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辨真伪[339].docx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4991052 上传时间:2023-12-1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信息辨真伪[33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网络信息辨真伪[33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网络信息辨真伪[33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网络信息辨真伪[33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网络信息辨真伪[33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网络信息辨真伪[33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信息辨真伪[339].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网络信息辨真伪天水市新华门小学四年级信息技术自编教材节选执教:汪月敏一、活动目的:1.正确认识网络信息的两面性。当学生在享受网络信息快捷、迅速、方便的同时,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影响。2.学会分辨网络信息的真伪,能在短时间内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做出选择。3.提高网络信息安全意识,保护自己,同时告诫身边的人。正确使用媒体,获得信息,更的好地生活在一个信息规范正确、健康的信息时代。二、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知道虚假网络信息对社会、对人们造成的危害;难点:学会分辨网络信息的真伪三、活动准备: 1.制作PPT课件; 2.收集虚假信息事例。四、活动过程。列举案例,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信息(微信、短信、网页

2、等)1、 谈话引入:我们现在时代是一个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特别是移动应用的飞速发展,手机已成为人们便捷的了解信息的工具,手机短信、微信、各种社交平台的建立为人们参与互动、虚拟交际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对我们而言,网络信息可以开阔小学生的视野,及时了解时事新闻,获取各种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减轻课业负担,可以从中最快地查找学习资料,学会更多的课堂外的知识,并灵活地运用课内知识,促进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创造力,但由于人人是媒体,个个是信息源,所有的信息中真真假假、良莠难辨,网络上一些不良的信息,比如迷信的、 诈骗的、色情的东西也在危害着我们青少年儿童。请看以下故事。2.出示课件,展示相关网络欺诈案例

3、。案例1: 2016年5月12日,44岁的天水市秦安县秦安县西川中学后勤工作人员范XX,接到自称是“公安局”的人打来电话,说他“犯案了”, 接完陌生电话当天下午,受害人给陌生人提供的账号分两次打去了其辛辛苦苦积攒的23万元血汗钱,受害人知道受骗后于压力自杀。受骗形式:陌生电话。自称是“公安局”的人打电话给范某,往往“犯案了”, 接完陌生电话当天下午,受害人给陌生人提供的账号分两次打去23万元。后知受骗近于压力自杀。案例2:五年级学生小杨在浏览网页时看到,只要输入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等信息,就可以玩一种新游戏,还有可能获得一部新款手机。小杨挺高兴,他把爸爸的相关信息输入进去,并且成功提交,却发现

4、根本没有游戏,而是一个赌博诱导网站。而小杨爸爸的手机却被扣掉了不少话费,并不断收到骚扰短信,小杨爸爸因此感到非常烦恼。受骗形式:诱导网站,又称钓鱼网站,专门用游戏等角色画面诱导你将银行卡帐号、手机等重要信息录入网页达到骗钱的目的。案例3. 2017年,天水市麦积区中滩镇四合村一妇女收到陌生人电话,骗子假冒电信局告知受害人名下开有几十个手机号码已经欠费,并且这些号码都用来进行严重的违法犯罪活动,如不配合将冻结其名下所有财产,甚至要坐牢。在一步步的诱骗下,受害人将其银行存款8万元存入了对方指定的所谓安全账户。受骗形式:陌生电话。骗子假冒行政管理人员对受害人手机号、信用卡、贷款、车辆保险等事宜出现问

5、题,以恐吓、诱骗等方式进行欺骗,达到目的。案例4,一天,小明.正拿着妈妈的手机查找资料,突然一条短信映入眼睑:“你好,根据你在我们网点的时间,你的手机积分达到了二等奖,你可以点击以下链接查看、领取!【XX银行】”。小明一高兴,看能得到什么奖,点了一下链接,却什么也没看到,接下来,又连续来了几条短信,告知妈妈的银行卡被人转走好几万元钱。受骗形式:诈骗短信。这种方式的诈骗在我们身边发生了好多,这类诈骗往往包含有科技的成份,骗子使用的伪机站进行诈骗短信的发送,因而发送的短信会以银行、教育、社保、电信公司等部门为发送方,对受害人造成了误解,很容易上当受骗。而且那个链接就是一个病毒链接,访问后会让手机中

6、木马病毒,手机中的银行卡等信息全部会反馈给骗子。案例5,准考证丢失信息。“有人捡到一张高考准考证,刘明炜,考点在一中,请朋友们转发.”6月5日,市民赵女士反映,自己微信群收到一条关于“帮刘明炜找寻准考证”的消息,希望好心人捡到后与其联系,不要耽误孩子高考。警方提示:谣言!从网上搜索发现,自2011年6月起就出现过“刘明炜”、“白娅倩”、“杨雷雷”等多名考生准考证丢失的信息。此后多年内,每逢高考,他们就会在全国各地出现,并发出丢失准考证的求助帖。此外,求助帖子中的准考证还分为中考证和高考证两个版本。更是有网友指出,在帖子中留下的号码实则为吸费电话,接通后每分钟收费高达30元。案例6.2015年四

7、川汶川地震大地震后,一则地震预报:未来两周榆林有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请注意!的帖子在朋友圈疯传,不到两天,该贴阅读量已突破10万次,并仍在朋友圈内不断转发传播,许多榆林市民的关注和惶恐。该帖子内容显示,“美国地震局官方网站最新地震预告显示,汶川地震震源向东北方向移动,地壳已经出现大范围持续破裂,震源现在奔着西安方向延伸,目前延伸大致方向是天水和西安中间。未来2星期内,天水、西安、甘肃、榆林等地有可能将连续发生7级以上的强震。”警方提示:此消息为谣言,该谣言2008年就曾出现过,当时已有官方和专家对此进行辟谣,根本没有美国地震局这一机构,震中迁移说法纯属捏造。另外警方提示:诸如此类年年转发的假

8、消息,如“SB250病毒”谣言、”园林处通知别晒被子”谣言、“为XX贫困山区学生募捐衣物”、“腾讯老总女儿结婚”谣言五花八门,这些谣言有些纯属捏造甚至辱骂别人为乐,有些打着献爱心的旗号骗取大家同情心,有些信息中植入病毒链接,诈骗钱财,有些为某些人为了吸引粉丝,提高关注量,有些为商家不良宣传引导汇总,我们身边的虚假网络信息有哪些?3、思考:为什么一些老百姓会被虚假网络信息欺骗了呢?(引导回答点:对虚假网络信息的真假鉴别差、许多人抱有天上掉馅饼美梦、民众的同情心、信息分享等)4、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因轻信虚假网络信息而遭受损失 和伤害的事情?学生举例。5、小结:网络信息在给我们带来益处的同时,有时也

9、会使我们受到损失和伤害。原因:网络信息有真有假,我们应时刻提高警惕。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假。 小结: 我们身边的虚假网络信息来源:不明陌生电话、手机短信、网站链接、微信群发信息、非主流媒体如个人公众号发面的信息、视频等。五、预防与应对1、 面对网络信息,我们必须学会辨别真假,才能让网络信息给我们带来便捷。请大家结合平时自己上网的经验或自己了解到的方法,说说如何正确的获取信息和知识,不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2、 根据学生的发言,作适当的注意事顶补充。(课件展示“预防与应对方法”)六、归纳总结:1、对于陌生来电,身正不怕影子歪,任何谈到银行卡、手机号、身份证号及推销产品、集资入股甚至

10、家人在外遇险急需钱等情况都不理;2、对于任何有诱惑的手机短信,一概不理、不轻意去点链接;3、对于一些网站弹出的注册登陆页面一概不理;4、对正微信群发信息,不轻意转发,先甄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部分内容复制到百度搜索框,真假便知;国家法律规定:对于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后果”(按相关条文),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法律还规定:同一诽谤信息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谣言被转500次以上的,构成犯罪。5、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微博、微信及公众号的迅猛发展,出现一批自媒体人,甚至可以说今天的时代,人人是媒体,但对于重大信息可参考国家主流媒体(如新华网、人民网、地方

11、政府网、报社、地方公安平台)对于非主流媒体发布的信息要慎重对待。6、 交流:说说网络给你带来的快乐与烦恼。7、 学生发言。8、 小结。9、 为了指导青少年能够科学、文明、安全地上网,团中央,教肓部,文化部还联合制定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让我们齐读: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七、调查与实践课外延伸:请同学们利用课外的时间,进一步了解网络世界,并身体力行地去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带动家人、朋友净化网络空间,未经核实的信息,不在微信、微博、朋友圈、QQ群等媒体平台发布和转载,坚决做到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