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帮助留守儿童拨正存在的心理问题.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5000260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如何帮助留守儿童拨正存在的心理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师如何帮助留守儿童拨正存在的心理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师如何帮助留守儿童拨正存在的心理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师如何帮助留守儿童拨正存在的心理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师如何帮助留守儿童拨正存在的心理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如何帮助留守儿童拨正存在的心理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如何帮助留守儿童拨正存在的心理问题.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如何帮助留守儿童拨正存在的心理问题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心理问题表现为隐性,是不容易发觉的,但是这些心理问题对儿童的成长却有深远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素质发展方面主要有:性格孤僻、内向,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及厌学心理。针对留守儿童的这些心理问题,学校应采用的工作措施有:建立领导责任教师结对帮扶制,引导家庭教育,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学校建立考核制,联合社会力量。【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在飞速进步,人们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享受幸福的生活,经济的发展,使得城市变得更繁华,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别正在缩小。然而,城市就是城市,它拥有现在农村无

2、法比拟的医疗卫生、教育、就业等优越条件,农村有知识、技能的青壮年,为了生活,大量“候鸟式迁徙”到城市来,谋求发展。他们顾及不了年幼的孩子,年迈的父母。城市消费水平太高,孩子去那里上学不容易。他们只好舍弃孩子、父母,让他们继续留在农村,这样就出现了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打工,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16岁以下的孩子,在学龄上一般为小学生和初中生。 诸多研究报告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健康成长方面较一般儿童而言,是有缺陷的。儿童期是人生心理状况发展的最关键期,而儿童时期的心理等各方面的发展,主要靠家庭教育,父母的关爱,模仿成人的行为来发展的。埃里克森把人格发

3、展分为信任与不信任、自主与羞怯、疑虑、主动性与内疚、勤奋与自卑、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亲密和孤独、创造力与自我关注、完善与绝望八个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都是在儿童时期形成的,都与家庭教育有关,所以,长期缺少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会有一些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另外,学校教育没有或很少考虑到留守儿童的特殊心理需要,极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根据我在教学教育工作中对留守儿童的长期观察和考查相关的资料,他们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一、性格孤僻内向和沟通障碍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尽管有祖辈或其他亲戚监管,但是,毕竟与父母亲疏是不同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更是如此,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烦恼和冲突无处倾诉,

4、也得不到及时处理,负情绪的积压,导致留守儿童对外部世界时刻警惕,缺乏安全和信任感,他们容易对周围的人产生抵触心理,害怕与人交往,表现出一定的自我封闭性,不敢参加集体活动,遇到一些麻烦事显得措手无助,显出忧郁的神情,不懂得寻求帮助或向他人倾诉,久之会变得神情木讷,不愿与人交流,独来独往,性格孤僻内向。二、自卑心理和人格障碍儿童大多数都有攀比心理和自豪感心理。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也没有父母为自己做的新鲜事向小伙伴炫耀,因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他们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特别是寄住在亲戚家的孩子,自卑心理更严重。由于农村中老年人素质较低,平时管教孩子

5、时不注意用文明语言,过多的采用打、责骂、恐吓,诸如“不听话就赶你回你家!”,“回你家自己过!”等此类语言刺伤孩子幼小的心灵,让他们有寄人篱下,自己比这个家庭的其他成员低人一等的感觉,因此,说话做事小心翼翼,唯唯诺诺,怕做错事或做不好事招别人责备,形成焦虑和抑郁的人格障碍。三、逆反心理和行为偏差逆反心理现象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的留守儿童表现比较突出。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教,这些孩子的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对亲友,老师的批评教育,表现出较强的抵触心理。具体表现为“不听话”、“说谎”、“恶作剧”等。他们的认识发展滞后,自我控制能力差。一些儿童因无人关爱而心灵空虚,转而盲目

6、找寻其他的精神支柱,把精力消耗在赌博,沉迷于电视、网络世界之中。有的拉帮结派,抽烟喝酒,逃学打架,有攻击行为。同时这些孩子缺少道德伦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这些父母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儿童拥有大量零花钱,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人生观,开始在他们的心理萌芽,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的拜金主义。四、厌学心理与情感缺陷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教与家风对孩子的心理及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会大大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年幼的孩子,许多行为和习惯都是模仿父母学来

7、的,或者是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逐渐形成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监管儿童的祖辈文化水平低,孩子就失去了好的模仿学习对象。学习遇到困难时,不能得到父母的帮助和引导。接管孩子的祖辈、亲戚,对他们也只在生活吃穿上有浅层次的关心。学习根本没有能力帮助。学习,对这些留守儿童,也就成了放任的状态,学好了没人夸,学糟了没人批,渐渐地,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无所谓的态度。进而厌学。有资料显示,在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上,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有一些差别: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没有一般儿童强烈,甚至有些儿童对父母都不想念。这可能与长期不和父母一起生活有关。这些问题,会导致孩子情感发展受到限制。以上存在的留守儿童的心

8、理问题,我提出了下面几个方法来拨正他们扭曲的心理。一、建立领导负责制,实施教师结对帮扶制学校要成立关心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制定科学可行的计划,实施具体方案。每位在职老师负责从班级中选三至五名的留守儿童,与他们结对帮扶,并建立帮扶对象的档案,内容包括留守儿童姓名、性别、年龄、生日、兴趣、爱好、缺点、性格特征、心理特点、行为习惯。定期找孩子谈心,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定期家访,积极与家长沟通,给父母出主意想办法,关心留守儿童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日记,把他们的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让留守儿童快乐地融入到集体中,对他们缺失的家庭教育给予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

9、自卑感,抚慰他们的心灵。记得我带的一年级的一个班级时,有一个男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孩子长得清瘦,神情怯怯的,总是一个人在一旁,睁着一双茫然的眼睛,我不经意似的与他接近,和他谈话,他并不开口。这孩子,没一般的孩子活泼,没一般的孩子那样好动,没学会和别人交流呢。但我没有气馁,因为我知道教育是潜移默化、是滋润心灵而无痕的。经深入了解,他父母在外地打工,已经好几年没回来了。经多方联系、沟通,他父母答应每月与他联系三次,并坚持做到了,我也坚持每个星期的星期五下午放学后与他单独交谈,谈话内容涉及生活、学习、与父母的联系情况以及他本人的爱好。坚持了两年,男孩恢复了孩子天真活泼的天性,当然整个过程中,孩子

10、消极的情绪也会反复出现,每当这时,我唯有耐心地等待,因为我知道,天气有风和日丽,也有阴雨绵绵时。情绪亦然。二、引导家庭教育,重视儿童全面发展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农村现实生活环境的制约,也有做父母的自身在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不少人认为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财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的价值体现。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与其留给子女财富,不如让子女成为财富,才是更明智的观念。父母要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在沟通时间上,原则上最好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

11、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而且能让孩子在书面表达方面得到锻炼。三、积极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儿童生活除了学校开展文体活动外,还定期开展班会活动。充分让学生去自编自演,老师不要过多的参与帮助。当然更要鼓励胆小孤僻的孩子留守儿童居多,多给他表演的机会,即使他们表演得不好,也要给予肯定,报以掌声。老师还要找出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这样的活动参与多了,孩子就会渐渐融入集体。当他们觉得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找到快乐时,他们才有集体荣誉感,才不敢做有愧于集体的事,从此,他们再也不敢轻易离开集体,独来独往了,也不会自我封闭了。在生活上,老师要给予帮扶对象

12、的留守儿童帮助。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让留守儿童倾诉心中的苦闷,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恢复信心,保持良好心态,实行全程跟踪教育。同时选派优秀学生与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互帮互助,和他们成为知心朋友。四、学校建立考核机制为了使结对帮扶留守儿童这项工作能有效、长期开展下去,学校还应积极细致地用科学的方法,对教师的帮扶结果进行考核,加强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定期对教师进行考评,并作为评优秀的重要依据。五、大力宣传、联合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仅靠学校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发动村干部、乡镇领导、政府要员、以及留守儿童的亲戚朋友,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中。当关爱留守儿童成为一种社会新风尚时,留守儿童问题就能解决了。儿童是未来社会的支柱,是祖国的花朵,他们日后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既然当上了教师,尤其当上了农村教师,就为孩子们尽一份责任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