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提问艺术提高交流实效.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4991056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修炼提问艺术提高交流实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修炼提问艺术提高交流实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修炼提问艺术提高交流实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修炼提问艺术提高交流实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修炼提问艺术提高交流实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修炼提问艺术提高交流实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炼提问艺术提高交流实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修炼提问艺术,提高交流实效水藤小学 周少媚提问是小学语文课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师生课堂交流的主要方法。课堂交流的效果,甚至整堂课的效果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问的艺术高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就不会出现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方法,所以关注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近两年,我校进行“构建高段批注交流”有效课堂模式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这次青年教师培训活动中,我把“修炼提问艺术,提高交流实效”作为我上课、听课的关注点。在这一次的研讨课活动中,我上的是晏子使楚,一节课上下来,总体的感觉很糟糕,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设计的内容没有在规定的时

2、间里完成。经过反思,我觉得自己在“提问”的环节中存在着比较大缺陷。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只注重结果,而忽视了思维过程。片段一:师:请同学们找出三个故事中晏子说的话。并做批注,晏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开始做批注。(两分钟)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是呆在那里没有动笔,只有少数几个同学写写画画,但是写画的内容并不十分恰当。当时,我想是不是因为借班上课学生不适应这种学习方法呢,但是当时的想法是不管怎么样,我得完成任务啊,所以在发现学生并没有很好地做批注的情况下,我也按照自己设计进行下去。就出现了下面的局面:师:晏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聪明。师:你从哪里看出晏子师聪明的?生沉默。师:

3、晏子第一次是怎么回击楚王的?生:“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钻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师:(出示幻灯片)请你推理一下访问正常的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钻( )楚国让我钻狗洞。所以楚国是( )学生稀稀拉拉地回答。师:晏子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沉默。造成这样冷场的尴尬局面,我想这与我在提问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和气氛的渲染是有很大的关系的。课堂提问的目的就是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课堂就陷入了僵局。在让学生自学的时候,我虽然给了两分钟的时间做批注,但是学生在公开的课堂上本来就有点紧张,

4、加上我在提问之前没有让学生整体了解课文的内容,也没有让学生有充分足够的时间去读课文,在不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就向学生提出“晏子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说说你的理由。”这种富于思维坡度的问题,学生就变得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下手,脑子里一片茫然。如果我能在提这个问题之前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并且充分读通课文,又或者在巡视的时候发现问题以后,能够做出及时的教学策略的调整,不一味的追求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就可能不会出现那样的冷场了。二、问题的设计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特点,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片段二:师:晏子的聪明还体现在哪里?生: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人们都把袖子举起来

5、,就能连成一片云;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了呢?师:出示古文中晏子的话:“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这段古文中藏着三个成语,结合课文,看看哪三个?(一两个学生举手)生:挥汗成雨。师:对应的是课文的哪句话?生:人们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师:还有呢?生沉默一会。生:比肩继( )踵(“踵”字不会读)师:对应课文的是哪句话?生: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师:还有呢?生:张袂成阴(“袂”字不会读)师:对应的是课文的那句话?生:人们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能连成一片云。学生断断续续,吞吞吐吐,艰涩

6、地回答完这组问题。学生思维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可是,我看到一有学生找到了晏子说的这句话,在没有让学生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就迫不及待地出示古人,这样的出示,让学生措手不及,还来不及思考是怎么一回事,又马上被牵到了另外一个高坡上,这种提问的跳跃超出了学生思维接受能力的范围,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这样就使得学生思维受到了限制,也违反了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因此就出现了这样的艰涩引导和艰涩的回答。提问必须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问题过浅,学生对答如流,但并没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也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问题过深,提问显得很突兀,造成了冷场,达不到目的。三、只提问,不

7、善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片段三:师:从这个“看了看”,你看到了晏子的什么呢?生面面相觑。师:从这个“看了看”,你看到了晏子的什么呢?有一个学生悄悄地举起了手。生:很聪明。师:为什么呢?生沉默。师:“看了看”,让我们看到了晏子的智慧,假如你是晏子,你会怎么读这句话呢?配上动作就更好了。生作东张西望的姿态然后读。另一生作“猴子”样左看右看了一下然后读。显然,在学生回答不出“从这个看了看,你看到了晏子的什么呢?”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拙劣简单地重复着问题,并没有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指引;好不容易有个学生回答到了一个结果,我就按照自己的设计进入下一环节,完全没有考虑学生的思考过程,这是典型

8、的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从学生的“看了看”动作,我知道学生在刚才的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并没有领悟到“看了看”的真正含义。课后,我不断的反思着如何改进自己的课堂。这一堂课堂我认识到,课堂提问不是目标,得到答案也不应该是最终目的。通过提问,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过程来培养学生认识能力,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计问题,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要让学生得到正确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应该让学生说得出这一结果的理由,使学生的思维过程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现。我在反思自己的课堂的同时,也在其他同事的课堂上得到了一些关于提问艺术的启示。一、 提问需关注整体性与启发性的结合。课堂

9、提问的目的就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一堂课下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而且还会妨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抓住学生最感兴趣,同时又能和文本的中难点紧密结合的问题,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梁老师在教学修鞋姑娘中,在引导学生整体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之后,提出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使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片段:师出示幻灯片:1、默读27自然段的姑娘帮我修鞋部分,在你的了解中,修鞋姑娘是一个怎样的姑娘?请从文中找出最能表现姑娘特点的句子和词语,并作批注。2、汇报:修鞋姑娘是一个 的人。生自由批注约5分钟。师: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在你的了解中,修鞋姑娘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生:我觉得她是个

10、真诚的人,因为她在看到我正要掏兜付钱,她一边摆手说不忙,一边指着鞋面,操着浓重的外地口音说:“这儿倒是需要绱一绱,你看,线都断了。”说着,刺啦刺啦地绱起来。师:从这里,我们感受到她真的是一心在为生接话:为顾客着想。师:还有吗?生:我觉得她是个修鞋技术很好的姑娘,我从她坦然地接过鞋,自信地对我说:“不用绱,钉几个钉子就行了。”师:修鞋姑娘的修鞋技术真的一流,你还从哪个地方看出来呢?生:她只是打量我一眼,也不管同意不同意,吧吧吧,三个钉子钉进去,接着一手拽着鞋底,一手扯着鞋帮,冲我使劲扯了扯,那意思是说:“这下你该放心了吧?”师:你能带着这种理解把这句话读好吗?生有感情地朗读。梁老师提出一个能“牵

11、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给学生一个足够的思考空间,同时注重启发性,问题实在,集中在一个点上,并且围绕文本的中难点而提,让学生能找到解决的方法,使学生能积极进行探究,并进行情感体验。问题不但具有启发性,还往往会引申出更多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可以延伸,可以拓展,一个问题有多个答案,学生都说出自己的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思维得到了真正的启发,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二、 提问要有层次性。首先,课文内容是有层次的,一篇课文在表达观点、说明事理、表达中心,往往是一步一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进行的;其次,学生的思维也是遵循着由浅入深,由已知向未知延伸的规律;再而,学生个体之间也是存在着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

12、维方式不同的个体差异的层次性。我们的提问就是为了启发思考,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也应该层层推进,设计出有思维层次,充分考虑学生差异带来的层次性,使学生一步一步受到启发,最后水到渠成,完成教学目标。何老师上的灯光就是在这样的层层推进中,精彩地展现了学生的思维。片段: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多好啊”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生读出句子。师:请同学们根据学习提示作批注。出示学习提示:(1)这句话是谁说的?(2)他在说 多好啊?(3)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学习提示中的问题是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老师给足了思考的时间,并且在汇报的时候以老师引导学习第一处“多好

13、啊!”,总结方法,再放手让学生学习第二、三处“多好啊!”。提问思考回答收获,水到渠成,由于示范引领渲染都做好了铺垫,就有高效精彩的课堂。片段:师:此时,郝副营长又是说什么多好啊?生:能让孩子们再那样亮的灯光下学习该多好啊!师:是呀,从这话中我们能听出了他对美好生活的生接:憧憬。(板书:憧憬)师:灯光,郝副营长只在图片中见过,灯光有多亮他也只能从别人的只言片语中想象,但是我们分明能从他话语中感受到他对灯光的强烈渴望,对未来生活的生:美好向往。师:郝副营长心中怀着这么多美好的憧憬都汇成了文中这句话,再读,郝副营长深情的说生接读:“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

14、多好啊!”何老师这样层层设问,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顺藤摸瓜,逐步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实质,深入问题的中心,让学生“跳一跳便能摘到果子”。这样的提问既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思维特征,也尊重了学生的思维规律,让学生的思考有层次、有条理,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因而上课气氛热烈,学生争相作答,学生对课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容易解决,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因此,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好的问题需要设计,一定要有效设计。课堂提问不但是一种技术,而且也是一种艺术。提问的艺术和问题的质量可以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修炼提问艺术,对于促进课堂的有效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努力提高课堂的提问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