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绩效参考评分表2016.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4992195 上传时间:2024-03-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7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卓越绩效参考评分表201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卓越绩效参考评分表201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卓越绩效参考评分表201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卓越绩效参考评分表2016.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卓越绩效参考评分表2016.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卓越绩效参考评分表201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卓越绩效参考评分表2016.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卓越绩效参考评分表评价检查要求分值自我评价自我评价结果及证据自评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4.1 领导110本条款用于评价组织高层领导在价值观、发展方向、目标、对顾客及其他相关方的关注、激励员工创新和学习、培育品牌、重视质量、风险管理和培养继任者等方面的作为,以及组织的治理和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4.1.1 高层领导作用501)是否有文化管理制度,包括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的制定和完善。文化管理体系是否兼顾了五大相关方的利益102)是否有确保文化和五大相关方的沟通规定确保文化的落地,是否有对文化落地情况进行测评53)是否建立统一品牌管理体系,包括组织、制度、流程和CIS等104)是否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2、,包括内控制度35)是否建立继任者计划,特别是高层领导的继任者计划26)是否建立经营例会制度,定期召开例会讨论经营目标和计划的完成情况以及随后的改进措施107)是否建立创新和改进机制,包括奖励制度和经费预算58)最高管理者如何重视并参与质量管理,明确质量企业主体责任54.1.2 组织治理309)是否有公司章程规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职责,明确管理层的经营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510)是否根据组织发展阶段和特点设置合理的组织机构、规定相应的职责、权限。是否明确质量职责和岗位职责611)是否有规范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明确的财务责任312)是否开展内外部独立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

3、告是否是无保留意见613)公司是否有管理透明和信息披露相关制度314)公司是否有对高层领导任命、职责和考核制度以及相关考核结果和改进措施74.1.3 社会责任3015)是否将建立了质量(含HACCP体系)、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能源管理体系1016)是否采用调查和座谈会等形式了解社会公众对产品质量、环境保护、员工保护、资源利用和突发事件的隐忧并形成相关报告217)是否制定了道德行为准则和相应的管理规定518)是否建立了道德行为相应的评价目标和指标319)是否建立了公益管理规定,明确公益重点支持领域及理由820)是否有年度公益计划和年度公益预算24.2 战略90本条款用于评价组织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规

4、划的制定、部署及其进展情况4.2.1 战略制定4021)是否有战略管理部门和相应数量人员522)是否有战略管理制度523)是否制定公司战略发展规划和职能发展规划1024)是否建立了数据收集体系,收集政治、经济、技术、社会和行业竞争数据725)是否确定了标杆和竞争对手并收集相应的对标数据326)是否制定了战略目标和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是否考虑了五大相关方的利益104.2.2 战略部署5027)是否制定中长期发展计划,包括资源需要计划,如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设施资源等2028)是否制定了年度经营目标和经营计划和各部门工作目标和计划1529)是否开展了年度财务预算并评价预算准确性103

5、0)是否对经营绩效进行了预测,包括标杆和竞争对手的54.3 顾客和市场90本条款用于评价组织确定顾客和市场的需求、期望和偏好,建立顾客关系的方法;确定影响赢得、保持顾客,并使顾客满意、忠诚的关键因素的方法。4.3.1 顾客和市场的了解4031)是否有对顾客和市场进行细分,细分的方法或准则是什么532)是否有细分结果(几种类型的顾客),结果是否和战略一致533)顾客和市场细分是否考虑和战略一致并考虑竞争对手和潜在的顾客和市场534)是否采用调查、座谈会、顾客访谈、顾客反馈等不同形式了解不同顾客群的需求、期望和偏好1035)是否收集当前和以往顾客的相关信息和反馈,包括市场推广和销售信息、顾客满意和

6、忠诚的数据、顾客赢得和流失的分析以及顾客投诉等,建立顾客档案或知识库,以用于产品和服务的设计、生产、改进、创新以及市场开发和营销过程,并强化顾客导向、满足顾客需要和识别创新的机会。1036)是否定期评价了解顾客需求和期望的方法,并对这些方法的适用性、有效性进行分析和改进54.3.2 顾客关系与顾客满意5037)针对不同的顾客群是否采取了不同的了解方式和接触联系方式,如网站、展销会、登门拜访、订货会、电子商务、电话、传真等,以便于顾客查询信息、进行交易和提出投诉;确定每种渠道主要的顾客接触要求538)针对不同的顾客群是否采取了差异化的服务方式,包括与关键顾客建立合作伙伴或战略联盟关系1039)是

7、否确立顾客投诉处理过程以及相关职责,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确保投诉得到有效、快速的解决,例如向顾客承诺响应和(或)解决的时限并切实履行1040)是否针对不同顾客群,如经销商和终端顾客,采取不同的顾客满意和忠诚程度测量方法,获得有效的信息用于改进541)是否通过对顾客的跟踪、回访或市场调查等途径,跟踪产品和服务质量,以便获得及时、有效的反馈信息,如产品开箱合格率和故障率等,快速识别和解决问题,并用于改进活动1042)是否获取和应用可与竞争对手和标杆相比较的顾客满意信息,以识别所存在的威胁和机会,改进组织的绩效543)是否定期评价、不断改进测量顾客满意和忠诚的方法,使之适应发展方向及业务需要54.4

8、资源130本条款用于评价组织高层领导为确保战略规划和目标的实现、为价值创造过程和支持过程所配置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及其他的财务、基础设施、相关方关系、技术、信息和知识等。4.4.1 人力资源6044)是否制定了长短期人力资源计划,确定员工类型和数量的需求,是否具备一定数量的质量从业人员545)是否进行组织设计和职位分析,识别所需员工的特点和技能,形成职位说明书,招聘、任用和留住员工,并对员工进行分类。846)是否根据组织特点和发展阶段采取提高组织效率的组织形式,如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减少沟通层次,以提高运作效率;采用矩阵制的组织结构,建立联合攻关小组、六西格玛小组、跨部门QC小组、并行工程小

9、组等跨职能团队,促进横向沟通,以减少部门间壁垒。247)是否建立建立诸如总经理邮箱、合理化建议、网上论坛及各类座谈会等渠道,听取和采纳员工、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各种意见和建议;采用经验交流、交叉培训、岗位轮换及网络沟通、视频会议等方法,在不同的部门、职位和地区之间实现有效的沟通和技能共享248)是否制定绩效管理制度,基于组织关键绩效指标的分解,对员工绩效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价和考核,并将员工绩效考核结果和薪酬、培训和人事异动挂钩849)是否建立薪酬体系和实施适宜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包括薪酬、奖惩、认可、晋升等物质和非物质的激励政策和措施250)是否制定培训管理制度,建立针对不同员工从需求识别、计划制

10、定和实施,到效果评价和改进的教育与培训管理体系851)是否建立多种发展渠道,鼓励、帮助各层次核心员工和继任者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规划,实现学习和发展目标552)是否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针对不同的工作场所确定相应的测量指标和目标,如粉尘、噪声、有害气体、电磁辐射等,保证和不断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553)是否制定有关员工服务和福利的制度,根据不同员工群体的关键需求和期望,提供相应的服务、福利等方面的支持,并遵循劳动法、工会法等法律法规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554)是否为为员工营造主动参与的环境,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活动,如QC小组、合理化建议等,并提供时间和资金方面的支持25

11、5)是否采用员工问卷调查、座谈等方法,确定影响员工满意程度和积极性的关键因素,如薪酬福利、劳动保护、学习机会、职位提升机会等,以及这些因素对不同员工群体的影响256)是否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定期调查员工满意程度,了解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并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提高员工满意程度457)是否通过员工流失、缺勤、抱怨、安全及生产效率等其它指标评价和提高员工的满意程度和工作积极性。24.4.2 财务资源1558)是否据战略目标和实施计划确定资金需求,通过提高银行授信额度、发行债券以及上市或增发股票等方法保障资金供给559)是否制定严密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实施资金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财务风险管理,如:推进

12、全面预算管理,并提高预算准确率;开展成本管理,控制和降低成本;进行财务风险评估,提出并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确保和提高财务安全性560)是否采用降低库存、减少应收账款等方法加快资金周转,采用盘活存量资产等方法提高资产利用率,以实现财务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261)是否开展成本核算,包括质量成本核算,是否针对不同产品和服务类别或市场区域进行了单独的财务核算(包括内部模拟核算)34.4.3信息和知识资源2062)是否基于战略及其实施计划,开展信息化需求调查和分析,制定长短期的信息化发展计划,积极、系统地推进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和运行满足内外部用户要求的集成化信息系统,包括OA系统、ER

13、P、销售、财务、知识管理、质量等模块。563)是否具备一定数量的软硬件维护人员和管理制度,确保信息系统软硬件的可靠性、安全性、易用性。564)是否建立知识管理体系,明确知识管理过程,建立知识管理的信息平台,收集和传递来自员工、顾客、供方和合作伙伴的知识,实现知识共享565)是否建立确保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准确性、完整性、可靠性、及时性、安全性和保密性等质量属性的方法、监测指标并持续改进,以不断提高数据、信息和知识的质量54.4.4 技术资源1566)是否收集内外部技术信息,及时了解并预测行业技术发展状况,对组织的技术现状进行评估并与同行对比分析,对比是否形成报告567)是否制定长短期技术发展计划,明确技术开发和改造的目标和计划368)是否有部门、一定数量人员和资金预算以开展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