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征地农转非人员生活困难状况的调研报告 .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5043037 上传时间:2023-11-1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征地农转非人员生活困难状况的调研报告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23年征地农转非人员生活困难状况的调研报告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23年征地农转非人员生活困难状况的调研报告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23年征地农转非人员生活困难状况的调研报告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23年征地农转非人员生活困难状况的调研报告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征地农转非人员生活困难状况的调研报告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征地农转非人员生活困难状况的调研报告 .doc(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征地农转非人员生活困难状况的调研报告 征地农转非人员,是xx区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诞生的一个崭新的社会群体。这一群体在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动地由农民向市民转变过程中的生活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渝北稳定大局。主动关心、切实解决征地农转非人员生活困难问题,是检验地方政府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试金石,是构建和谐渝北的当务之重、当务之急。 一、征地农转非人员生活困难状况估价 一总体生活逐步向好 自1984年江北机场建设和龙溪开发以来,全区已征用集体土地125190亩,征地农转非人员约70000人,占区域不含北部xx县区城市人口33.5万人的20%,主要集中在龙溪和两路片区。从年龄构成看,16岁

2、以下4830人,占6.9%;中青年13790人,占19.7%;“4050人员36820人,占52.6%;老龄人员14560人,占20.8%。随着经济社会的开展,征地补偿安置政策进行了6次大调整,就业支持力度加大,社会保障逐步配套,征地农转非人员生活逐步向好。 补偿标准逐步提高。1984年征地时,抚幼安置和养老安置为每月每人发给2533元不等的生活费或一次性领取5000元生活费;劳动力统一安置,并按每人8000元安置补助费拨付安置单位。此后,人员安置补助费逐步调整到了每人17496元、2202300元、27600元到目前的28000元。 就业支持力度加大。1984年至1999年期间,征地农转非人

3、员由开发机构统一安排到城镇集体企业就业或自谋职业。安置到企业工作的农转非人员,因企业解体关闭大多很快沦为下岗失业人员。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实施“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区委、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就业优惠扶持政策引导征地农转非人员就业。2003年以来,区级财政投入培训费487万元,培训补助金85万元,免费培训征地农转非人员14258人,园区企业吸纳农转非人员就业16812人,同时,支持征地农转非人员创业。2023年以来,向120名征地农转非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48万元;为178名征地农转非人员减免税费394.5万元。 住房条件明显改善。1984年时,征地农转非人员按照“

4、住得下,分得开的原那么分配产权属于当地房管部门的统建安置房,人均面积一般2023平方米左右,并规定向房管部门缴纳房租。随后住房安置调整为购房、租房和自建房三种方式。1999年,住房安置标准定为人均建筑面积18平方米。2023年取消自建房安置方式,按每人20平方米建筑面积进行统建优惠购房或货币安置。202023年,住房安置标准提高到每人建筑面积30平方米。统建安置房随时代进步,已从过去的单体楼、水电气总表制,迈入了小区化、一户一表时代。在龙溪、两路旧城拆迁改造中,一批早期统建安置房也纳入其中,这些征地农转非人员的住房条件更是得到明显改善。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从1984年以来,老年、抚幼和不能坚持

5、正常劳动的病残征地农转非人员,逐月领取生活费每人每月从最初的33元调到了260元;每人每月领取的生活补助费也从25元调到了22023元。1994年起对征地农转非“4050人员实行储蓄式养老保险,到202023年底,全区参加储蓄式养老保险的征地农转非人员共14111人,每人每月领取生活费22023元。从202023年起,对年满16周岁以上征地农转非人员实行根本养老保险政策,对新征地人员不再实行储蓄式养老保险。目前,征地农转非人员有5.6万人参加了根本养老保险,其中12968名征地农转非老龄人员已享受每人每月580元左右的养老保险待遇。从202023年开始,全体征地农非人员纳入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

6、2002年以来,征地农转非困难家庭纳入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实行了应保尽保。2004年以来,区政府对征地农转非人员504人发放了社保补贴125万元,为20233人发放岗位补贴20.6万元,为就业后退出低保的7028人发放就业补贴433万元。 二绝对困难占比拟大 在征地农转非人员中,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均月收入450元内的低收入家庭,享受廉租房待遇的无房户和住房拥挤户等,在缺少收入来源,物价不断攀升,支出不断增加的状况下,生活十分困难。这局部人员主要是1999年前征地农转非中的“4050人员和老年病残人员。 靠低保维持生存。按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标准,全区征地农转非人员中享受

7、低保待遇的有440户771人,占全区低保总人数的30%。其中回兴120户219人,龙塔87户154人,双凤桥84户153人,双龙湖54户113人,龙山63户91人,龙溪27户41人。这些家庭完全依赖政府发给的每人每月260元低保金维持生存,食物消费占总收入80%以上,家中无一样新家具,无一件新衣服。 收入缺乏来源。征地农转非中局部“4050人员无业可就,有业难就,有的家庭人均年收入缺乏202300元。在龙溪街道征地农转非人员家庭中,有5%完全无经济来源,15%无固定收入,仅20%的家庭1人有固定工作或2人灵活就业。在202023年全区标准低保工作后,我区享受政府就业补贴的达7028人,占了征地

8、农转非总人数的2023%。在202023年标准低保工作中,我区把领取征地农转非根本养老保险待遇父母的收入,纳入了因无钱购房而居住在一起的成年已婚子女收入同户计算,使相当一局部低收入家庭困难情况被人为掩盖。 住房条件极差。市政府199464号令以前,被安置在统建房的征地农转非人员占绝大多数,这局部人住房面积窄小。当时4口之家住房建筑面积在55平方米左右,后来子女成家生子,三代、四代同堂逐渐增多。而在早期征地农转非人员中有90%以上的人无钱购置商品房。如龙塔街道有的居民祖孙三代8口人至今仍挤住在41.4平方米的统建房屋里。目前,龙溪、龙塔、龙山、回兴、双龙湖早期征地农转非统建安置房的住户中,人均居

9、住建筑面积在15平方米左右的不在少数。此外,早期征地农转非统建安置房,尤其是产权属于房管部门的公房,由于年久失修,房屋破旧,有的已成危房;环境无人维护,脏乱差十分突出,这些区域已逐步沦落为与繁华大都市格格不入的“贫民窟。 短期难关难过。202023年实施征地农转非人员根本养老保险政策,中止储蓄式养老保险后,全区有2735名“4050人员终止储蓄式养老保险后,既不能领取养老保险待遇,又从202023年7月起停发了原储蓄式养老保险逐月领取的22023元生活费,原有的生活来源突然中断,使他们顿时陷入生活无着落的困境,已引起了社会的不稳定。 三相对困难不容乐观 征地农转非人员,转非前自给自足,生活少忧

10、,有的还较为富裕。如龙溪地区转非前的农民,通过种植蔬菜,养殖水产畜禽,闲暇时外出打工,家庭人均年收入一般在13万元左右。转非后,熟悉的农活不能干了,不少人对城市的工作难以胜任。即使就业,收入普遍很低,辛辛苦苦起早贪黑干,一月工资才680元。然而吃穿住行用样样要钱,支出大增,收支难以平衡,他们的经济经常处于捉襟见肘状态。这类人员大体占征地农转非总人数60%左右。一遇天灾人祸,相对困难户就会立即下滑为绝对困难家庭。 生活节俭。收入微薄而欠稳定,这些征地农转非人员只能省吃俭用。买廉价菜,少吃新鲜菜,多吃咸菜,每周最多吃一次肉,床无二间,家具破旧;文化生活贫乏简单,服饰穿戴只能普通,不敢奢望时尚时髦。

11、 无钱买房。居住在430多栋早期征地农转非安置房的人员,面对收入拮据与物价上涨的为难,在房价持续飚升的年代,只能苦守面积小、结构差、环境破旧的统建安置房,即使子女结婚需要新房,也难以满足子女愿望。有的家庭因买不起房,子女结婚成了父母最揪心的事情。 生病忌医。尽管参加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但小病到医院治疗药费昂贵。在202023年4月1日社区医院推行药品零差率政策前,他们在生病之后,或者到药店自购药品,或者苦熬到自愈,或者拖至病入膏肓。一旦患上重病,到市级医院治疗的,医药费用报销比例又太低。有重病病人的家庭,返贫几乎成为必然。 就学生畏。渝北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中小学校撤多建少,征地农转非

12、人员子女难以就近就地入学。加之户口与居住地的别离,子女必须跨区域跨地段入学,这不但增加交通费用,还必须向就学的学校缴纳一大笔莫名的费用。名为自愿的校服、补课、活动等费用,也让不少征地农转非人员感受到巨大经济压力。如果子女考上了大学,征地农转非人员更是经济上不堪重负。 二、征地农转非人员生活困难的成因 一补偿政策不合理 补偿安置标准低。征地农转非人员生活上的绝对困难,主要源于早期土地补偿费标准过低,住房安置面积太小。1999年前执行的市政府1982122号文件、199231号令和199464号令,全区16周岁以下未成年人未享受人员安置费的有6146人。在这期间,1984年底至1992年5月202

13、3日,征地补偿费因年龄的不同,一般每人5000元,多的每人8000元;199231号令后,一般每人6500元,最高为每人2023500元;199464号令后调整为每人最高17496元。按照当时住房安置政策,人户小间,23人户间,人以上户间,人均建筑面积12左右,1997年住房安置标准才提高到人均建筑面积18。1999年以前统建安置房均为单体楼房。农转非人员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之后,在未成年子女未享受人员安置费的状况下,住在这么窄小的安置房内,依靠这么点补偿安置费度日,如果没有稳定的其他生活来源,或遭遇天灾人祸,会不可防止地陷入绝对困难之中。 住房安置不标准。即使后来的征地补偿标准有了大幅提高,但

14、仍然难以防止征地农转非致贫。其中主要是住房货币安置的政策出现偏差。xx区参加xx市春季房屋交易会的商品房建筑面积销售均价,202023年为3983元/,202023年已猛增到6537元/,每平方米房屋售价上涨2554元。而目前龙溪地区住房货币安置标准为4500元/,两路地区住房货币安置标准为3300元/,另外每平方米奖励400元,分别为4900元/、3700元/。龙溪地区、两路地区住房货币安置标准与xx区市场商品房屋销售均价每平方米分别相差1637元和2837元。在征地拆迁中,虽然宣传有住房实物与住房货币两种安置选择,但在与征地农转非人员签订住房安置协议时,开发建设单位却以住房安置协议书没有了

15、等为由,诱导或迫使征地农转非人员选择住房货币安置方式。征地农转非人员拿到的住房货币安置款,根本无法买到实物安置相同面积的住房。2000年以来,某园区在安置的9402人中,货币安置到达6635人,占安置人员总数的70%。即使选择实物安置,安置房往往久建不成,空港新城2002年以来的征地农转非人员至今在望房兴叹。目前全区有近2023000人仍居住在过渡房之中,台商工业园仅202023年支付住房过渡费就高达120230万元。住房安置政策的僵化与执行之中的偏差,是征地农转非困难人员源源不断产生的又一原因。 土地征用未依法。因城市开展需要,无批文先征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征地农转非人员因无征地批文而不能按时办理养老保险,子女毕业后不能找到稳定工作,拆迁后难以找到屋优价廉的出租房,也是促成征地农转非人员生活困难的原因。 二就业支持欠实效 上世纪80年代,征地农转非人员统一安置就业,90年代以来转为了货币安置。在剧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征地农转非人员是天生的弱者,为此,政府采取了相应的就业支持措施。2003年以来,xx区高度重视促进征地农转非人员就业工作,出台了专门文件,健全了相应机构,投入了大量资金,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实效并不明显,还存在着一系列亟待改良的地方。 就业培训与就业推荐脱节。近些年来,以街道、园区为单位,对16周岁以上,男50周岁以下、女40周岁以下,有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