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隐”性校园文化促进学校个性发展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4953782 上传时间:2023-11-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育“隐”性校园文化促进学校个性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培育“隐”性校园文化促进学校个性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培育“隐”性校园文化促进学校个性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培育“隐”性校园文化促进学校个性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培育“隐”性校园文化促进学校个性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育“隐”性校园文化促进学校个性发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培育校园“隐”性文化,促进学校个性发展 【摘要】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以校园 “隐”性文化的内涵进行阐述,针对三门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五方面问题,结合现有校园文化建设形状,提出当前中小学校园“隐”性文化建设的思考:坚持以人为本,创造和谐人际关系;做到内外结合,营造浓郁学术氛围;运用活动载体,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课题超前引路,形成特色文化发展;防止相互碰撞,实行有序整合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以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关键词】校园 “隐”性文化 问题 建设 思考校园文化是什么?校园文化说简单就是:外在的打造与内在的塑造。 “人创造环境,同

2、样,环境也创造人。” 农村中小学需要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呢?下面结合校园“隐”性文化的内涵和中小学校园“隐”性文化建设存在的现状,谈几点不成熟的校园“隐”性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思考。一、校园“隐”性文化的内涵校园“隐”性文化是学校的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学校组织的动力。精神文化是指校园人的精神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是一种校园中独有的群体意识。主要是师生在学校内部的共同劳动中所产生的情感、意志、信念、兴趣、习惯等心理素质的综合。体现正气、祥和、宽松、和谐,它包括反映人类认识成果的思想理论体系,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以及认知方式、创造能力、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它蕴含着四种成份,即认知、情感、价

3、值、理想成份。并有三个特点,即情感意向型、评价型、实践型意识,这些特点集中表现了学校管理者及教师的主体能动性意识。校园精神文化所造就的氛围,弥漫在每个个体周围,使个体的言行举止都染上它的痕迹和色彩,从而形成某种趋向和定势。这种氛围的继承,便诞生了一所学校的传统和风气,即校风、教风、学风等。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文化底蕴。二、校园“隐”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动态的系统工程,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操作时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目前,我县学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一所学校在校园“隐”性文化建设上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总体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显”性

4、,忽视“隐” 性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但农村中小学在操作中只重视物质硬件、管理制度、文体活动等“显”性文化建设,而忽视教工的知识业务水平、职业道德观念、工作精神风貌、思想理想信念等“隐”性文化构建。因为教育行政部门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时,也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校长实绩考核常用物质文化来衡量,又农村中小学校园建设“显”性快,成效明显,故校长忽视“隐”性。具体地说,农村中小学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离现代教育对学校的要求还有不少距离,教育的功利色彩较浓。2、强化传统,缺乏理念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遗产,理当

5、发扬光大,而校园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有其鲜明的社会属性和时代特征,反映出一个社会和时代的精神面貌。传统文化中有与现代教育思想相抵触的有碍于现代意识确立的那部分内容也往往被我们所继承,而成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份。具体表现:一是师生关系。“天地君亲师”的至高地位,“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师生关系,使教师拥有先天的权威,不利于平等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二是学习观。强调勤与苦,那种“悬梁刺股式”的刻苦,所谓“学海坎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掠夺式的智力开发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历史文化背景下得以持续并使之具备了合理性;三是智力开发。只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四是结果与过程。在

6、教学质量上只重分数,在教育上只注重思想认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强化而忽视间接情景的暗示。3、只顾共性,不创个性 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为校园人规定了一种目标模式,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学校,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以及不同层次水平的学校,他们所拥有各不相同的文化氛围,而是各具特色,有鲜明的学校特点,对个体发展的不同导向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相互照搬,自创特性少。许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方法和手段上的雷同化、一般化,千篇一律,共性有余、个性不足的问题,如:制度、校训都是统一的;各种活动是全员性、常规性活动格局,没有转向小型、灵活、多样性发展;教育教学上,用共同的方法、同一模式

7、教育学生,体现不出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上的创新;等等没有形成反映一所学校的本质和个性特色的文化。4、封闭明显,开放不足校园文化自我封闭状态,显然不符合开放性的现代教育要求,也障碍校园文化持续发展,长久的封闭只能培养出社会适应不良的温室花朵。特别农村中小学在校园的文化的建设中,总是按照传统的思维,尽量大可能构筑起封闭的校园文化体系,以抵御社会文化中的消极的有害的东西渗入,使学生能在一个相对洁静的安全的学校环境中茁壮成长。如:安全考虑,学生封闭在学校,社会实践、生活薰陶、社会交往等得不到锻炼。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合作、人际广泛交往的社会,若师生接触的文化越是单一、刻板、枯燥,也谈不上情感体验,就越缺

8、乏抵御诱惑的能力。不少学校在校园“隐”性文化建设中没有系统性、长期性,没有将它纳入学校发展战略规划,没有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5、认识偏离,政治等同有些学校认为抓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搞精神文化建设,仍以每周思想学习、贯彻上级的指示精神为主,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挂标语、搞活动、树典型、唱赞歌。因而造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错误认识,偏离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导致创新精神不强,缺乏动力。三、校园“隐”性文化建设的思考学校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育人,关键是育什么样的人和怎样育人的问题?建设校园“隐”性文化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学校塑造“人”。结合本县学校实际,对“隐”性文化建设谈几点看法。1、坚持以人为本

9、,创造和谐人际关系校园人际关系主要有: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工作,并且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合作意识。怎样创设和实施和谐人际关系呢?我们应从学校自身出发,以人为本为前提,使人们的生命价值实现、个性全面健康发展、潜能充分发挥。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良好的外表形象,关心、尊重学生。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教师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强调同学间应理解、善待、互尊、互助,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

10、、大度为怀,提倡学习上合作,生活上相助,纪律上互相督促、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提高。但是,不同的学校用不同的活动载体,从活动过程中落实。如:三门第二高级中学以课题外地籍教师文化与本地文化的融合研究中实施;三门亭旁实验小学以课题师带生研究中融入师生关系;三门泗淋小学以课题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中体现教师合作。2、做到内外结合,营造浓郁学术氛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知识就是力量”。这些前瞻性名言、古训,均为我们揭示出读书文化的重要性。“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校营造一种健康向上学术环境,无疑会对师生心灵熏陶,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为此,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彻

11、底改变一味简单模仿而忽视校园“隐”性文化建设内涵的片面做法,必要时应聘请专家讲学指导,内外结合,以尽快提升文化建设的品位;要善于运用学校的种种设施,活用教学资源,开展学校群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既有利于增多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大自然机会,让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成熟度,激发其敬业、乐业的进取精神。如:三门珠岙中学为台州市校本教研基地,以立足教研组,定期开展校本研训活动,开辟主题发言、集体备课、每月写一篇感悟反思等进行探讨,并且请专家讲学和外出学习。通过这些活动的构建,全校师生团结协作、勤奋好学、不断进取,一股正气尉然成风,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既让学术、读书成为师生终身习惯,又增强学

12、校的凝聚力;既学校提高了品位,又中考取得优异成绩。3、运用活动载体,不断丰富文化内涵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活动,既适应师生精神生活的需要,也活跃校园的生活,陶冶师生的情操,锻炼师生的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格。学校应适度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综合实践课走出校园,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去思考、创造、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感悟竞争、合作、交往的过程。从三门农村学校看,各种活动相对少,有些学校是一块处女地,学校应引起重视。开展活动可有:节日群众性文化活动。如一年一度的全校性体育运动会,职工运动会,节日的各种文艺演出、纪念、游园活动等;设立艺术节、科技节;开展一些第二课堂活动。如书画协会、

13、科技兴趣小组、舞蹈协会、绿野文学社、文艺队、研究性专题等等;常规比赛。如文艺体育比赛、演讲比赛、歌咏比赛、书法比赛等;开座谈会、讲座、心理辅导课。如请老人协会、关工委来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实践活动。如深入社区、农村、工厂,进行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综上内容农村学校结合本地实际选取,并进行创造性的开展,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开放的校园文化。4、课题超前引路,形成特色文化发展在培育“隐”性文化时不要一味模仿、照搬,要做到有的放矢,因地因时而异。要创建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就要有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有缜密的措施推进,只有通过课题的方法,行动的思维,才能强化品

14、位、深化特色、超前发展。所以学校以教科研为先导,大力实施师表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和凝聚力工程等课题,实现学校管理课题化,努力“创全面发展之优,示素质教育之范,行教育改革之先”的校园文化。如:三门中学生态校园文化的研究的省级课题,贯穿到方方面面;三门亭旁实验小学进行管理课题化,立足师带生,推进学校发展;三门泗淋小学以课题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研究为突破口,编制教师专业成长手册,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城关中学进行初中完整美育的研究,既丰富了学生的人格,又贯穿品德言行文化教育。就是说,学校用探究的思维,课题的行动研究方法,每一位教职工要针对自己的特点,明确一个研究专题(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即课题),定期

15、交流、及时反思,把每一项平凡的工作都变为研究探索的宏大领域,提炼及价值和精神品位。这样,才富有特色、个性鲜明的优秀的校园文化,有力地促进学校的发展。5、防止相互碰撞,实行有序整合发展学校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是紧密相连的,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保证,精神文化是校园制度文化的体现,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因此,在建设“隐”性文化时,不能脱离制度的要求,而应该兼顾“隐”性文化自我创新的能力和学校制度运行的效率,不要让“隐”性文化与制度文化发生碰撞。要注意在延续中整合和发展,整合指的是“隐”性文化要随变化着的社会环境、文化气息、学校制度而变化;发展指的是“隐”性文化的内容要不断充实,注入相同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成

16、分,不停的渗入发展过程中,展现出较为活跃的态势。总之,综上所提到校园文化建设以外的也不能忽视,如:心理健康文化、舆论文化、美育文化等。充分认识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浮躁不得,只有把办学理念贯穿始终,从点滴做起才可能出成果。学校文化既需要建设,更需要规划和沉淀,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参考文献】1 章思正 人类与文化 重庆出版社发行 第一版 2004.4 P368P3692 邓先军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 http:/ 2005.11.283 andaote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构思和设想 http:/ 2005年11月4 许 丽 学校是什么 青年教师 2005.10 P645 唐为民 形成特色校园文化的实践与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