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文用故事丰满让教学因故事精彩_我教《在大海》.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4982104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课文用故事丰满让教学因故事精彩_我教《在大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把课文用故事丰满让教学因故事精彩_我教《在大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把课文用故事丰满让教学因故事精彩_我教《在大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把课文用故事丰满让教学因故事精彩_我教《在大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把课文用故事丰满让教学因故事精彩_我教《在大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把课文用故事丰满让教学因故事精彩_我教《在大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课文用故事丰满让教学因故事精彩_我教《在大海》.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今天教学在大海中永生。这是一篇通讯报道,根据新华社通讯在大海中永生摘写而成。文章记叙了把邓小平同志的骨灰洒向大海的情景,歌颂了伟人的不朽功绩。但是,说实话,文章对应该描写的“情景”描写的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文章中有“三多”一是政治语言多,二是歌颂语言多,三是修辞手法用的多。对于这样一篇文章,我该怎么教呢?我一遍遍阅读,除了让孩子们读和背以外,实在找不到更好的切入点。翻看一下教参书后面的精彩片段举例,禁不住哑然失笑,摘录一个片段:师:同学们,飞机在天空盘旋,无数鲜艳的花朵伴着邓小平爷爷的骨灰,撒入波澜壮阔的茫茫大海。海面上,浪花奔腾,鲜花朵朵,大海仿佛变成了鲜花的海洋。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

2、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生:茫茫的大海变成了辽阔的草原。草原上,芳草如茵,鲜花遍地。生:大海变成了鲜花的海洋,朵朵鲜花竞相开放,倾吐着扑鼻的芳香。生: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蜜蜂在花丛中尽情歌唱。师:看,有一位我们衷心爱戴的老人来了,他就是历史伟人邓小平爷爷,他在干什么?说什么?生:邓小平爷爷在津津有味地欣赏着鲜花,因为他生前几乎没有空闲的时间。生:邓小平爷爷在看蝴蝶翩翩起舞,听蜜蜂嗡嗡歌唱,因为他生前太累了,一直没有好好的享受一番。师:你们仿佛听到了什么呢?生:邓小平爷爷情不自禁地赞叹:“花真香,真美,生活真美好!”生:邓小平爷爷生前最喜欢孩子了,他看到朵朵鲜花,仿佛看到了孩子们,他正兴

3、致勃勃的和孩子们聊天呢。(接下来是简单介绍邓小平)虚假的问题诱惑出的必然都是假话!我不愿意问如此虚假的问题,更不愿意我的学生满怀深情地说着假话。那么,这样一篇赞美诗一样的文章我该如何去教呢?我从这样两个问题入手思考:孩子们了解邓小平么?这样的文章用讲么?教学也就紧扣这样两个问题展开了:“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在大海中永生。”我边说边板书,“文中主要写的是谁?”“邓小平。”几乎异口同声。“邓小平是谁?”我问了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想象中孩子们至少应该知道一点,但是没人举手。我默默等待。徐辰玲慢慢举起了右手:“是我国第二代领导人。”“第一代是谁?”我追问。“毛泽东。”“第三代呢?”“江泽民。”“第四代呢

4、?”“胡锦涛。”回答出乎意料的顺利。但是我的心却隐隐不安,至少我随口问出的并不是语文的问题。接下来继续交流邓小平的认识。可爱的韩乐翻开资料读:“邓小平是我国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个短短的句子被她念得磕磕巴巴。看到实在没有同学再举手发言。我叫起来坐在后排跟我实习的冯珑和陈凯,让同学们听一听他们的介绍。冯珑用短短三分钟时间从邓小平开始建立左右江根据地说起,一直谈到了后来的香港澳门回归。既抓住了重点事件,又言简意赅。随着他的讲解,我在黑板上板书了几行字:百色起义刘邓大军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几起几落改革开放香港澳门回归在陈凯做了简单补充以后,我就顺着这条线索开始介绍邓小平不平凡的一生:“在近代

5、中国革命史上,有几次影响巨大的起义,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周恩来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还有邓小平领导的百色起义。”同学们听得很专注,停了停,我接着说:“1947年6月30日,同刘伯承率军强渡黄河,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渡河之地就在武老师的老家濮阳,现在还有渡河的纪念碑。8月,同刘伯承率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把战线推进到长江北岸。著名的怀海战役,就是他和刘伯承、陈毅等一起指挥的,这次战役歼敌55万。”教室里一片惊叹声.“可是,建国以后,这位伟人却几次受到批判,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被撤销党内坏一切职务。1973年复出。1975年再次受到批判,1976年复出。几次沉浮

6、,有人称他为打不倒的小个子巨人。”“邓小平87岁时,发表南巡讲话,中国的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开始成立并快速发展。邓小平几次和撒切尔夫人会谈,促成了后来香港的顺利回收。”学生们听得很投入,或者说很入迷。看着他们的表情,我突然想到了自己小时候,每一节新课开始以前,我最盼望的不是老师叫我站起来读课文,也不是老师用自己浑厚的男中音朗读,而是盼着老师讲文章的时代背景,或者文中人物的故事。每当这时,我的眼睛准会一眨不眨的盯着老师,唯恐漏掉任何一个字。如果老师讲得多了,我会感觉很过瘾,如果讲得少了,就会感觉很失落,如果老师根本就没讲,我会这节盼下节,一直盼到老师开始讲下一课,并为听不到自己想知道的而耿耿于怀

7、。想想刚做老师的时候,没有多少教学方法,也喜欢给孩子们讲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或者对某一英雄人物做介绍,到现在还能记得孩子们的贪婪聆听的表情。后来,大家都在追求教学方法的创新了,都在追求学生自己的预习查找了,老师的讲解少了又少,后来干脆换成学生自己的介绍了。我想,现在的孩子们应该失去了我对语文期盼的理由。我可怜的孩子们!他们被老师忽略在自己需要的教学创新中了。我们常常为自己的课堂贴上以学生的需要为教学目的的标签,却恰恰经常忽略学生的存在。前面所转载的教学实录片段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老师根据自己的需要引着学生说假话,学生根据老师的需要胡言乱语。这样一个让人目不忍睹的实录,竟被贴上了“精彩片段”的标签

8、赫然放在备课手册之上。而且,在后面的评课中,还说了许多此设计的精妙之处,真是匪夷所思。继续回到我的教学以读为主,及其简单:第一段、第二段以读为主,第三段在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了排比句。教学很顺利,孩子们的朗读不用怎么指导,感情真挚、充沛,我想,这也许和我的介绍有关系,从我的介绍里,他们感受到了邓小平的雄才伟略,体验到了邓小平的钢铁意志,这样一位被称为“打不倒的巨人”的去世,当然会让他们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惋惜和沉痛。教学进行到了体验邓小平语言的含义的环节。全班齐读:“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想象中的慷慨激昂。“你从这句话知道了什么呢?”我知道这个问题很有难度,对学生的思维

9、是一个挑战。“我知道了邓小平爷爷很爱我们。”是王天宇,这个习惯发嗲的小家伙近段有了很大的进步。“我知道了了邓小平爷爷因为爱着祖国和人民,所以,他奉献着自己的全部智慧。”是祝伟,可爱的顽皮的同时又很优秀的一个小伙子。接下来是沉默。我知道孩子们也只能说到这里了。接下来,我要给他们提供点素材,打开他们的思维。“是啊,战争时期,邓小平带着部队千里跃进大别山,不怕生命危险,只为革命能够取得胜利。这是因为”生齐读:“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想象中的慷慨激昂。“文化大革命中,几起几落,在无数的国家领导人纷纷因迫害而故去的时候,邓小平一如既往的坚定,浮不喜,沉不馁,这是因为”生齐读:“

10、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文化大革命结束了,邓小平再一次走上领导岗位,面对我们曾经奉若神明的毛泽东主席,面对文化大革命留下的满目疮痍,他提出来对毛主席的功过要三七开,要客观的评价一个人,他之所以敢做第一个说这样话的人,是因为”生齐读:“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想象中的慷慨激昂。“请同学们像我这样说。”“邓小平爷爷能够不怕压力,为收回香港澳门作出了很大努力,是因为他对自己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爷爷带领大家走改革开放的道路,让我们国家富起来,是因为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我接着说:“是的。有

11、人说,邓小平是伟大的,他把国门打开了,开刀了想关都关不上的程度。改革开放让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穿上了色彩鲜艳的衣服,让老师穿上漂亮的裙子,留起了长长的头发,让你们穿着五颜六色坐在教室里听课,这一切的取得,都是因为邓小平心中有一个信念”生慷慨激昂:“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祖国的人民也深深爱着这位伟人。”我接过话,转了方向,“有一年,北京,大学生们打出了一个标语,标语上只有四个字,但是震撼人心,瞬间就传遍了大江南北。这四个字是什么呢?”我转身写下四个大字:“小平,您好!”“同学们,从这四个字中你们读出了什么呢?”“我读出了学生们对邓小平的尊敬,因为,用的是您好。”还是

12、祝伟第一个发言。“我从这四个字中感受到大学生们并没有把邓小平当做一位领导,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徐辰玲的发言让我刮目相看。“我感觉到大门的关系好像很近,因为他们直呼小平,感觉他们是亲人。”张文昊的发言是我没有想到的。“我从中还读出了感激,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小平,您好!”这是过盈洁。“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伟人离去了,他的骨灰就这样伴着鲜花撒在大海中了,我们每一个爱着他的人都祝愿他”“与祖国同在,于人民同在,”全班同学齐读最后一段。课,在精彩中结束了,但是却留给了我深深的思索:如果没有大段的故事引入,如果没有在故事中理解,这节课会上得如何呢?老师们在关注自己如何教的时候,是不是忽略了学生的认知与发展需要?教学因为百变而精彩,变化中的课堂才独具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