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学设计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4995489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 页数:61 大小:1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望洞庭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望洞庭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望洞庭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望洞庭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望洞庭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望洞庭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望洞庭教学设计(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望洞庭教学设计望洞庭教学设计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望洞庭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望洞庭教学设计1望洞庭中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风景优美的洞庭湖秋夜图。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故名为“望洞庭”。全诗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那么和谐,平静的潭水,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

2、,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词,对学习古诗词也有了一定的方法。教学的程序可按照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像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的步骤进行。另外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注意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

3、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一课时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配套朗读音频一、激趣导入1.诗句接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小游戏,老师说诗的上半句,看谁能最快说出诗的下半句。(“明石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飞流直下三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大家回答得真棒!那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小游戏中这些诗句有哪些特点呢?生:山水诗2.揭题释题诗人游历了名山、名水之后,诗兴大发,为了留住眼中的美景,于是写下了这些山水诗,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看看他眼中的山水之美吧。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4、板书:望洞庭,师指导书写“庭”,齐读诗题)3.了解诗人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其诗以律、绝为主,乐府小章尤为著名。有“诗豪”之称。主要作品:陋室铭浪淘沙石头城等。4.介绍洞庭湖师:通过题目有谁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哪里的景呢?生:洞庭湖师:那洞庭湖在哪呢?生:湖南省师:那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生:由书上的注释知道的。师:孩子们真是善于搜寻有用的信息,真棒!师出示PPT寻找湖南省,并介绍洞庭湖。(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洞庭湖的美景吧!(PPT展示洞庭湖图片。)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哪些景象?生:晚霞、湖水

5、、山、鸟师:那你们能用一些词形容一下你看的景物吗?生:波光粼粼、梦幻迷人、金光闪闪、清澈见底、月色朦胧师送一组词,出示PPT水天一色、湖中有山、水平如镜、朦朦胧胧、水鸟翱翔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诗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这首望洞庭。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检查字音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你觉得他的字音读准了吗?指名评价,再读,师评价,齐读。3.读出节奏我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读出诗的节奏,下面请看黑板,请大家自由练读,边读边试着画画小斜线吧。指生读。有一个人,她很厉害,很会读诗,同学们想去见识一下她的本领吗?请大家仔细倾听。出示朗读音频。同学们

6、有信心比她读得好吗?先自由地练习一下吧!指生读,评价。齐读。三、理解诗意1.自读自悟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古诗的方式,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诗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问号。(联系插图;串联词意;发挥想象;反复读诗)2.交流反馈看着大家刚刚激烈的讨论,肯定有不少收获,那么谁来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请同学们按诗句的顺序,可以先读出诗句,然后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3.古今对比读师:刚才几位同学描述得可真美,来,我们一起将这美丽的景色吟诵出来。出示PPT古文 今文女生:湖光秋月两相和 男生:洞庭湖的水光和秋月相互映衬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面风平浪静,如同一面没经过打磨的铜镜。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7、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里托着一只小小的青螺。四、感悟诗境师:整首诗以精炼的语句向我们展示了洞庭湖的美景,那么刘禹锡在望洞庭这首诗到底写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轻声读全诗,边读边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他又由此想到了什么呢?(学生上黑板画)1.湖光秋月两相和师:谁来读读第一句。 生:读师:诗人是在什么时候欣赏的洞庭湖美景的呢? 生:秋天的夜晚师:你是从哪知道的? 生:从“秋月”一词。师:诗人看到了什么? 生:湖光、秋月(板书:湖月)师:那是怎样的湖光?怎样的秋月呢?生:水平如镜的湖面,银色朦胧的秋月。出示图片:请你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你眼中的美景。(风平浪静,水天一色)师:是哪个字把这

8、种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和谐之美表现出来的?生:和(板书:和)师:来,我们一起读出这宁静和谐之美。(齐读)2.潭面无风镜未磨师:在这湖光秋月宁静和谐的氛围中,诗人静静地凝望着洞庭湖波光粼粼的湖面,他想到了什么呢?他是怎样写的?生:没有打磨过的铜镜。师:是什么让诗人联想到是没有打磨过的铜镜?生:水平如镜的湖面。师:把湖面比作镜子似乎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同学们在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述,可是作者却别出心裁的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为什么要强调没打磨过的呢?师: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图,白天,阳光照在湖面上,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金光闪闪、清澈见底)此时,天上的白云,岸边的树木倒影是不是看得清清楚楚。师:再想想,夜晚,

9、月光没有阳光那么亮,洒在湖面上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湖面看起来朦朦胧胧、迷迷蒙蒙。)师:这看起来朦朦胧胧的湖面能像一面镜子一样平滑吗?师:那这是一面什么样的铜镜呢?(未经打磨的铜镜)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未经打磨的铜镜是什么样子吧。(出示铜镜图片)没有打磨过的铜镜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模糊,朦胧)夜晚,湖面迷迷蒙蒙,看不清,就像没有打磨过的铜镜一样。诗人刘禹锡对景物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啊,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在生活中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板书:观察)来,我们一起感受感受洞庭湖的朦胧美吧。(齐读)3.遥望洞庭山水翠师:在这朦胧的月色中,诗人眺望远处,还看见了什么景色呢?谁能把它读出来?(生读)在这

10、句诗中诗人着重写了什么景物?(生答)(板书:山水)师:这里的山水有什么特点?你能用诗中的哪个字眼来概括出来?(翠)师:在皎洁的银辉之下,山愈显青翠,水愈显清澈,山水相互映衬,浑然一体,这也是一种和谐之美。谁能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山水之美?(指名一列读)4.白银盘里一青螺师:作者看到这样的山水又联想到了什么呢?(生答)师:你觉得这句诗妙在哪?(生答:比作)师:这是多么精妙绝伦的比喻啊,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诗人看到月光洒在湖面上,湖面波光粼粼,想到了)(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湖面集中到君山这一点,君山在这湖中就好像)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是怎样一幅美景吧。(出示图片)师:诗人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啊!我

11、们在写作时也要像诗人一样放飞想象的翅膀。(板书:想象)师:诗人想象丰富,比喻恰当,写下这句诗,你感受到诗人对洞庭湖怀有一种怎样的感情呢?(喜爱、赞美、对大自然的喜爱)5.创设情境读师: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生:白银盘里一青螺。师:诗人笔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精妙绝伦的工艺品,给人莫大的艺术享受,诗人可真浪漫啊!生:白银盘里一青螺。师:精妙的比喻让人感受到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真不愧被称为“诗豪”。生:白银盘里一青螺。考一考看到联想比喻五小组合作1.小朗诵家:请大家将望洞庭读给同学听听;2.小小作家: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出来;3.小小画家:在你的画纸上

12、画一画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4.小小书法家:请将望洞庭整齐地书写在你的方格纸上。六、交流展示小组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成果。七、布置作页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刘禹锡的望洞庭,诗人把美丽的洞庭湖描绘出来,让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还有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请同学们下去搜集一些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分享交流。八:教学板书:望洞庭唐 刘禹锡湖 月 和观察山 水 翠想像九、教学反思: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在诗中,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诗歌短小,却感情深刻。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反复引导学生朗读,读的过程中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接着指名几位

13、学生朗读,然后再齐声朗读。听完老师的泛读之后,让学生再读诗。在理解诗意的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联系自己以前学过的古诗方法同桌交流,并进行了古今对比读。在感悟诗境这一块我采取的逐句分析,并重点解释了镜为磨的含义,并引导学生掌握诗人整首诗最精妙的地方在于比喻句的应用。最后安排的小组合作展示孩子的喜欢的方面。把空间时间留给孩子。当然,在这堂课中,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课堂上,点拨引导的太细,应再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而且由于时间关系,小组合作中有的孩子还没能够完成自己的作品。处理的太过匆忙。以后还得多多向其他老师学习,争取一次比一次进步。望洞庭教学设计2教学目的: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

14、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五首诗歌。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难点: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教学过程:一、导言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二、解题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三、作者简介回顾以前学过的诗句,体会孟浩然的思想情趣。山水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