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4980571 上传时间:2022-09-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潮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观潮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观潮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观潮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观潮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观潮教学设计及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潮教学设计及反思.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观潮教案设计与反思教学要求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教学的重点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教具准备:钱塘江大潮课件、观潮范读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古人眼中大潮是怎样的呢?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南宋周密写的浙江潮,(齐

2、背古文)。古人眼中浙江潮是“天下之伟观也”,现在人眼中的大潮依然是“天下奇观”。接下来我们来学习课文出示幻灯片12、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打开课本和作者一起去观潮。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扫读课文,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潮水的?。 2、出示幻灯片2(让学生用书中的词填空) 3、理解“天下奇观”这是总写钱塘江大潮(板书天下奇观) (天下奇观的观和观潮的观不一样,一个是景象,一个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是天下最奇妙、最罕见的景象) 4、作者按什么顺序具体描写观潮的过程?(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逐段分析课文1、我们随着观潮的人流一起来看看钱塘江大潮(看录像潮来前)2、潮来之前我们知道了什么?看到了

3、什么?(在书中找答案。)结合录像,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指名回答)抓住江面很平静、白蒙蒙的一层薄雾(板书,潮来前江面平静)3、从哪里可以看出观潮的人多?(人山人海)4、文中如何写观潮人的心情?(等着、盼着)指名读出观潮人心情的句子。5、我们是否也在等着盼着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潮来时的景象(看潮来时的录像)6、对照课文看作者如何描写潮来时的景象?(齐读课文)7、这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写?(声音形状)8、在文中找找作者描写声音的语句读读。出示幻灯片三(三人指名读、同桌读、齐读)9、潮水声音随着大潮的从远到近发生着变化,听到声音的同时我们还看到了什么?(形状)10、找出作者描

4、写潮水形状的句子读读。出示幻灯片4(分读、齐读、自由读)要求读出浪潮来时的气势,分析句子修辞方法。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11、作者是怎样把声音、形状这两方面再现给读者眼前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潮来时的段落,边朗读边体会。12、大潮如此雄伟壮观,大潮过后的江面又是怎样呢?看潮来后录像(板书:潮来后)13、大潮过后江面有什么变化?女生读最后一段,看课文从那些词语体现了潮水之大(抓住“漫天卷地、风号怒吼、过了好久、涨起六米多高的潮水”)这些都说明潮大。14、大潮西去江面终于又恢复了平静。四、总结全文1、此时此刻如果你站在海塘大堤上观潮,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是怎样的感情?谁能用一

5、句话抒发自己的感想。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2、我把观潮的感受写下来了请大家看一下。出示幻灯片53、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钱塘江大潮来是的壮观景象(放录像)五、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3、4自然段六、板书设计 观潮天下奇观潮来前 江面平静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潮来时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潮来后 恢复平静教学反思: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

6、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 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今后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争取打造出使学生更喜欢的课堂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