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景琦“授人一鱼,莫如授人一渔”(201242).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4991476 上传时间:2023-02-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景琦“授人一鱼,莫如授人一渔”(20124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4景琦“授人一鱼,莫如授人一渔”(20124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4景琦“授人一鱼,莫如授人一渔”(20124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4景琦“授人一鱼,莫如授人一渔”(20124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4景琦“授人一鱼,莫如授人一渔”(20124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景琦“授人一鱼,莫如授人一渔”(20124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景琦“授人一鱼,莫如授人一渔”(201242).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授人一鱼,莫如授人一渔”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彰显历史教学价值龚路中学 景琦一、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学培养有思维能力的学生恩格斯说,人类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而创新思维是其中最璀璨的一枝。人类的切创造性的活动,都源于创造性思维。创新是人类的希望、民族的希望。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追溯到古代,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教学中提出“产婆术”,其实质在于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从而自觉地获得知识,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概括等各方面的能力。另一位古希腊学者柏拉图提出“理念论”和“回忆说”,上述学说中突出其教学理念,就是必须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

2、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提出在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为培养新型人才,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在历史课程方面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改革。相应地在课程标准的制订方面,都特别强调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如1996年,美国颁布了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本,标准中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被视为是最主要的教学目标。提出以历史理解能力为核心整合历史思维能力的思路。强调真正的历史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历史思维。标准中强调“历史学习应该让学生参与历史思维过程: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带有明确目的去考察各类历史记载,思考事件

3、之间的因果联系,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解释。”历史教育要培养的,主要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从而使其具备终生发展的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这就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二、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有思维能力学生的方法(一)创设情境,启迪学生思维历史,是过去了的客观存在,是过去的今天。它应该是鲜活的、真实的,可以触、摸的,更加可以感受的。新的课程标准中的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能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中感受到当时的时代脉搏,并且把古今联系起来,博古通今,又古为今用。如果我们能把自己放在过去的历史人物中去体验当时同样复杂的情境,快乐着历史人物的快乐,忧伤着历史人物的忧伤,

4、思考着历史状况的复杂,同时,折射到现代社会,思考着现状的复杂,那么情感与价值目标最终就实现了。1、 问题情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很明显,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受到自己的智慧,体会到创造的快乐,是由于教师与他们共同营建了生动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美、欣赏到美、创造出美。例如,有老师在讲述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的内容时,先放了一段美国历史上第一

5、位黑人总统奥巴马的就职演讲视频,然后提出了一系列问题:1、奥巴马是如何当上总统的?需要经过哪些程序?2、奥巴马当上总统后,会拥有哪些权力?奥巴马在国家权力机构中处于什么地位?3、为什么奥巴马当上总统会引起国际上这么广泛的轰动?如果将时间退回到两百多年前,奥巴马有没有可能当上美国总统呢?为什么?高中生对时政热点非常有兴趣,也非常关注。通过结合时事热点,巧妙地创设历史问题情境,这样,给学生一片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在思考过程中去体味发现的喜悦和点燃思想的火花。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 语言情境 历史教材中的历史知识表述形式一般都是理性化的、清晰明

6、了,这种形式表达得太清澈,反而会失去了历史活生生的原初本真,少了点“味道”。因而作为教师要置身于历史氛围中,选用一套优美的教学语言来弥补教材语言的缺陷,以历史“导游”的身份介绍和教授历史,在语言营造强烈的历史氛围中,使学生为之动容,使学生的身心跟随老师步伐受到熏陶产生内心的体验。例如:有老师在启蒙运动的导入中,采用了一种特别的方式来导入,师:根据当时罗马教廷的说法,人类是由上帝来创造的,并且上帝在造人的时候是只造了亚当。亚当一个人独自生活在伊甸园里。后来上帝觉得亚当太寂寞了,得再造一个人来陪伴他,于是才造了夏娃。由此,男人要比女人要先出现,所以男人比女人要高级。(此处,笔者故意放慢速度,有种抑

7、扬顿挫的感觉。因为笔者料到男女同学听到这个地方一定会高声附和,果然不出所料,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那么夏娃是怎么被造出来的呢?上帝随手从亚当的肋骨中抽取出一根来,摇身一变就成了夏娃。这一变,不得了,女人又成为了男人的附庸。(此时,学生开始骚动了,男生更加雀跃,女生则在抗议。)根据罗马教廷的这个意思,男人是要比女人多一根肋骨了?(学生开始顿时安静,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是与不是由谁来判定?应该由科学来证明。时间来到了17世纪,经过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洗礼,西方的文艺和科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医学和解剖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发现男人和女人的肋骨是一样多的,那么教廷

8、所声称的女人是男人身上的肋骨又从何说起呢?事实证明:教廷撒谎了。(教师故意把声音提高,具有煽情作用。既然教皇和教会撒谎了,人们就开始怀疑他们过去所宣扬的东西是否都是假的,人们就陷入了一次又一次的思考中,从此又迎来了另一个更为轰烈的时代启蒙运动。学生在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放松的情景下听故事,当故事还意犹未尽的时候就马上进入新课学习,兴趣正好正浓。那一堂课,学生们普遍都感到愉悦,时间也过得很快。3、 竞争情境列宁曾说过:“竞争在相当广阔的范围内培植进取心、毅力和大胆精神。”高中生具有自尊心、自我表现欲、荣誉感强,好胜不服输这样的心理特点,利用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创设竞争情境,可以有效防止学生疲劳和产生

9、厌烦情绪,有效地激活他们的思维,激发兴趣。所谓角色情境,是指决定历史人物必然性心理活动的特定情境。而角色情境的营造,是指在课堂上,学生通过扮演相关的历史人物或者演绎相关历史事件,充当历史的“当事人”,让他们去导演历史。例如上开创外交新局面内容,在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时,有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角色情境:“如果你是中国的周恩来,你会如何说服中央政治局,来同意改善跟美国的外交关系?如果你是美国的尼克松总统,你会如何说服国会,同意改善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学生通过扮演角色,亲身体验历史人物当时特定的心理活动,从而去分析中美当时面临的国内外形势,进而总结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具体原因。又如在学习“中体西用”

10、这一知识点时,我挑选了两组同学演绎了洋务派和顽固派关于“要不要向西方学习”这一争论。通过表演,学生可以回到历史现场,充分感受争论的激烈,了解双方争论的焦点,从而明白“体用之争”的内容和实质。通过角色情境的营造,学生借助角色的转换,情境模拟,让历史“复活”,既能真切感受历史人物的心理动态,又能“身临其境”地去观察分析历史,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以上教学案例运用了问题、语言、角色情境创造的方法,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为学生再现历史画面,缩小学生与时代的距离,让

11、历史事件和现象鲜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二)运用史料,引导辩证思维1、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中学生处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朦胧时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比较感性,因而可以从此处入手培养其从客观的角度去评价。由教师在讲完秦朝的历史后要求学生写一篇小议论文,评价秦始皇。这一次的作业,效果非常不错,发现中学生并不是想象中的肤浅,他们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对秦始皇的看法,有些比较优秀的文章还具有不错的文采,以下择其一两段以飨读者。嬴政,千秋万世,乃至今天,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却也是一个不可磨灭的罪人,真可谓既可恨又可敬的“伟大罪人”了。就这样好了,先从好的一面说吧!自商

12、鞅变法,秦灭六国,统一,就已经预示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根基是不可动摇的,更不必说是磨灭了。从政治上看,不但有一个与历代王帝不同的霸称,也在执政上弥补与创新的结合,可以说是古今的典范(却依然有些不足)。 他的政策弥补了分封制诸侯谋反的不足,从而巩固了郡县制于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优点。就这一方面的这一点来说,成就了一个现代政治文明的先祖。 怎么说呢?就把他看作是一家大企业的“CEO”。他的丞相就是副总裁,御史大夫和太尉等就是这家企业的大股东,各个郡县、官员就犹如各个不同的部门和员工,分担不同的工作,同时也对行政总裁负责。从这里说,郡县制就是各个领域的先例。单从“焚书”这个文化上的耻辱来证明,他嬴政秦始皇

13、也不过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古代百姓罢了。这一行为,是文学历史上一个不能忘记的“文明罪人”的罪行的小插曲而已。中国长城,这一条真正有血有肉的“意志之龙”,它不但传承了历史的意志,是现代的烙印,是古往今来百姓人民的“撑天之柱”。在这条古龙的体内,流着百姓源源不断的智慧,长着人民刻苦耐劳的精神。(教师评语:从“伟大罪人”这一矛盾着的词可以看出你在评价历史人物的采取了一分为二的客观态度,这是值得肯定的。从你的分析和证据来看,你应该对秦始皇的情况掌握不少,而且能比较自如地运用;在语言方面,比较精彩,很轻松却不乏吸引力,把秦始皇比喻成CEO是很新颖的,但是你再仔细分析,把丞相比喻成副总裁和把御史大夫和

14、太尉等比喻成大股东是否够精确呢?呵呵,再接再厉哦。)2、对史料的识别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摆第一位的不是背书和记忆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因此,从根本上说,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核心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让学生直接接触各种史料,使学生明白了历史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基础之上。并对之进行不断质疑来揭露问题的本质,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真正做到“鉴证知史、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因此,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和运用是新课程下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能

15、力的重要手段。例如:教师在讲授“王安石变法”事变时,设计了如下几则材料:材料一:苏辙说:“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邓广铭王安石材料二:南宋朱熹认为,王安石“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表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宋史材料三:明代思想家李贽在评价北宋亡于金时说:“实王安石有已启之安石变法乱祖宗之法度,当时司马光已言其为害当见于数十年之后?”史纲评要材料四:近代梁启超称王安石变法是:“实(中)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 饮冰室合集针对这四则材料,然后设计了如下问题:这些材料之中,哪些对王安石变法的评论是相接近的?哪些是不同的,为什么会有不同?在对材料的解读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注意史料中:带偏见的字眼;含有价值取向的主张、言论;含感情色彩的主张、言论;以偏概全的论述。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前三则材料的认识是接近的,认为王安石变法是祸国殃民,第四则材料认为王安石变法是积极的社会革命。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是:苏辙站在当时大地主阶级立场和角度来看问题,认为其青苗法损害其利益,所以持否定态度。朱熹是站在王安石改革的内容角度,对其用人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