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引入操作风险管理的意义与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5004684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业银行引入操作风险管理的意义与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商业银行引入操作风险管理的意义与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商业银行引入操作风险管理的意义与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商业银行引入操作风险管理的意义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银行引入操作风险管理的意义与(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商业银行引入操作风险管理的意义与策略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协议)把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并纳入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框架,既是近年来国际金融界日益注重操作风险管理的制度体现,同时也是从全面风险管理和保持银行体系稳定的角度对操作风险管理的新要求。因此,以新协议的公布和实施为标志,商业银行必将面临一个如何根据新的监管要求有效引入操作风险管理的现实问题。 新协议将操作风险纳入监管框架的重要意义 操作风险是指出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操作风险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就其所涉及的基本内容来看商业银行在开业之前就面临着操作

2、风险。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以下简称巴塞尔委员会)突出强调操作风险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化风险分析和资本监管的新领域明确纳入新协议,其重要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集中体现了国际银行业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新趋势。随着金融服务的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刚和发展,银行业务经营及其风险组合变得更为复杂。技术系统的更新、交易量的提高、日趋复杂的交易工:具和交易战略、网络银行的发展,以及法律和监管体系的调整、监管要求的日趋严格等,都增大了金融机构面临的操作风险。新协议将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一并纳入监管框架,正是适应银行业发展和风险管理趋势而作出的合理化选择。 是对近年来银行业操作性风险损失明

3、显增长和对操作风险管理日益关注的客观总结。常见的操作风险包括系统或流程缺陷,交易错误,结算延迟,业务连续性故障,内外部欺诈,信息安全性、完整性和机密性受到侵犯,执行、传递和程序管理失误,实物资产损坏等。实践证明,操作风险比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更为广泛地分布于银行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并给银行经营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损失。1995年巴林银行7亿英镑的亏损事件、大和银行11亿美元的亏损事件以及2001年爱尔兰联合银行的7亿美元亏损事件等都源自操作性风险。巴塞尔委员会风险管理小组2002年6月的一项调查表明,损失巨大的突发事件导致大额损失报告事项增加是一个明显的趋势。操作风险的客观存在及其增长,迫使金融机构

4、提升其运作效率和可靠性,加强操作性风险的监控和管理。 充分体现了银行对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全方位监管并与资本配置紧密挂钩的理念,反映了银行业监管的新进展。在当前的金融格局下,除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之外,操作风险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破坏力进一步加大。新协议在最低资本要求的公式中加大了操作风险的内容和相应的资本计量,进一步拓展了风险管理和资本约束的范围,体现了从整体上而不是从局部考虑风险管理问题的理念,并以此培育市场对银行体系的信心,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健运行。 有利于从制度和机制上促使银行确立全面、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建立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着眼于操作风险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一系

5、列有效管理与监管操作风险的标准和原则,对操作风险管理水平不同的银行提供了不同的风险资本计算和配置方法。其总的原则是内部操作风险管理水平高的银行可以使用相对高级的风险资本计算方法,使其应对风险的资本更加精确化,从而节约总资本;反之,内部操作风险管理水平低的银行则只能使用相对低级的风险资本计算方法。这种安排在客观上产生了一种竞争和激励效应,促使商业银行不断改进操作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引入操作风险管理所面临的压力 为加强操作风险监管与管理,同时适应不同金融机构的情况,巴塞尔委员会为操作风险的资本计算和评估提供了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三种方法,即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

6、量法,并相应制定了使用不同计量方法的资格标准。从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看,即使使用基本指标法的银行也必须遵循“操作风险良好做法”指引。使用标准法的银行在达到“操作风险良好做法”要求的同时,还必须达到一系列的资格标准:在风险计量和确认方面,必须建立适当的风险报告系统,按业务类型跟踪有关操作风险的数据;在风险管理和控制方面必须建立独立的风险控制、审计部门和操作风险管理、控制程序,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积极参与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系统文件齐备等。使用高级计量法的银行除必须满足标准法的资格标准外,还必须满足更高的要求:在风险计量和确认方面必须建立良好的内部损失报告制度和损失数据库,具备操作风险计量方法和掌握计

7、量方法的员工,具备统一识别不同时期事件的程序等;在风险管理和控制方面必须通过“使用测试”,确立损失数据的准确性,并用收集的数据和数据计算结果作为风险状况报告、管理报告、内部资本配置目标和风险分析的基础。 从全球范围看,尽管操作风险已经给不少金融机构造成了相当严重的损失,新协议也从制度化的角度对操作风险管理提出了近乎标准化的要求,但迄今为止已经建立起有效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银行并不多见,操作风险的管理结构、程序、方法、工具和模型也远远没有信用风险管理和市场风险管理那样成熟。2000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风险管理小组进行的一次调查表明,大部分金融机构对操作风险的量化仍处于初级阶段,多数银行对风险指标的追

8、踪还处于起步阶段,同时还有很多银行根本没有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即使追踪数据的银行,在风险管理或分配经济资本时对如何使用数据也不十分清楚。同时,多数银行还不具备将风险定义、数据收集、风险评估和管理以及资本配置和管理机制完全统一起来的程序。 如果说,国际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那么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更是处于初级阶段之初级阶段。主要原因是:银行业务类型与国外银行相比有很多空白,银行董事会和管理层对操作风险缺乏足够的重视,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和理念尚未真正确立起来;银行内部代理和管理层次过多,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相当薄弱;操作风险的管理结构、程序、方法、工具

9、和模型远远没有建立起来,甚至处于空白的状态,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明显滞后;操作风险管理人才不足,激励机制不健全,操作风险管理缺乏有力的支持和保障。随着新协议的正式公布和逐步实施,以及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新业务的不断推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压力将越来越大,因此只有及早转变风险管理理念,积极引入操作风险管理,尽快建立一个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才能保持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健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引入操作风险管理的策略选择 确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建立适当的操作风险管理环境。这要求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要从战略上将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确定为银行稳健经营的关键要素之一。董事会应充分了

10、解银行的主要操作风险所在,核准并定期审查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确保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受到内审部门全面、有效的监督;高级管理层应负责执行和实施经董事会批准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制定相关政策、程序和步骤,以管理存在于银行重要产品、活动和系统中的操作风险,使各级员工充分了解其与操作风险管理相关的职责,确保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在全行范围内得以持续的贯彻执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通过有效的沟通流程在全行建立一个一致的操作风险管理文化,形成全员和全过程的操作风险管理机制。 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应基本覆盖操作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缓释、控制和报告等程序和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

11、覆盖整个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建立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目标,一是要充分识别和评估所有重要产品、活动和系统中的操作风险,并确保在引入新产品、活动和系统之前,对其中的操作风险经过足够的评估;二是要通过一套程序定期监测操作风险的状况和重大损失,及时报告有关信息,敏感地反映有关操作风险的变动,以此形成有效的风险预警和决策支持机制;三是要有相应的策略、方法、程序来控制或降低风险,并根据整个风险状况和风险承担能力来及时调整操作风险政策。 注重技术创新,积极推进操作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和运用。从巴塞尔委员会的建议和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方面的实践看,银行用于识别、评估操作风险的工具和方法主要包括监测指标

12、、外部参考指标、统计分析、计分卡方法、体现风险及其影响的因果关系的模型、风险对应关系、历史损失数据库等。从风险控制和缓释方面来说,除了通过加强内控外,银行还应积极运用保险、外包协议等方法降低和转移风险。 加强人才队伍和激励机制建设,为有效引入操作风险管理提供支持和保障。从商业银行人才结构看,操作风险方面有实际经验的人员相对较少,客观上需要商业银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培训和引进相应的人才。从激励机制方面来说,即便商业银行建立了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如果管理人员不能动态地介入整个管理过程,那么这个体系的运作效果也难以保证。所以,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在操作风险管理中同样十分重要。 加强外部监管,充分发挥信息披露作用。银行监管部门应要求不同规模的银行建立符合自身情况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采取有效的策略来识别、评估、监测、控制和降低实质性的操作风险,直接或间接地指导银行定期审查和评估其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同时应要求商业银行适时并有规律地向公众披露相关信息,以加强市场约束,进而使操作风险的管理更加有效。 作者:王廷科来源:中国金融2003年第13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