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制品专业审核指导书职业健康安全认证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5007132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塑料制品专业审核指导书职业健康安全认证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塑料制品专业审核指导书职业健康安全认证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塑料制品专业审核指导书职业健康安全认证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塑料制品专业审核指导书职业健康安全认证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塑料制品专业审核指导书职业健康安全认证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塑料制品专业审核指导书职业健康安全认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塑料制品专业审核指导书职业健康安全认证(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密 级: 识 别 号:CQM/SZY-04-05001 控制状态:受控 分 发 号:方圆标志认证中心专业审核指导书 职业健康安全认证塑料制品专业审核指导书2003-01-15批准 2003-01-15实施方圆标志认证中心发布1.适用范围本审核指导书是中国方圆委方圆标志认证中心认证程序和审核工作规范的支持性文件,适用于对塑料制品专业生产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2. 适用的法规、标准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GBZ1-2002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2-2002 工作场所有

2、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J87-1985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16-1987 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50034-1992 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GB50057-1994 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83-1999 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4053.3-1993 固定式工业防护栏杆安全技术条件GB/T4064-1983 电器设备安全设计导则原劳动部1996年3号令原劳动部1998年10号令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01(39)号文国家技术监督局第13号令质技监局锅发1999第154号文 3专业特点、工艺流程、主要生产设备 3.1 塑料的分类塑料有多种分类方法,一般来说按其使用特性可分为通用塑

3、料、工程塑料和功能塑料,按其受热所呈现的基本行为可分为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其中:热塑性塑料是指在特定温度范围内,能反复加热软化和冷却硬化的塑料。这类塑料基本是以聚合反应所得到的树脂为基础制成的,受热时不产生化学反应,因而当它再一次受热时具有可塑性。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碳酸脂等。热固性塑料是指受热后能成为不溶性物质的塑料。这类塑料基本以缩聚反应所得到的树脂为基础制成,受热时发生化学变化使线性分子结构的树脂转变为体型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当再一次受热时不再具有可塑性。如酚醛塑料、氨基塑料等。3.2塑料配制及加工成型 塑料制品按其几何形状并结合用途,可分为管、膜、板、片、袋、容

4、器、塑料建材、电线电缆、工业零部件、日用塑料制品、工艺美术塑料制品以及文教体育用塑料制品等多种,但究其制造过程而言,则可归结为塑料配制和成型加工两大过程:a)塑料配制:工业上用作成型的塑料有粉料、粒料、溶液和分散体等多种,但不管采用哪一种状态的物料,通常都不是单一的聚合物(合成树脂),或多或少都加有各种助剂(添加剂)。一般来说,粉料和粒料在生产上使用得较为普遍,而溶液和分散体只是在流延法薄膜、某些铸塑产品和涂层类制品等方面使用。塑料配制的工艺过程包括:混和、捏合、塑炼粉料配制工艺流程如下图:树脂预处理称量输送初混和 粉料助剂粒料制备是利用已制备好的粉料,进行塑化和粒化,其工艺过程为:粉料塑炼粒

5、化粒料溶液和分散体的配制一般为溶解过程和配制悬浮液的过程,此处不再赘述。b) 塑料成型及其加工塑料制品的生产一般由成型、机械加工、修饰、装配四个连续过程组成,其流程为:成型机械加工修饰装配成型是将各种形态的塑料(粉料、粒料、溶液或分散体)制成所需形状的制品和坯件的过程,是一切塑料制品或型材生产的必经过程。成型按其不同的工艺可分为挤出、吹塑、压延、模压(层压)、浇铸、搪塑、发泡、热成型等多种。 机械加工过程指的是在成型后的工件上钻孔、切螺纹、车削或铣削等过程,主要用来完成成型过程中所不能完成或完成得不够准确的一些工作;修饰过程的目的是美化塑料制品的表面或外观,包括磨削、挫削、抛光、彩饰、涂饰等;

6、装配过程主要有粘合、焊接、机械连接等,是将各个已经完成的部件连接或配套以使其成为一个完整制品的过程。机械加工、修饰、装配三个过程习惯上统称为塑料制品的后加工过程,不是必须过程,通常应根据制品的要求来决定取舍。从对比角度来说,后加工过程属于次要地位。3.3 主要生产设备3.3.1塑料配制过程的主要生产设备有:混和机、高速捏合机、三辊研磨机、密闭式塑炼机、开放式塑炼机、切粒机等。3.3.2 成型过程的主要生产设备有:挤出机组、吹膜机组、注塑机、压延机、液压机、发泡及浇注设备等。3.3.3后加工过程的主要设备、设施有:各类机床(车、铣、钻床等)、锉刀、刮刀、砂轮、抛光机械、喷枪、空压机、压印机、焊接

7、机械等。4 危害辨识及危险评价塑料制品生产过程中,需识别和控制的危险源主要包括:4.1粉尘:在塑料配制、捏合过程中,除树脂外一般需添加各类助剂,其中有铅盐类热稳定剂、碳酸钙等填充剂,这些助剂大多为粉状物质,因而在配制过程中会产生粉尘、铅尘等危害。4.2化学有害气体:在塑化过程中,塑料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作用下会产生热分解现象,释放出氯化氢、氯乙烯、苯等有毒有害气体。4.3噪声:空压机、切粒机、切割机、粉碎机、高速捏合机、注塑机等生产和辅助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连续或间歇噪音。4.4机械伤害:开放式塑炼以及塑料注塑、挤出、模压成型过程和后加工过程,均可能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导致机

8、械伤害。4.5火灾、爆炸、触电、中毒、窒息:锅炉、压力容器、电器设备(设施)、油库、化学危险物品(如有机过氧化物、化学粘合剂等)的操作、使用、贮存、管理不当,均可能导致上述危害的发生。4.6其他伤害:如设备检修、模具安装、运输、搬运过程中发生的物体打击、机械、车辆伤害等。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危险源在不同的塑料制品和不同的生产工艺中,其表现形式会有所差异。如塑料硬制品一般由于不使用邻苯二甲酸二辛脂等增塑剂,故无苯的危害;而对象聚氯乙烯这类热分解温度较低的塑料而言,对化学有毒气体的监测和控制就是一个重点;在对医药、食品、玩具类塑料制品的生产中,塑料及助剂的无毒要求应是首要考虑的因素;而对阻燃性、抗静

9、电等的性能要求,则又是电器类塑料配件及制品的关键性指标。再如:使用开放式或密闭式塑炼设备的企业,需要有锅炉供汽;而采用电加热工艺的厂家,则可能就没有锅炉。因此,在进行危害辨识及危险评价中,应根据具体的产品及其工艺过程,有重点地予以识别和实施风险控制。5 审核要点5.1 第一阶段审核 本阶段审核为符合性审核。主要审核受审核方OHSMS文件的符合性,并考察和评价受审核方对OHSMS策划、危险源辨识、相关法律法规识别的充分性。5.1.1 审核范围a) 受审核方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及有关背景资料。b) GB/T28001-2001标准中的部分条款。c) 受审核方OHSMS管理推进部门、OH

10、S活动的相关场所。5.1.2 审核要点a) 文件审核审核文件的符合性,文件内容是否满足GB/T28001-2001标准和有关OHS法律、法规的全部要求。文审的重点应是审核文件的系统性、协调性、有效性。b) 现场审核通过与受审核方高层和管理推进部门人员的交谈、沟通以及现场巡视,了解受审核方的组织机构和职能,产品的流程和特点、生产活动的现场分布,OHS活动过程中的危险源、风险控制策划情况,收集并评审下列相关信息: 1职业健康安全方针是否传达到全体员工,并得到实施;2目标的确定是否合理;3危险源辨识的充分性和对风险评价的合理性、有效性,风险清单是否包括了受审核方应识别的危险源;4不可容许风险的识别与

11、评价是否合理和完整,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是否明确,实施措施是否具体;5 职业健康安全法规的遵守情况,查证有关的证明资料及相关的监测报告,并对法规获取与识别程序及其执行情况进行评审;6 是否与外部相关方进行了沟通,并评审外部沟通程序的执行情况;7 内部审核的信息,包括内审程序、审核计划、审核报告;8 管理评审的信息,调阅评审记录、了解管理评审实施程序和方式。 5.2 第二阶段审核 本阶段审核为有效性审核。判断受审核方OHSMS实施的有效性,确认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情况和能力,评价受审核方实现方针、目标的能力。5.2.1 审核范围a) GB/T28001-2001标准的全部条款。 b)

12、受审核方OHSMS所有部门、OHS活动的所有现场。5.2.2 审核要点42:方针中是否阐明了组织的OHS总目标并体现对持续改进、遵守现行OHS法规及其他要求的承诺。如塑料制品行业的方针中应包括“杜绝死亡、多人、重大事故,防止职业危害”的总目标要求。 查形成文件的OHS方针,员工参与方针制定的证据,方针沟通传达、评审的证据以及为相关方所获取的证据等。431:是否建立了主动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程序并包括对更新的要求;有否根据塑料制品生产的特点对危险源进行了充分的识别,如对粉尘、化学有害气体的识别,并考虑了活动、人员、设施以及正常、非正常状态;风险评价的方法是否适宜,对不可容许风险有否

13、通过目标、指标、管理方案加以控制等。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策划程序;危险源辨识清单及更新记录,各个危险源的风险水平及风险等级,监视和控制风险的措施描述等;评价其充分性和适宜性。432:是否建立并保持识别、获取和更新法规及其他OHS要求的程序,收集渠道是否能满足要求;采取何种方式将相关的法规及其他要求传递给员工和相关方。查识别和获取法规的程序;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清单,包括更新的记录,如“化工部安全禁令”等;以及传达和沟通法规要求的证据等。433:有否文件化的OHS目标并在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分解;目标有否量化,是否符合方针的要求并考虑法规和其他要求以及危险源和风险;目标能否实现,实施的技术方

14、案是否可行;目标中是否包括了对持续改进的承诺并考虑了员工和相关方的观点等。查形成文件的、可测量的OHS目标,如“伤亡率、千人负伤率、事故频率”以及目标实施完成情况的证据等。434:是否制定了文件化的管理方案,方案中有否明确需控制的风险及其控制目标,是否合理、有效和可行;是否规定了相应的职责和权限、适当的资源要求、实施的方法、时间表和进度计划;对管理方案有否进行评审和更新,有无验收要求以及监督评审部门等。查形成文件的OHS管理方案,如对粉尘、噪声、化学有害气体的治理,对职业病的防治以及实施的证据等。 441:最高管理者的责任是否明确,有无管理者代表的授权及职责规定;职能部门或岗位的职责中是否特别规定了环安部门、工会、以及安全员、设备员、工艺员、员工代表的职责并形成文件;管理者是否为实施、控制和改进OHSMS提供了必要的人力、专项技能、技术和财力资源,以何种方式参与和支持OHS活动并表明对OHS绩效持续改进的承诺。查规定作用、职责、权限的文件,对作用、职责、权限沟通的证据,以及与相关方沟通的证据等。 442:有否建立培训程序,并对可能影响到OHS人员规定了相应的能力要求;是否对方针、程序、应急准备和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