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5000231 上传时间:2023-08-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谈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京山县宋河小学 左绍贵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可以使信息不断的刺激细胞,促使思维活跃,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同时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重视操作活动,用操作活动启迪思维,使思维在操作中得到发展。 一、创设有效的操作情境,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的放手让学生操作。操作要到位,不能流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

2、。通过学生的操作,你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学具在小组内探索,想办法知道它们的特点。比如正方形边的特点,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它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这条边与其它三条边一样长,说明四条边一样长,尽管有的同学操作不够规范,有的同学表述不够准确,教师应及时纠正,也要给这些同学鼓励、表扬。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这种学生自己“创造”的新知,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而且在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要选择动手操作的时机 小学

3、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为此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大多离不开动手操作学习活动这一环节,然而动手的时机要根据教材,学生的学习需要分三个阶段灵活把握。 1.知识形成前的动手操作 ,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大都是由具体到抽象,如概念的形成,规则的发现大多要依赖具体的感知、丰富的表象,为此在学习之初要先开展动手操作活动。如倍的概念形成教学,由于倍的概念是建立在几个几的基础之上,于是可先让学生用小棒由摆几何图形。在摆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交流、观察、分析,一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你摆了几个这样的图形,用了几个几根?再让学生摆三角形或圆片,在第一行自由摆几个,在第二行根据自己意愿摆上几个几,

4、然后交流说一说第一行摆了几个,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几个几。在大量丰富的感知基础上然后引出“倍”的概念,既一个数里包含了几个另一个数,我们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根据除法的意义可用除法计算,由于倍的概念是建立在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基础之上,有丰富感知和表象做基础,“倍”的概念形成就水到渠成。 2.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动手操作 ,目的是验证理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所谓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动手实践,就是指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困难,这时就需要动手操作来帮助解决。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时,教师先出示隐含的循环规律的一副图形让学生整体观察,问他们这些排列有什么规律?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第一行和第二行找到了规

5、律,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图形变化规律,这时就要求学生拿出学具摆一摆,移一移。紧接着老师提出新的排成性问题,要求学生再把第二行变到第三行,第三行变到第四行。学生兴趣可高了,因为他们已初步的知道这组图形从上到下的变化规律,动手活动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问;现在你们是否发现了这组图形从上到下变化的规律?他们都是怎样变化的?由于循环规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发现确实较难,但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引进了动手操作的环节,顺利的突破了这一难点,学生们在这一动手实践中既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思维,同时体验到了成功的兴趣。 3.知识形成后的动手操作实践,目的是巩固加深,甚至是创造性的运用数学知识。 学习活动过程需经历两次飞

6、跃,实践到抽象是第一次飞跃,抽象回到实践是第二次飞跃。为此在学生获得知识后,还需让学生把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既可达到对知识的加深理解,又能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知识形成后的动手操作实践。如学习米的认识后,让学生去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学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去测量一下圆形花坛的周长、面积;学了统计知识后,让学生对家庭中一周各项开支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制成统计表,统计图等等。 转三、注意操作、观察、思维及语言表达的有机结合 1.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操作学具,满足了儿童好动的天性。许多学生摆弄学具时常被学具的形状、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不能在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定向的注意,尤其是当观察

7、的重点为操作的过程而非操作的结果时,常常并没有对稍纵即逝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注意,还有的同学根本不会观察。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和操作结束后,教师都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教给学生观察的重点,主要观察的内容、观察的方法、顺序、怎样观察。 例如:教学圆面积时,第一环节老师引导学生将圆拼割后组成了一个长方形。第二环节的重点就是观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我设计了这样的讨论题目:(1)拼割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2)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有什么关系?(3)根据长方形面积=长宽,你能求出圆的面积吗?怎么求?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了边操作,边观察的分析方法,通过小组的讨论,探索出圆面积计算

8、公式。 对于这种操作过程中的指导,引导学生将观察和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离开学具后,才有可能在头脑中留下准确、完整的表象,进而达到促进分析综合、帮助抽象概括的作用。 2.重视动手操作过程中语言表述,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具体的操作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将表象的整理、加工、归纳的思维过程进行综合、表述、传递,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完整的认识过程。我们知道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重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说话,就会伴随回忆、想象、分析、综合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让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也是对思维活动的一种整理和自我检查,同时也会促进思维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直观操作的过程进行复述整理,通过口头语言的训练进行表象加工,这样概念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沿着“具体表象抽象”的认识过程逐步建立起来。 总之,让学生动手操作,强化了感知,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儿童接受;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生。 课题名称: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课题编号:课题主持人:田蓉课题参与者:左绍贵 欧植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