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支柱”和读本“热爱生命”教学设想.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4998224 上传时间:2024-01-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神支柱”和读本“热爱生命”教学设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精神支柱”和读本“热爱生命”教学设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精神支柱”和读本“热爱生命”教学设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精神支柱”和读本“热爱生命”教学设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精神支柱”和读本“热爱生命”教学设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神支柱”和读本“热爱生命”教学设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神支柱”和读本“热爱生命”教学设想.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神支柱”和读本“热爱生命”教学设想一、课堂安排:七课时 我与地坛(连同读本)2课时 最后的常春藤叶1课时 敬畏生命1课时检测 2课时 作文 1课时二、课外安排:1、预习:完成基础积累,思考课文导读。 2、自渎诗歌热爱生命3、自渎“拓展阅读”(时文选萃) 4、周记一篇。三、单元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2、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3、学习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的手法。4、品味作品语言。四、课文导读题:读我与地坛思考:1、试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提示:一、写地坛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二写母亲解决怎

2、样活的问题。三、地坛的四季。四、来地坛的一些人以及发生的事。五、作者由那个漂亮而弱智的女孩引发的思索。六、写作者对三个困绕自己问题的思考。七、园子已经是一个富含精神意义的所在。2、请根据课文节选部分(一、二部分)内容说一说史铁生的经历。提示:他在二十岁的时候忽然患了截瘫。最初几年找不到工作和出路,就经常到园子里去思考,母亲也给了他很多安慰和帮助。在母亲去世之后,他终于发表了小说,并且不断获奖,碰撞开一条写作之路。3、在第一部分里,有哪几处集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提示:集中写地坛的有三处,每一处都和我的感悟密切相关,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和“世界”的解读。第三段,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

3、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第五段: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从而获得活下去的信心。第七段: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

4、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无论的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见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外在环境是恶劣的,但生命是无法遭到破坏而发生改变的,只有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顽强地活着,你就能坦然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4、在第二部分里,围绕“我和母亲”写了哪些事情?提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

5、我去地坛母亲送。二是我在地坛母亲忧。三是我久在地坛母亲找。5、思考一、二部分之间的关系。提示:我与地坛一、二部分,从内容上是紧密联系的,第一部分写了“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写了“我与母亲”的故事。从主题思想上看也是浑然一体的,地坛使我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怎样活的问题。地坛是我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我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6、看读本我与地坛(三)第一段,另选一个事物对应“四季”,仿一组句子。(略)读最后的常春藤叶(1)试按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文章分为四部分,最震撼人心的情节是什么?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

6、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情节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2)贝尔曼是怎样的一个人?明确: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有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

7、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 由此,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3)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

8、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4)什么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的杰作?明确: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的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也可结合全文进行拓展思考:由前文介绍可知,琼珊和苏艾都是青年画家,作为画家的琼珊,居然一直没能看出墙上的常春藤叶居然是画上去的,由此可以从侧面说明贝尔曼先生最后这幅作品精湛的技艺,真可谓以假乱真,堪称杰作了)读敬畏生命思考(1)作者认为,有哪“三大诱惑”毁坏我们产生“善”?又应该从哪三个方面提防“三大诱惑”,试分别做简要概括。提示:第一种诱惑:你为什么自寻烦恼,这无济于事;第二个诱惑:同情就是痛苦;第

9、三个诱惑是?抓住文章最后两节中“首先”、“其次”、“最后”三个词来解答“提防三大诱惑”(2)文中作者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提出了“只有人能够认识到敬畏生命”?提示:作者先从反面阐述:自然不懂得敬畏生命,以毫无意义的方式毁灭生命,生命相互争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只有人能够认识到敬畏生命”的观点。我与地坛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

10、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明确:颓废、迷惘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三、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

11、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 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 看到时间、认识自己。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3、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

12、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无论的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 “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 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 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四、研读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地坛离我家很近 :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 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前二十年,他的生命按常态进

13、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得到了获得全新的生命。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五、自由轻读文中景物描写部分,想象当时的情境,感受地坛在沉寂、荒凉、萧瑟的表面下蕴藏着的那种醇厚、沉静、超然博大的生命感。六、作业1、抄写文中景物描写部分和作者对生死看法部分。2、预习文章第二部分。找出文中关于母亲心理活动的语句。作者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第二课时一、导入二、体味母亲的“苦”1、请大家找出并轻读母亲的心理活动 。(检查预习)2、为什

14、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她理解儿子,知道在这种时候应该让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 儿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惊扰儿子。但是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刻骨铭心的爱,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几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中。只要儿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当儿子回家后,她想问儿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儿子的压力而终于不敢问。同时,她还希望儿子能够找到一条实现个人价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内心一直被这种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

15、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三、体会“我”的懂得与后悔。 1、早先的时候,我对母亲的爱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 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儿子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来不及为母亲想,甚至来不及体会到母亲的痛苦。 此处用“她的儿子”而不用“我”,第三人称替换了第一人称,采用了一种远观的态度,表现了对自己的否定。“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