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桃花源记36.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5019058 上传时间:2023-04-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 桃花源记3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9 桃花源记3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9 桃花源记3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9 桃花源记3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 桃花源记36.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 教师:何生智 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一、复习导入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 2学生口头解释所查成语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带动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大意。l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2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3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4渔人离开桃花源

2、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三、交流互动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寻找 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4.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 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5.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

3、致?进入桃花源不容易:“林尽”-“一山”-“小口”-入”-”极狭”-“复行”,这表明桃花源的隐蔽,与世隔绝,难于发现。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奇丽美景)7.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优美宁静)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安乐幸福)8.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民风淳朴、热情好客)9提问:桃源人见渔人

4、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10.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桃花源村?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与世隔绝)11提问:渔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12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3.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

5、”,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14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6、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呢?明确:当时的社会黑暗纷乱,作者是借此表达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既是作者的精神寄托,也是广大人民愿望的体现,所以说这是作者的一个美丽的梦。四、感受桃源(1)感受桃花源的美丽1. 桃花源美在何处?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2. 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2)感受桃花源幸福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1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2 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3 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3)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

7、教师归纳)(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4). 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5)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6)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7)拓展延伸:讨论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反衬

8、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3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五、自主小结(中心思想)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六、反馈练习七、布置作业1.完成本课与课堂同行2.背诵全文四、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 导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理想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