵书鹏为副组长的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学校各室负责人、医务人员、班主任组成。四、建立保障机制1、加强健康教育,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有关健康要求,开齐、上足、上好健康教育课。组织健康安全专题讲座,进一步提高师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2、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致家长的公开信等形式向家长讲解预防传染病知识和防治工作要求,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3、严格门卫管理制度,加强门卫值守、管理工作,及时掌握校内、外各种人员流动情

15、况。改善学校卫生设施条件,加强对教室、食堂、图书馆等人群聚集场所的通风换气和校园内公共用具的消毒,搞好校园环境卫生。4、坚持学生因病缺课登记制度,积极做好因病缺课学生情况统计分析工作,对生病请假在家的学生要通过 等方式询问病情。在校生病的学生要及时通知家长陪同前往(对暂时无法通知家长的学生由班主任陪同前往)医院就医。发现传染病患者及时报告校医。5、加强师生体质锻炼。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户外运动,督促学生课间到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体质。6、预警联动, 学校应做好日常预警预防工作,与教育局、派出所、消防、医院等基层应急单位建立联动机制,保持联系渠道全天畅通。五、加强监测机制1、学校要建立疫情监测制度,形成校领导-校医-班主任的学生健康监测网络。要建立学生健康管理档案,班级要有晨检记录本,学校医务室要有就诊登记本,学校要有传染病疫情报告记录本。、日常监测。由班主任每日早晨观察、询问、了解、发现和掌握学生的健康状况并做好登记。如发现学生中有发热、头痛、腹泻、呕吐、皮疹、黄疸、精神萎靡等症状;或传染病及疑似传染病;或症状相似的聚集性病例等,应立即报告,同时做好记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