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七初中八年级美术学科教学案设计2.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5022915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七初中八年级美术学科教学案设计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东七初中八年级美术学科教学案设计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东七初中八年级美术学科教学案设计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东七初中八年级美术学科教学案设计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七初中八年级美术学科教学案设计2.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七初中七年级美术学科教学案设计课题:艺术与科学 设计人:孟亚莉 第 2周 第 1 课时 总计 2节 课型:新课授课人:孟亚莉 备课组长签字: 下组领导签字:明确目标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联系生活,了解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对人类生活的促进作用。能力目标: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生活中各种物品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艺术性。能画出简单的设计图稿。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设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科学的热情和对艺术的热爱;认识到将艺术和科学进行有机结合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 导与评讲讲我国古代的人们面对冰清玉洁的月亮表面的蒙蒙黑影编出的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实例。 教学重点: 艺术与

2、科学的相互关系,分析艺术与科学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在生活用品设计中体现的。教学难点: 艺术对科学的促进作用。实施目标一、艺术与科学概念1、艺术:艺术强调主观感受,重美感,主要依靠激情和想象,以形象思维为主揭示人类的情感。(美观、愉悦、舒适) 2、科学:科学强调客观规律,主要依靠理智和实验,以抽象思维为主,探索自然发展的规律。(实用、合理、便利)二、分析实例:欣赏图片进一步感受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1、长信宫灯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说一说长信宫灯美在什么地方?(神态、动作、色彩、造型2、安 济 桥(赵州桥)教师实验,使学生更直观感受到拱形桥设计的科学性。3、蒙娜丽莎利用光学原理和油性原料进行绘画,逼真

3、生动。(体现在绘画中也需要科学合理的安排)三、 小组讨论总结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艺术与科学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互相促进,不断融合,协调发展。学生加深理解学生欣赏图片,同桌讨论后说出安济桥的艺术性和科学性。神态、动作、色彩、造型几方面讨论长信宫灯的美安济桥的简练、美观、古朴、对称美等。科学合理的设计如:拱形减轻桥的重量、利于排水等落实目标课内检测 1、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认真思考。把刚才提到的设计不合理的例子重新设计。(例如:班级的桌子、椅子等)2、利用手绘线条的方法进行绘画。3、将设计的作品在全班交流,并让设计者说出设计意图。教师加以点评。 课外拓展自1987年以来,中科院

4、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每年的国际会议都邀请画家按照会议的主题作画。作者中有李可染、吴作人、黄胄、华君武、常莎娜等艺术大师,也有鲁晓波这样的后起之秀。这些作品既给予科学家艺术欣赏,又触发他们的思想火花,受到了国内外科学界的广泛赞扬。我想,现在大家可以相信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他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 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 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码?他们很可能是确实不可分的。如果是这样,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 硬币的两面。他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5、。 板书设计科学与艺术科学与艺术 共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 科学与艺术共同目标:追求真理的普遍性导学反思通过教学实践,深感本教材实在是美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它真正打破了美术教学的学科界限,对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受到师生的肯定和认可。整个教学活动,本着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进行构思,在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关注并乐于参与教学活动,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创造力。每个环节都紧紧围绕主题,循序渐进地展开,并且注重各环节之间的自然衔接。在资料的选择上既考虑符合教材的要求,又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喜欢和接受。教师很好地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为整个教学活动增添了美感和气氛

6、,教师的启示引导、学生的欣赏评述贯穿于整个活动,使整个活动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尽管有些作品显得有些稚嫩,但不乏智慧和个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还认识到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美术教师,除了要具备很好的美术素养、专业能力外、还应具有其他的综合能力,例如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对教学环节的调节应变能力等等。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些不足之处。学生在表述自己的观点时,教师的期望太高,太在意他的观点是否准确、是否独特;在创作过程中有些学生有畏难情绪,不感尝试,我认为可能点拨得还不够到位。新课程的实施向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学生而教,据学情而教,努力做到每课有反思,课前课后有反思,让我们倾听学生的声音,引领他们动态、发展地徜徉在艺术与科学的殿堂,努力学好各门知识,做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