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二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第一单元课文复习一人教部编版.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5011761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二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第一单元课文复习一人教部编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3年二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第一单元课文复习一人教部编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3年二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第一单元课文复习一人教部编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3年二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第一单元课文复习一人教部编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3年二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第一单元课文复习一人教部编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二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第一单元课文复习一人教部编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二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第一单元课文复习一人教部编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第一单元课文复习(一)第一课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

2、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古诗两首“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

3、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村居 一、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

4、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

5、累足够的“米”。 作者高鼎: (18511861), 清代后期诗人。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其人无甚事迹,其诗也多不合那个时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村居诗。著有拙吾诗稿。二、 字词诗( ) 音序:( ) 部首:( ) 结构:( ) 组词:( )村( ) 音序:( ) 部首:( ) 结构:( ) 组词:( )童( ) 音序:( ) 部首:( ) 结构:( ) 组词:( )三、 梳理文意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

6、在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的枝条轻拂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令人心醉。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散学:放学。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译文: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了。他们急忙借着东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四、问题探究(1)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村居表现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2)村居描绘的是什么景色?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看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五、课文结构六、课文主旨村居这首诗描写了诗人

7、居住在乡村时看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咏柳一、 作者贺知章(约659约744),唐代诗人,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齐名,合称为“吴中四士”。主要作品:回乡偶书采莲曲咏柳等。二、字词碧( ) 音序:( ) 部首:( ) 结构:( ) 组词:( )妆( ) 音序:( ) 部首:( ) 结构:( ) 组词:( )绿( ) 音序:( ) 部首:( ) 结构:( ) 组词:( )丝( ) 音序:( ) 部首:( ) 结构:( ) 组词:( )剪( ) 音序:( ) 部首:( ) 结构:( ) 组

8、词:( )三、梳理文意咏柳 【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妆:装饰,打扮。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绦: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译文:一棵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就像是用碧绿的玉石装扮成的。从树上垂下无数条柳条就像绿色的丝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裁:裁剪。似:如同,好像。译文:这满树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呢?二月的春风就像剪刀一样裁剪出这满树的柳叶。四、 问题探究(1) 作者把柳枝比作丝绦,你觉得柳枝

9、还像什么?请仿写一个比喻句。细细的柳枝像婀娜的少女在风中翩翩起舞。(2)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咏柳表达了作者对柳树、春天和大自然的赞美之情。(3)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这首诗描写了春天的景色。(4)咏柳描绘的是什么景色?表现了春天的什么特点?咏柳写了柳树和春风。柳树高大、碧绿,枝条长而柔软,叶子细小。春风温暖。表现了春天生机勃勃和无穷的创造力。(5)咏柳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咏柳运用了比喻和设问的修辞方法。运用比喻的好处是:诗人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写出了柳树颜色绿、生机勃勃的特点,让人感觉到柳树的颜色很美;把柳枝比作绿丝绦,写出 柳枝随风飘拂、轻柔美丽、颜色翠绿

10、的特点,让人感觉柳树的样子很美;把二月春风比作剪刀,把无形的春风写得有形可循,让人感觉到春的勃勃生机和无穷的创造力,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运用设问的好处是:不但写出了柳叶的特点,更主要的是引起读者的思考,巧妙过渡,表达了自己对春的热爱之情。五、课文结构六、课文主旨咏柳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写在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表达了诗人对柳树、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第2课 找春天一、 读一读tu o xi g zh yn脱掉 棉袄 害羞 小姑娘 遮遮掩掩tn nn f ji ch zhng d jun探出 嫩芽 音符 解冻 触到 风筝 杜鹃二、 多音字chng (冲锋枪) cng (捉迷

11、藏)冲 藏chng (冲着) zng (藏族)三、 问题探究(1)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描绘了“我们”去寻找春天的经过,展现了春天的美丽景色。(2)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全文,写春天来了。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 我们去田野里寻找春天的经过,描写了春天来了后的勃勃生机。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 我们找到了春天,感受春天。(3)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我们从读中感受到了小朋友寻找春天的喜悦心情,春天的无限美好。(4)本文写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我们” 什么样的心情?(5)说说文章开头的作用?文章的开头连用两个“春天来了”,强烈表达了作者看到春天来后的兴奋、喜悦之情。这句话

12、总起全文,告诉读者春天来啦!奠定了一种欢快的基调。(6)“我们”从哪些景物中找到了春天?“我们”从地下探出头的小草、早开的野花、吐出嫩芽的树木、解冻的小溪等景物中找到了春天。(7)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8)句子理解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脱掉”“冲出”“奔向”,连用三个动词表达了什么?表达了孩子们要去寻找春天的急切、激动的心情。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脱掉”“冲出”“奔向”,连用三个动词表达了什么?表达了孩子们要去寻找春天的急切、激动的心情。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

13、藏藏。我们仔细地找哇,找哇。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从中体会出了什么?“遮遮掩掩”“ 躲躲藏藏”“害羞”这几个词,说明了春天刚刚到来时脚步轻轻,若隐若现,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到来的特点。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天刚来时变化细微的特点。正因为变化细微,人们必须留心观察,才能发现春天的踪迹。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一个“探”字写出了什么?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一个“探”字写出了小草的顽皮和急于看到春天的心情,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小草悄悄钻出地面的模样。这里运用拟人地修辞手法,把小草写成春天的眉毛,形象生动。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作者为什么把野花比作春天

14、的眼睛?这是个既生动又形象的比喻句,让我们仿佛看到早开的野花散落在田野里,微风一吹,摇摇晃晃,若隐若现,像一眨一眨的眼睛。这样的比喻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初春景色的特点。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这句中一个“吐”字写出了什么?一个“吐”字写出了树木长芽时的动态,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树木慢慢吐出芽的过程,把树木写活了。将嫩芽比喻成春天的音符,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美好。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琴声吧?你从“叮叮咚咚”一词中感受到了什么?“叮叮咚咚”这个拟声词既写出了流水声像琴声一样悦耳动听,它用溪水流动的声音来说明春天变暖了,冰雪融化了,溪水流动了。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从“看”“听”“闻”“触”中你体会出了什么?“看”“听”“闻”“触”都是描写动作的词语。孩子们用眼睛、用耳朵、用鼻子、用手脚发现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无处不在。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出了什么?这句话用形象的语言写了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