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18个虚词的用法(粤教版语文课本的例子).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4953605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18个虚词的用法(粤教版语文课本的例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文言文18个虚词的用法(粤教版语文课本的例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文言文18个虚词的用法(粤教版语文课本的例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文言文18个虚词的用法(粤教版语文课本的例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文言文18个虚词的用法(粤教版语文课本的例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18个虚词的用法(粤教版语文课本的例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18个虚词的用法(粤教版语文课本的例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之1、 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代人(多是第三人称)、物、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物:珍宝尽有之。故听之。鸿门宴事:为之奈何?鸿门宴人:臣活之。吾得兄事之。不如因善遇之。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2)指示代词。这。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2、助词。(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可译为“的”。如:今有小人之言。鸿门宴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时应省去。如: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即

2、“姜氏有何厌”)(4)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3、动词,到去。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其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2)第三人称领属关系代词,译为“他的”、“他们的”、“它的”。如:此其志不在小。然视其左右

3、,来而记之者已少。 (游褒禅山记)(3)活用为第一人称,译为“我”、“自己”。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4)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游褒禅山记)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游褒禅山记)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语气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揣度、反问、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1)表示反问的语气。 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2)表示揣测、委

4、婉的语气。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说的大概就是这件事吧?)(3)表示希望、劝勉的语气。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我们还是回去吧。)汝其勿悲(与妻书,你可不要悲伤!)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与妻书,你要好好抚养他。)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且1、 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又”,“一边一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迢迢牵牛星河水清且涟漪。(伐檀)甲者出,太尉笑且入。(2)表递进关系,“而且”,“并且”,“况且”。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报任安书且臣少仕伪朝。(陈情表)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3)表示让步,“

5、尚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2、副词。(1)“将”、“将要”。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且为之奈何?鸿门宴然后图南,且适南冥。(逍遥游,将要。)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将近。)(2)“暂且”、“姑且”。故且从俗浮沉。报任安书为1、用作动词,意思是“做”,意义相当广泛,在不同的语境可表示多种具体意义。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例如:约为婚姻。(鸿门宴,成为)使子婴为相。(鸿门宴,作为,成为)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定下)为人不忍。(鸿门宴,做)沛公奉卮酒为寿。(鸿门宴,祝)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认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是)王子晞

6、为尚书。(段太尉逸事状,担任)不如早为之所。(郑伯克段于鄢,安排)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琵琶行,写)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3、用作介词。(1)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史记 高祖本纪(2)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然此可

7、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为之奈何?(鸿门宴)(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公为我献之。为击破沛公军。君为我呼入。(鸿门宴)(4)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5)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6)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虎丘记,因为。) 以1、用作介词

8、。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等,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用)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用)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凭)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按)猥以微贱。(陈情表,以身份)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段太尉逸事状,凭借身份)无以: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没有可以拿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 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段太尉逸事状)所以: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用

9、来的)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报任安书,的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的原因)(2)译为“把”。例如: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郑伯克段于鄢,到) 天子以生人付公理。(段太尉逸事状)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因为这个缘故。)汾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段太尉逸事状)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以”后省略了“之”,“以之”,因此)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

10、传)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赤壁之战)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

11、“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3)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4)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料大王足以当项王乎?作师说以贻之。(师说)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陈情表连词,表目的)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报任安书(5)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

12、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连词,因为)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是以肠一日而九迴。报任安书因1、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译为“因为”、“由于”。(2)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依据、方式,译为“趁着”、“趁机”、“凭借”、“经过”、“通过”、“顺着”。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介词,趁机)不如因

13、善遇之。(鸿门宴介词,趁机)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因势利导。2、副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于1、“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相当于“在”、“从”、“到”等。引时间: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任安书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资治通鉴 一年之计在于春。引处所:青,取之于蓝。(劝学,在)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季氏将伐颛臾,从,在)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在)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郑武公娶于申。(郑伯克段于鄢,从) 请辞于军。(段太尉逸事状,到)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郑伯克段于鄢,到)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到)(2)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在方面”等。使人言于项羽曰。(鸿门宴,向,对)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对)耻学于师。(师说,向)学于余。(师说,向)贪于财物(鸿门宴,对于 )教以慎于接物。(报任安书,在方面)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对于)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对于)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