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单元 第课大众传媒的发展.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5006713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第单元 第课大众传媒的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3年第单元 第课大众传媒的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3年第单元 第课大众传媒的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3年第单元 第课大众传媒的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3年第单元 第课大众传媒的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第单元 第课大众传媒的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第单元 第课大众传媒的发展.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3课大众传媒的发展学习目标: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1.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2.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教材整理1报刊业的发展1出现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创办报刊。他们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期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影响较大的有中国丛报北华捷报等。2发展新中国成立前(1)概况19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等城市陆续出现由中国人充当编辑和主笔的报刊,最著名的是上海申报,对打破当时封建思想的禁锢起了很大作用。中国新兴的政治派别,都重视发挥报刊舆论工具的作用。维

2、新派创办时务报国闻报等宣传变法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民报,宣传三民主义纲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创办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宣传科学与民主,介绍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了向导红旗新华日报等报刊,宣传民主革命主张,为争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2)特点:很不发达,公开发行的报刊数量少。3迅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1)表现:从中央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文学到多种地方报刊层出不穷。(2)内容: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关注人民生活,内容非常充实丰富。4繁荣改革开放以来(1)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2)涌现许多专业性、娱乐性的报刊。(3)既注意市场的需

3、求,又注意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时效性,并普遍扩大信息量。教材整理2广播影视业的兴盛1广播事业发展概况(1)近代20世纪20年代,上海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广播电台。广播事业虽有所发展,但覆盖面非常有限。(2)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台和广播站。(3)改革开放以来,广播事业又有新的发展。2电影事业发展概况(1)开始:1905年,第一部无声电影是京剧定军山。(2)发展成熟时间:20世纪20年代。表现:中国首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是渔光曲;此后,反映抗日战争的优秀影片不断出现,大批编剧、导演和演员也发展成长起来。(3)飞速发展时间:新中国成立后。内容特点:工农兵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

4、被大量搬上银屏。代表作品:渡江侦察记林则徐祝福大闹天宫李双双等。(4)走向辉煌时间:改革开放以来。表现:弘扬主旋律的西安事变等和反映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影片受到欢迎;美术片、科教片、新闻片和译制片也出现佳作;许多优秀影片多次在国内外获奖。3电视事业的发展概况(1)开端: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后来被定名为中央电视台。(2)发展趋势各直辖市、省、自治区、和市(地区)、县也相继建立电视台。电视机的品种越来越多,性能越来越好。(3)特点:电视节目集普及性与通俗化、娱乐性与游戏化、复制性与程式化、消费性与商业化于一体,是当代家庭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特别提醒影视事业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

5、响(1)影视总是带有政治导向的,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2)满足了大众对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消磨闲暇时光,发散剩余能量,转换情绪,获得休养。(3)引导人们消费,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4)一些消极作品传达的信息,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教材整理3互联网的崛起1兴起(1)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2)2019年2月,中国网民人数居全球首位,中国成为互联网使用大国。2特点集报刊、广播、电视三者的优势于一体,使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迅速实现。3影响互联网的崛起,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和娱乐方式。特别提醒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之间的关系(1)各种大众传播媒介都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

6、,并且具有同时向上发展的趋势。(2)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相互补充。比如,电影在电视上播放,报刊上刊登电视节目表、影讯等。(3)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既表现出多元化,又逐渐走向一体化。比如,互联网的普及使其他媒介纷纷走向网络化,出现了网络电视、网上电影院、网上报纸等。(4)一种大众传播媒介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有传播媒介的地位,但各种大众传播媒介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促进了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报纸是最早出现的传媒,近代既有专业性报纸,同时又出现综合性、通俗性报刊。在当今时代,报纸仍有其存在的价值。2.近代中国广播事业开始起步,地方广播电台和中央广播电台均已出现;现代中国电影、电视事

7、业发展迅速,电视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3.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目前已成为最便捷的传播媒介之一,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探究点一近代社会报刊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史 料解 读史料一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侵凌,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操,遂致力于办报,藉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陈玉申晚清报业史注意史料中“痛于”与“遂”之间的信息。史料二1912年,孙中山感叹道:“此次革命事业,数十年间屡仆屡起,而卒观成于今日者,实报纸鼓吹之力。”“而卒观成于今日者,实报纸鼓吹之力”是

8、孙中山所言之主旨。【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提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提示】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目的: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2)根据史料二,分析报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提示】报刊能够制造舆论,推动革命。【史论拓展】近代社会报刊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1原因(1)受到西方报刊产业发展和文化扩张的影响。(2)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大众报刊提供了物质条件。(3)近代资产阶级宣传维新、革命思想,挽救民族危机;无产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等都需要通过报刊宣传、发动。(4)鸦片战争以后,社会形势急剧变化,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进了各种报刊

9、的不断涌现。2特点(1)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报刊,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渗透和侵入由外国人创办的。(2)“报”“刊”不分。中国近代所谓“报”,实际上既指报,也包括各种期刊。(3)办报活动与现实政治斗争关系密切,大部分报刊都是为适应政治斗争的需要而创办的。3影响(1)报刊作为重要的新闻媒介,时效性较强,是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重要渠道。(2)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近代社会,报刊对中国政治和思想的近代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探究点二互联网的利弊影响及应对之策史 料解 读史料一网络最大的优点就是大量的信息,多媒体制作的阅读材料,还可以借助生动的动画

10、,美妙的音乐提高青少年的阅读兴趣。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即从文本阅读转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的阅读文字转向阅读多媒体电子读物。据调查,65%的高中生认为:他们选择网上阅读,而不是书本阅读,原因是网上阅读更加便捷。史料二最后一句话是理解的关键。史料二过多地使用互联网,对人们的健康和社交不利。梅隆大学的罗伯特克劳特和他的同事对一些实验对象在开始使用互联网及之后一两年进行了人格评估后发现,人们花在网上的时间越多,与亲人的沟通越少,实际生活中的朋友就越少,同时越感到孤独和沮丧。第一个句子是史料三要表明的主旨。【史料应用】(1)史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主要问题?【提示】史料一说明网上阅读与书本阅读

11、相比更加便捷;史料二说明上网过多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2)对史料一、二的观点,你是怎么看的?为什么?【提示】两种观点都不全面,从“网络交往一把锋利的双刃剑”的角度谈,以客观的态度对待网络。(言之有理即可)【史论拓展】互联网的利弊影响及对策1影响(1)积极方面:互联网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获取更多的知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2)消极方面:网络不良信息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比如,使不少青少年迷恋网吧、荒废学业、误入歧途等。2对策(1)顺应世界潮流。由于互联网具有极大的优势,我国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互联网技术在各个产业中的应用,促进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12、,从而带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2)消除负面影响。针对网络的负面影响政府必须加强管理,使互联网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同时,社会、学校等要正确引导青少年科学、合理地使用互联网。当 堂 达 标固 双 基清末的一首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C报纸宣传反映社会生活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解题模板】抓关键竹枝词的第一句是理解的关键排易误报刊言论不可能不受限制,故A项错误;清末民众的文化水平并未普遍提高,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社会生活,故C项错误验结论“是非曲直报中分”“万般提创总由君”

13、,说明人们已经认识到报纸的社会功能【答案】D119世纪70年代初,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诗中所提到的“纸”是()A传单B信件C报纸 D电报【解析】传单自古就有,不必花钱去买,故A项错误;信件同样没有“费去十文买”的必要,故B项错误;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创办报刊,它的功能包括舆论宣传、信息传播等,故C项正确;电报与“博古通今”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在下列四种报纸中,明显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类的报纸是()【导学号:78720191】A商报 B戏报C人民日报 D中国教育报

14、【解析】在题干所给定的四种报刊中,商报戏报中国教育报都属于专业性的报刊,而人民日报是党报,是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答案】C31897年,上海人孙宝瑄在日记里记载:“览电光影戏,观者蚁聚,俄,群灯熄,白布间映车马人物,变动如生,极奇。”中国人看到自己制作的最早的“电光影戏”是()【导学号:78720192】A定军山 B歌女红牡丹C红楼梦 D聊斋志异【解析】1905年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定军山。【答案】A4互联网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具体表现在()网络远程教育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网络语音或视频电话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网上银行、网上购物改变了人们的商品交易方式网络游戏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A BC D【解析】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交易方式和娱乐生活,四个选项都符合题意。【答案】D5为展示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变迁情况,某班同学组织了一次图片展览活动。以下是活动中展示出的部分图片。读下图,回答问题。图一图二图三图四(1)请按在中国出现的先后顺序,写出上述图片反映的传媒形式的名称。(2)请你为这次展览拟订一个标题。(3)为了解中国近代以来大众传媒的变迁情况,你会通过哪些方式获取相关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