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体积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4987064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方体体积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长方体体积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长方体体积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长方体体积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方体体积教学反思.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方体体积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对长方体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起始课。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很重要,由它可以迁移学习正方体特征。学生对长、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对后续学习长、正方体表面积、体积计算具有重要意义。二、学生分析学生在学习此知识前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对长方体、正方体已有初步的辨认能力,这节课要进一步研究它们的特征。本节课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学习,为使学生学习、研究目标明确,教师安排了 “切白薯”的活动,促进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的概念,从而确定研究长方体特征的着手点。然后通过“发布会”的形式促进学生理解长方体

2、的概念,初步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最后通过迁移进一步理解正方体的特征,并对它们的异同点进行辨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练习巩固这一环节,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既深化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空间观念又得以培养。在教学方法上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力求体现以“创设问题情境操作探讨交流一一总结应用拓展”为主线实施教学。三、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教学的过程中,我采用让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论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摆

3、一摆,做一做来研究论证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学到知识。1、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是在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和体积的单位以后教学的,教师通过切开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看看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引入计量体积的方法.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能用切开的方法来计量物体的体积的.教师采用了让学生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拼摆长方体的实验,引导学生找出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教师考虑到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考虑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如,不是所有物体都能切开,)怎样才能更好更快的解决问题,

4、(如,找到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公式,)从而从实践上升到理论,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2、加强实际操作,发展空间观念。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它为今后学生学习圆柱体体积计算打基础。在教学中,我为了让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我建构新知,在体验中掌握数学方法。首先以生活中的实物为例,让学生比较电冰箱、消毒柜的体积,然后抛出问题:“电冰箱的体积比消毒柜的体积大多少?”这时因为学生还未学过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引入有效地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索长方体体积的欲望。在探索环节,我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先提出问题:“我们都知道长

5、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引发学生猜想。接着,组织学生四人小组开展“摆一摆”的活动,让每一个小组利用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并把相关的数据记录在表格内,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让学生自主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同时结合摆小正方体的过程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体会“长、宽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大;长、高相等的时候,越宽,体积越大;宽、高相等的时候,越长,体积越大”,在具体的操作和观察中,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含义。让学生在经历 “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中学数学。有了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学生们很容易通过推理得出

6、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整节课,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加深了对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3、积极应对课堂上学生的原始回答,促使课堂动态生成。本节课的一个闪光点是在翻书质疑的时候,学生提出“一张纸是不是长方体”这个问题时,我对学生所给出的不同答案没有给予简单答复,而是捉住时机把问题抛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辩论活动。在辩论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激活了原有经验。接下来,我又提出如何求作业纸的体积这一问题,又给学生提供了想像的时空。整个过程,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在是与非的辩析中,在一次次交流互动的冲击下,矛盾得到了释疑,观点得到了支撑,思维得到了飞跃,课堂也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由于本课给学生提供操作的时间比较多,教学的节奏较慢,紧凑性不够强,因此,如何科学地设计数学活动,有效地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有待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