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诗歌鉴赏题的答题误区.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5001441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出诗歌鉴赏题的答题误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走出诗歌鉴赏题的答题误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走出诗歌鉴赏题的答题误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走出诗歌鉴赏题的答题误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走出诗歌鉴赏题的答题误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走出诗歌鉴赏题的答题误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出诗歌鉴赏题的答题误区.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走出诗歌鉴赏题的答题误区诗歌鉴赏题是历年高考古诗文阅读的必考题型。从近几年全国各地的试卷来看,考查的题目类型虽然仍限制在主旨类提炼、形象类解读、意境类鉴赏、技巧类分析、语言类推断五种之内,但得分率依然不高,概括起来,主要误区涉及以下方面: 一、答非所问 所谓“答非所问”,指的是选项回答的不是题干中的问题,或没有答全题干中问题的几层意思。答非所问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答题大忌,它将直接导致整个答题过程前功尽弃、劳而无获。答非所问的罪魁祸首是审题不清,如将写景技巧答成抒情技巧,将抒情技巧答成语言技巧,将表达方式答成表现手法等,更有甚者将整个题目理解错误,把评价类题型理解成赏析类题型,把意象、意境类题型

2、理解成情感主旨类题型等。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注】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析该诗是怎样写景的。【病例】 作者纵目远眺万里长江,一条白色如练;放眼遥望淮上远山,无数青色似染。江上轻帆数片,乘风顺流,疾飞如箭;江岸的近山崖壁上瀑泉直泻而下,奔流如电;傍晚,天空的云气慢慢变成露气,笼罩在江面上空;初月冉冉升起,就像一把半圆形的团扇;北塞鸿雁南归,成一字形掠过烟波浩渺的江天。

3、全诗一句一景,刻画出七幅山水屏画,描绘出一派千姿百态、各放异彩的秋光图。 【分析】这是一种属于答非所问的典型病例。题目明明是在问“怎样写景”,考生却在大谈“写了什么景”,离题万里,自然是零分。正确的答题思路应该是从角度、顺序和描写特色等方面入手。 【答案】从角度看:全诗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方式。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急行、山泉飞流,是动态的。从顺序看: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句则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从地面转到天空。从手法角度看:全诗多处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千姿百态、各放异彩

4、的秋光图。 要避免“答非所问”,就要在审题上下工夫,要真正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抓住题干的明示信息和潜信息,准确掌握要求作答的角度,使回答扣紧问题,而不是信马由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二、要点残缺 “要点残缺”是考生在解答高考诗歌鉴赏题时的普遍病灶,是指考生答案出现“缺胳膊少腿”“对又不尽对”等缺陷。常见的有答题步骤缺少、情感种类缺少、景物特征缺少等。 咏山泉 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2011年山东卷) 【病例】山泉平缓流动,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

5、流直下时,如同风雨之声,描绘出一幅壮丽的山泉景观。作者以山泉自比,表达出一种淡泊清高、寄情自然的高尚情怀。 【分析】此题旨在让考生品味诗歌内容的妙处。完成该类题型一般要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是诗句的意思,二是词类的活用,三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四是在文中结构的作用,五是对意境、主题、情感的作用。前面的答案只考虑到了诗句的意思和作者的情感,没有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以及结构角度进行分析,所以答案不全面,拿不到高分。 【答案】(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2)这两句与

6、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解决“要点残缺”的办法是要在临考前对各类题型的答题步骤进行整理和筛选,在高考答题时要有明确的要点意识,在时间许可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考虑采用多答方式,宁滥毋缺。 三、缺乏分析 诗歌鉴赏是不能够脱离文本的。所以考生在答题时,切不可不加分析地空对空作答,而应该结合诗句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必要的诠释,让结论有据可依。如情感不能只说“快乐”“忧愁”,而要说明“因什么而快乐”“因什么而忧愁”,手法类题型在手法之后必须要对手法有个解释,指出哪里体现出这种手法,有哪些表达

7、效果等。 好事近 陆 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注】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2010年湖南卷)【病例】乐观旷达和哀愁。【分析】本题答案过于简单,缺少必要的分析,没有实际意义,5分的题目最多只能得2分。答题时应注意题后注释所提供的信息。【答案】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与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分析部分)的旷达自适的情怀,同时也暗含出一种壮志未酬的哀愁。 四、未说术语 诗歌有诗歌的术语,大量外行话的出现是解答诗歌表述题的大忌。语言

8、表达上的术语一般有清新、平淡(质朴、自然)、绚丽、委婉(含蓄)、悲慨、雄奇、奔放等,景物特点上的术语一般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描写技巧上的术语一般有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工笔细描、粗笔勾勒、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诗画结合、渲染衬托、对比烘托等。这些都需要同学们进行整理和掌握,在此不作赘述。语文考试标准答题套路(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

9、: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

10、可以了。(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

11、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

12、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易混术语区分(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

13、巧,包括: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二)“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

14、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三)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答题举例(06浦东新区模拟)回答1:同意。文章以“山格”为题,以拟人化的手法铺写了众多山的不同性情,赋予其以人的灵性:无论是南方的山灵秀不失狂野,还是北方的山健壮而不失妩媚,抑或是西部的山尊严而沉默总之,作者在对不同地域山的不同风格的描述中笔意纵横,令人饱览山之情味,行文大气而稳重。回答2:同意。首先,运用了大量拟人、比喻等修辞格,把山所表现出来的形态赋予丰富的人格性情;其次选材大气,描摹了南方、北方、西部山的个性,给读者以全面的感悟;最后又以山与人之关系升华作结,拓展了思考空间:大气尽显其中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