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它、他、她”.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4998812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邂逅“它、他、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邂逅“它、他、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邂逅“它、他、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邂逅“它、他、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邂逅“它、他、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邂逅“它、他、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邂逅“它、他、她”.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邂逅“它、他、她”王 潇【内容摘要】从三个相似而不同的代词出发,究其产生、发展,以及其不仅在文字中的地位发展,更加着重其在文化社会中的发展,以及这些第三人称的重要性与意义。【关键词】代词 人称 历史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现在仍在使用的历史最悠久、寿命最长的一种文字。汉字最早产生的确切时间,还难以断定。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原始氏族公社末期的陶器上,已有了简单的文字符号,一般认为是汉字的雏形,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现在能看到而又能认读的最早的汉字是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这已是相当成熟、相当系统的汉字了。商代的文字已经是很发达的文字了,最初产生文字的时代必然远在商代以前,那就是夏代或更早于

2、夏代。距今约四五千年以上,应当在新石器时代而“他、她、它”,这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用到的三个第三人称代词。无论是在平时的言谈交际中,抑或是文字表达中,都离不开对这三个字的运用。然而,我们对于这三个字的了解,可能并不如我们所想得那么深刻。在汉语发展历史中,第三人称代词起源较晚。殷商时代第三人称代词还没产生,直到六朝时期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人称代词(如“其”、“伊”、“渠”)。“它”在最古的字书说文解字中,是没有“他”字的,只有一个“它”字。古时,“它”是“蛇”的古体字。说文解字中曾说道:“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弯曲)垂尾形。”玉篇中也有指明:“它,蛇也。”宋代罗泌路史疏仡纪高阳“四它卫

3、之”,罗萍注作“四蛇卫之”。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浙江三湖州府说:“杼山上有避它城盖古昏垫时民避蛇于此。”“它”字的意义从指称蛇虫到指代人物的演变,这是一种词义的引申。说到“它”字,就不得不提上古时期的“无它”和“有它”。说文:“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当时蛇多,所以人们见面时常相问:没有蛇吧?这相当于后世见面问候的套语:别来无恙?既然成为了一般见面问安的套语,则“它”的含义也就泛化了:不仅指蛇患,而且指一般的忧患。进一步联系到当时部族之间战争频繁的事实,“它”在问候中更多地是指称的作为敌对势力的外族。例如国语周语下谈到单子“能类”,并引诗经大雅既醉“其类维何?室家之壶。君子万年,永锡

4、祚胤”,认为“必兹君之子孙实续之,不出于它矣。”韦昭注:“类,族也”;“它,它族也。”“不出于它”即不出自外族。所以,“无它乎”的通常意思是问:没有外族来犯吧?相反,如遇外族侵犯,便是“有它”。对此,我们可以周易古经的“有它”为证。周易共有三处谈到“有它”,大抵均指作为敌对势力的外族:1.比卦初六爻辞:“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2.大过九四爻辞:“栋隆,吉;有它,吝。”3.中孚初九爻辞:“有它,不燕。”以上周易“有它”诸例表明,“它”总是指的异己的外族,亦即危险的他者。与“有它”相对的即“无它”,自然是指的没有意外之患,具体来说,就是没有外族的侵犯。与此相关的,还有“非他”这种说法,指的是很

5、亲近、对自己无二心的人。例如仪礼觐礼,天子招见司空时说:“非他。伯父实来,予一人嘉之;伯父其入,予一人将受之。”郑弦注:“言非他者,亲之辞。”既称为“伯父”,即未视之为异己外族,故言“非他”,表示亲信。又士昏礼谈到婚礼过程当中约定见面的一个礼节,女方之父与其女婿的对话:“主人对曰:某以得为外昏姻之数,请吾子之就宫,某将走见。对曰:某以非他故,不足以辱命,请终赐见。对曰:某得以为昏姻之故,不敢固辞,敢不从?”郑弦注:“非他故,弥亲之辞。”“非他故”即“得以为外昏姻之故”,因为婚姻使得外姓变为同族,故言“非他”。这两例都涉及部族之间的关系。既然“非他”表示亲近关系,“他”或“它”当然就表示与此相反

6、的疏离关系。这就表明,中国古代的他者意识是与族类意识密切相关的,这就是左传成公四年中的一句名言:我们相信,“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种意识后来进一步发展为所谓“华夷之辨”,即中国人和外国人的严格分别。而在现代汉语中,“它”字共有两种词性(名词和代词)、六种意义。作为名词,“它”意为“虫”(象形字,像虫形的意思,后作“蛇”)。作为代词,“它”字的意义便颇为广泛:称代人以外的事物(英译为it)。如:煤炭,很多工业离不开它;香山观,从老远的地方就能看见它。在口语中,与“他、她”无分别。如:它比(引他类比附)表示第三人称 (英译为he she)。如:生它个儿子(生他一个儿子)表示指称。相当于“别的”、

7、“其他的”(英译为 other)。 如:“无它异”(后汉书列女传),“贝勒及它将”(清邵长蘅青门剩稿帛布及它物)。 又如:它罪(别的罪名);它肠(它心,二心);它人(别人);它年(以后的某年或某一时期);它名(另外的名);它所(其他地方)等。虚指。如:干它一场;吃它一顿。对多于两个事物的称呼。如成语“它山之石”。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它”与“也”本为一个字,也是指女阴,如浙江省温州籍学者何新即持此观点。而“也”与“它”为什么成为两个字,与“匜”字有关。“也”通“匜”,匜,读y,古代女子用的带漏斗的盥洗器具,“匜”很可能就是古人受女性性器官的启发,造出来的字。“他”在汉字中,“他”是一个后起的俗

8、体字,最初写作“它”。古代、近代泛指男女及一切事物,现代则用于称代自己和对方以外的男性第三者 he “某以非他故”(仪礼士昏礼),注:“弥亲之辞”, “他用刚日”(仪礼士虞礼记)。 现代汉语普通话第三人称代词是由先秦的无定代词“他”演变而成的。杨树达高等国文法中提到“始于晋宋间”。“他字姓刁,那得韩卢后耶?(晋书)吕叔湘先生也曾认为“他”作人称代词是从六朝开始的。高名凯先生认为“他”作人称代词是汉以后的事情,同意吕的例子,并举了百喻经中的很多例子。王力先生认为“起源于唐代”。苏联古里耶维奇不同意高名凯所举的百喻经中的例子是第三人称代词,但承认“他”逐渐从古汉中的代词指示变为第三人称代词。郭锡良

9、认为,“他”字正式用作第三人称代词是始于唐代,但六朝是“他”字从指示代词变为第三人称代词一个重要的变化阶段。 “他”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个问题之所以会有不同的看法,可能主要就是因为这种转化是渐变的,而不是突然的,这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中间就有一些两可的情况,但一般说来也要有一个相对的标准,那就是当某个句子中的“他”之前已经出现过这个人,而“他”能且只能当作第三人称代词解、而不能解作“别人”时,这个“他”就是第三人称代词了。“他”在现代汉语中有一种虚指用法, 包括在英文中的he,它出现在动词后,但既无指代作用,又不是动词的宾语,同常见的作第三人称代词和旁指代词“

10、他”的用法很不相同.通过对“他”的主要用法的历时考察,我们看到,虚指的“他”在唐代产生,它与第三人称代词“他”都是由旁指代词“他”演变而来。“他”的虚化来自于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他”原本是旁指代词,就词汇意义而言,旁指代词本身有淡化作用;二是由于唐代“他+N”结构的影响,因为后面N的存在,使“他”在表意上成为一个可以忽略的成分,在结构上成为一个悬空成分,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他”开始虚化。“她”不到一个世纪以前,翻遍我国所有书籍,都找不到一个专指第三人称女性的“她”字。在那时的中文里,只要出现第三人称代词,无论男性、女性还是一切事物,都一律用“他”。因此,读者一碰上“他”就先要疑惑,这到底指的

11、是男“他”还是女“他”,抑或是物“他”呢?如不联系上下文,作一番仔细推敲,就很难搞明白。鲁迅先生就曾意识到这一问题,因此,无论是在阿正传中提到“小尼姑”,还是故乡里提到“豆腐西施”,他都避用“他”而用“伊”来替代。这个问题,在代指第三人称的“她”出现后,一眼就大白了。那我们今天写说的“她”到底有多大了?女性往往计较别人问她的年龄,不过,作为汉字的“她”可不管这么多。问题在于,人们一谈及“她”字,总以为是刘半农完完全全的创造,包括鲁迅先生也这么认为。其实,与其说是刘半农创造了一个“她”字,不与说是他创新了“她”字的应用。“她”字古已有之,所以,严格地讲,刘半农并不是该字的发明者,他只是将这个至少

12、有1500年历史的方块字,借用为现代汉语的第三人称,不仅增加了字义、字音,而且客观上使它符合了汉字“形声”的特点。早在南朝梁代顾野王所撰的玉篇中即收此字,注云“古文姐字”,说它是古文的“姐”字,这个“姐”也不是“姐妹”的“姐”,而是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蜀谓母曰姐”的“姐”,音义皆同。集韻注音为“子野切”。但是,这个“她”并不是代词,而是名词。从意思上说,它也不是指第三人称的女性,而是对“母亲”的称谓字。但她字的这种用法在现存古代典籍中,罕见用例。清代康熙字典中收入“她”字,也只是依玉篇和说文解字中“姐”字的古代异体字,实际是一个死字,即已经废弃不用的字。刘半农正是把这样一个已废弃不用的古字赋予

13、了新的内含,构成了一个新的形声字,即,左边的“女”为形,右边的“也”为声,“也”在古代有读如“t”的用法,比如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里有所谓“彼显有所出事,乃自以为也故”的话。不管怎样说,这个作为第三人称的阴性代词的“她”字,使白话文在表达上更加明确,确是刘半农的绝大贡献。可见,作为“姐”的老“她”算是老寿星了,作为代指第三人称女性的新“她”还不到“米寿”的年纪。【注释】郭锡良先生: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和发展【参考文献】说文解字注 2006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周易通释 2008年岳麓书社 诗经 2007年文心工作室编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他史?她史?它史从妇女史学发展看我国女性/性别研究 陆伟芳 妇女理论研究第67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