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柘寺的特点.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5017631 上传时间:2024-04-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潭柘寺的特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潭柘寺的特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潭柘寺的特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潭柘寺的特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潭柘寺的特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潭柘寺的特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潭柘寺的特点.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潭柘寺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距阜成门41公里。潭柘寺规模宏大,再加上周围由潭柘寺所管辖的森林和山场,总面积达121公顷以上。潭柘寺始建于西晋,至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是北京地区最早修建的一座佛教寺庙,在北京民间有“先有潭柘,后有幽州”的谚语。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 这里曾经繁荣一时金代,禅宗在中都(今北京)地区有了很大的发展,潭柘寺先后出现了数位禅宗大师,大大提高了寺院的声誉。金熙宗到潭柘寺进香礼佛,并拨款对潭柘寺进行了整修和扩建,这是第一位到潭柘寺进香的皇帝,后代皇帝纷纷效仿。元代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妙严公主为了替其父赎罪,而到潭柘寺出家。后终老于寺中,她每日里在观音

2、殿内跪拜诵经,“礼忏观音”,年深日久,竟把殿内的一块铺地方砖磨出了两个深深的脚窝。现今妙严公主“拜砖”依然供奉在潭柘寺的观音殿内,是潭柘极为珍贵的一件历史文物。后妙严大师终老于寺中,其墓塔在寺前的下塔院。明代从太祖朱元璋起,历代皇帝及后妃大多信佛,由朝廷拨款,或由太监捐资对潭柘寺进行了多次整修和扩建,使潭柘寺确立了今天的格局。明代的潭柘寺成为当时对外交流的一个窗口,许多外国人久慕潭柘寺的盛名,而纷纷到此来学习佛法,有的甚至终老于此,其中最著名的有日本的无初德始、东印度的底哇答思、西印度的连公大和尚等人。到了清代,皇帝们更是将潭柘寺繁荣广大,几经扩建,有了现在的规模。说到潭柘寺最出名的应该是它的

3、古迹,从晋代开始渊源千年文化在这里绵延。建筑格局 潭柘寺金刚白塔潭柘寺寺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可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主体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斋堂和毗卢阁。东路:有方丈院、延清阁、行宫院、万寿宫和太后宫等。西路:有愣严坛(已不存)、戒台和观音殿等,庄严肃穆。此外,还有位于山门外山坡上的安乐堂和上、下塔院以及建于后山的少师静室、歇心亭、龙潭、御碑等。塔院中共有71座埋葬和尚的砖塔或石塔。 山门外是一座3楼4柱的木牌坊,牌楼前有古松二株,枝叶相互搭拢,犹如绿色天棚,牌楼前有一对石狮,雄壮威武。过牌坊是单孔石拱桥,名“怀远桥”,过桥就是山门。 天王殿殿中供弥勒像,背面供韦驮像,两侧塑高约

4、3米的四大天王神像。天王殿两旁为钟鼓楼,后面是大雄宝殿。宝殿面阔五间,重檐庑殿顶,黄琉璃瓦绿剪边,上檐额题“清静庄严”,下檐额题“福海珠轮”。正脊两端各有一巨型碧绿的琉璃鸱吻,是元代遗物,上系以金光闪闪的鎏金长链。殿内正中供奉硕大的佛祖塑像,神态庄严,后有背光,背光上雕饰有大鹏金翅鸟、龙女、狮、象、羊、火焰纹等。佛像左右分立“阿难”、“伽叶”像,均为清代遗物。大雄宝殿后为斋堂院,是和尚们吃饭的地方,堂后有三圣殿,但此二殿均已折除。只剩两株娑罗树和两株银杏树,树体高大。中轴线终点是一座楼阁式的建筑,名毗卢阁,高二层,木结 构。站在毗卢阁上纵目远眺,寺庙及远山尽收眼底。 寺院东路由庭院式建筑组成,

5、有方丈院、延清阁和清代皇帝的行宫院,主要建筑有万寿宫、太后宫等。院中幽静雅致、碧瓦朱栏、流泉淙淙、修竹丛生,颇有些江南园林的意境。院内有流杯亭一座,名猗轩亭。 寺院西路大多是寺院式的殿堂,主要建筑有戒坛、观音殿和龙王殿等等,一层层排列,瑰丽堂皇。戒坛是和尚们受戒之处,台上有释迦牟尼像,像前有三把椅子,两侧各有一长凳,是三师七证的坐处;观音殿是全寺最高处,上有乾隆手书莲界慈航,内供观世音菩萨,敛目合什,隽秀端庄。 潭柘寺古迹文物众多,镀金鸱带、金代诗碣、清代肉身佛,神奇的石鱼都是难得一见的文物珍品。 潭柘寺潭柘寺大雄宝殿正脊两端各有一巨型碧绿的琉璃鸱吻,是元代遗物,上系以金光闪闪的鎏金长链。鸱吻

6、是作为镇物出现的,传说是龙生九子之一,属水,克火,故而置于屋脊以镇免火灾。据说,康熙皇帝初来潭柘寺时,看见鸱吻跃跃欲动,大有破空飞走之势,于是命人打造金链将它锁住,并插一剑,今鸱吻上“镀金剑光吻带”就是康熙所赐。 寺院东路有一座方形流杯亭,名“猗轩亭”。亭内巨大的汉白玉石基上雕琢有弯弯曲曲的蟠龙形水道,当泉水流过时,放入带耳的酒杯,任其随水飘浮旋转,止于某处,取而饮之,并饮酒作诗,这就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曲水流觞”习俗。 潭柘寺古木古树其多,最著名的千年银杏树、千年婆罗树、千年柏、二乔玉兰等。潭柘寺周围有许多附属于潭柘寺的建筑景观。如东观音洞、明王殿、西观音洞、上下塔院等与寺院共同构成了一个方圆

7、数里,景色多样,情趣各异的景区,千百年来无数游人被潭柘寺美景所陶醉。历史上名僧辈出的潭柘奇佛事活动也十分盛大,浴佛法会,莲池大会等在北京地区非常有名。潭柘寺是一个风水宝地潭柘寺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周围有九坐高大的山峰呈马蹄状环护,这九坐山峰从东边数起依次为回龙峰、虎距峰、捧日峰、紫翠峰、集云峰、璎珞峰、架月峰、象王峰和连花峰,九坐山峰宛如九条巨龙拱卫着中间的宝珠峰,规模宏大的潭柘寺古刹就建在宝珠峰的南麓。高大的山峰挡住了从北方袭来的寒流,使潭柘寺所在之处形成了一个温暖、湿润的小气候,因而这里植被繁茂,古树名花数量众多,自然环境极为优美。潭柘寺有二宝宝锅天王殿前有一口铜锅,直径1.85米、深1

8、.1米,是和尚们炒菜所用。此锅原在东跨院北房西次间,现在那里还有一口更大的锅,直径4米、深2米,一次煮粥能放米10石,需16个小时才能煮熟。由于锅大底厚,文火慢熬,故而熬的粥既粘且香。关于这两口锅,还有“泼砂不漏米”之说,原来,锅底有“容砂器”,随着熬粥时的不断搅动,砂石会沉入锅底的凹陷处。石鱼潭柘寺观音殿西侧有龙王殿,殿前廊上有一石鱼,长1.7米、重150公斤,看似铜,实为石,击之可发五音,传说是南海龙宫之宝,龙王送给玉帝。后来人间大旱,玉帝送给潭柘寺消灾。一夜大风雨时,石鱼从天而降,掉在院中。据说石鱼身上13个部位代表13个省,哪省有旱情,敲击该省部位便可降雨。潭柘寺古木古树其多帝王树潭柘

9、寺三圣殿东侧生长一株伟岸探天的银杏树,树干粗茁达4米,高13丈,树冠繁茂,生机勃勃,被称作“帝王树”。西部一株低矮得多,与之对称而立,叫“配王树”。帝王树树龄千年以上,植于五代后唐从实禅师与其徒千人讲法潭柘时期。龙须竹康熙三十七年(1698),圣祖康熙皇帝赐潭柘寺“龙须竹八杠”。寺僧将其种植于行宫院落,尤其是流杯亭北阶旁。从康熙年间至今三百多年,这些竹子仍生机盎然茁壮成长,并且越培植越多,如今除流杯亭、万岁宫外,寺内延清阁前院落,以及戒坛北侧和东西侧也遍植此竹。千年柏方丈院内两株桧柏,东西并立,粗逾三围,树干笔挺直入云天,高达30多米。苍黛的树冠亭亭如巨盖,气势足具,苍古弥坚,树龄达千年以上。

10、风霜雪雨、蟉结千载,生成如此奇崛古柏,阅尽古寺兴衰。据讲,生长如此繁茂的千年树龄桧柏,在全国也是罕见的。二乔玉兰潭柘寺内毗卢阁下东侧有紫玉兰两巨株,老干粗已过尺,高三四丈。每届4月10日左右为盛花期,如灿烂之云霞般怒放,最称盛景,其树龄已达200年。其花九瓣,分三层排列,花瓣硕长达6寸;紫玉兰是俗称,但其雍容华贵、独特美丽的花姿,在北京却是独一无二的,堪称天下绝品。有人称潭柘寺的紫玉兰名“二乔玉兰”、“朱砂玉兰”,以嫁给周瑜的小乔比附之,可见其娇艳媚人之状。探春潭柘寺名贵花木还有探春,分别植于毗卢阁前东侧,写经室门口。枝干黑赭色,叶嫩绿、如榆,高达3.5米。探春为丛生灌木,主干粗如手杖,盛花时

11、洁白如雪,一蓬蓬缀满枝头。花期4月初旬,盛花期仅10天,尤为不易遇到,故知之者亦绝少。不得不看的潭柘寺10景平原红叶秋天是潭柘寺最美的季节,古刹所处的平原村,山上长满了柿子、红果、山楂、秋梨等果木树以及黄栌、丹枫。金风过后,这里“霜草萦浅碧,霜梨落半红”,可谓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如火似霞,宛如丹桂涂朱。这就是“潭柘十景”之一,“平原红叶”。“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现今人们只知道香山的红叶美,又有谁知道潭柘山的红叶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名冠京城了呢?九龙戏珠潭柘山背靠一座浑圆的小山,此山植被繁茂,青翠欲滴,名曰“宝珠峰”,当地人则称其为“蜘蛛峰”。在小山的周围,有九座高大的山峰拱卫环护,从

12、东边数起,依次为“回龙峰、虎踞峰、捧日峰、紫翠峰、集云峰、璎珞峰、架月峰、象王峰和莲花峰”。“一峰当心,九峰环立”,九座高大的山峰围成了一个半圆形的马蹄形,而潭柘寺所在的宝珠峰位于中心,恰似九条巨龙围绕着一颗宝珠,在争抢、玩耍、嬉戏。由于有这九座高大的山峰作为屏障,从而挡住了从西北袭来的寒流和风沙,宝珠峰才能松柏苍翠,花繁草盛。古人黄叔琳有诗赞曰:“九峰环簇互争雄,万古潭龙从旧宫。磷爪尚余拿攫势,一珠圆影正当中。”这就是潭柘十景之二,“九龙戏珠”。千峰拱翠潭柘寺植被繁茂,春游潭柘寺最有情趣。站在寺前,环顾四周,但只见群山起伏,层峦叠嶂,满目青绿,赏心悦目。近在眼前的宝珠峰松柏苍翠,蒿草新绿。清

13、代诗人王嗣槐有诗赞曰:“山足岗低夕杳冥,树蓝坐隐九峰青。含桃红点祗园树,修竹苍浮曲水亭。”就连那位遍游全国青山绿水的乾隆皇帝见到了此处的美景,也不禁吟出了:“青山绿如洗,四面作佳邻”的诗句。这就是潭柘十景之三,“千峰拱翠”。万壑堆云夏日天气变化无常,山区尤甚。炎炎烈日西斜,凉风骤起,抬头远望西北天际,但只见乌云翻卷而来,“西山爽气朝来歇,倏忽玄阴满四陲。”如钱塘潮涌,如天兵布阵,滚过山坡,溢满山谷,风穿林吼,空谷传音,“汹涌屡欲崩,与山相吞吐”。这时候若登上寺内的毗卢阁,你才会真正体会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韵味。这就是潭柘十景之四,“万壑堆云”。殿阁南薰登上高大的毗卢阁,但只见眼前殿宇嵯峨,烟

14、云氤氲,整座寺院香烟缭绕,每座殿堂前的铁焚炉、铜香炉内,成炷成把的高香燃尽一层又一层,烟雾升腾,弥漫全寺。透过青烟,钟馨声悠,幡幢微荡。游人至此,仿佛置身于西天佛国的祥云慈雾之中,颇有一种出凡入圣之感。这就是潭柘十景之五,“殿阁南薰”。御亭流杯猗轩亭俗称流杯亭,位于行宫院内,是当年清代乾隆皇帝为得“曲水流觞”之趣而建。这种建筑仅在中南海、故宫乾隆花园等少数几座皇家御园以及恭王府才可以见到,潭柘寺的流杯亭可算是在民间稀有的一座了。这里旁有竹林,伴以古松,环境清幽,是个消暑纳凉的好去处。流杯亭的地面用巨大的汉白玉铺砌而成,上面刻有蜿蜒曲折的水槽,巧妙地构成了一幅南龙北虎的图案。泉水从亭东北角的石雕

15、龙口中吐出,顺石槽水道流入亭内,前后回旋,左盘右转,缓缓流过。游人闲坐亭边,效仿古人“曲水流觞”的雅俗,饮酒赋诗,你唱我和,悠哉乐哉。乾隆皇帝曾作有题为猗轩亭的七言绝句一首:“扫径猗猗有绿筠,频伽鸟语说经频。引流何必浮觞效,岂是兰亭修禊人。”不过这种美景在百年以前,一般的游人是享受不到的,因为这里是皇帝的行宫,无人敢越雷池。辛亥革命以后,流杯亭才准许游人赏玩,得到“曲水流觞”的乐趣。民国时期的著名旅行家田树藩有诗赞曰:“猗轩亭畔景殊出,修竹风清送晚秋。隔院钟声传耳底,石间泉水入亭留。”这就是潭柘寺十景之六,“御亭流杯”。如今的流杯亭是最吸引游人的地方之一。雄峰捧日我国的许多旅游胜地都有观日出的

16、景致,但在潭柘寺观日出更令人陶醉。清晨登上观音殿前的月台,举目望去,但只见雄伟的捧日峰的身影在晨光白霭中逐渐清晰。须叟,东方渐明,一轮红日从山桠处冉冉而起,仿佛是捧日峰用合拢的巨手将红红的太阳缓缓地托起,这种雄浑壮丽的景观,你只有在潭柘寺才能一饱眼福。诗人黄叔琳赞曰:“晓钟声度白云层,霞气冥蒙冷翠凝。扶杖独来峰顶望,四山浮黛日初升”。这就是潭柘十景之七,“雄峰捧日”。层峦架月夜静观景,在潭柘寺,令你神驰心醉。夜幕降临,群山沉寂,只有殿堂内佛像前的香火烛光透过窗门,在星星点点地闪烁。这时候你登上延清阁,遥望天际,只见宛如波涛起伏,高低错落的峰峦映在星光点点的天幕上。一轮明月漂浮在由峰峦组成的波涛之上,秀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