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秋天的怀念.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4952805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2秋天的怀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12秋天的怀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12秋天的怀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12秋天的怀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12秋天的怀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秋天的怀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秋天的怀念.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 秋天的怀念清新县第三小学 六年级语文组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及“我”对母亲的一片真情;感悟人间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父母的情感。4、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教材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体味人物内心的情感,以及体会如何透过一些小事来表达真情实感。5、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深沉的爱和无私的关怀。教学难点:体会“

2、母亲”深沉的爱和无私的关怀。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和录音带。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初步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感知这是怎么样的一位母亲。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引导质疑,了解作者(一)唱歌谈感想: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唱一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好吗?师:唱起这首歌,你想到了谁?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母亲的感想)师:是啊!母亲,多么朴素的名字,多么伟大的字眼,母亲对子女的爱,是最伟大最无私的!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伟大的母亲,体会她对儿女伟大而又无私的爱意。【设计意图:以情激情,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投入。】(二)

3、 读题导质疑:师:读了题目,你有些什么疑问呢? 预设: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秋天里发生了什么值得怀念的事?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他(她)有什么值得作者去怀念的?【设计意图: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上课之前,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会引起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三)简介作者明背景:1、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史铁生的资料。2、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补充作者的相关资料以及写作背景。【设计意图:给学生时间交流课前收集到的资料,珍视学生的预习成果,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品尝成功的滋味;另外,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更加容易体会作者的感情。】二、读通全文,学习生字,感知母

4、亲(一)读通全文,学习生字。1、明确要求。教师提出要求:用你喜欢的方式,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把生字画出来多读几遍,要把句子读通顺,再想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2、学生读书。3、初读反馈。(1)学生互教互学生字,提醒书写。(2)揣摩字词,走近作者。学习生字“瘫”与“痪”,由字至词,将“瘫痪”与史铁生内心的痛苦联系起来。(二)听录音范读课文,感知文中的母亲:1、听录音:过渡导入:“憔悴”的母亲面对“瘫痪”的儿子,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从中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请再听课文的朗读。2、反馈:(1)母亲最想做的事是什么?生:母亲最想做的事情,是带“我”去看菊花!师:去了吗?生:没有。师:为什么?生

5、:在我答应去看菊花时,母亲却去世了(2)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母亲呢?(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初步感知母亲的伟大形象。)【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所以,这一环节,我把更多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引导他们自由学习,感知课文内容;还引导他们互教互学生字词,培养了他们学习的能力。】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小结:通过初步的朗读课文,我们已经知道作者在秋天里怀念的是谁了,也已经认识了一位伟大的母亲了,但你知道吗?母亲的一言一语,都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脑子当中,是母亲,给了他生存的力量,是母亲,给了他创作的灵感和源泉,所以,他深深地怀恋母亲,下一节课,我们将好好品读母

6、亲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好好体味这一伟大母亲的内心世界。2、作业布置:(1)抄写生字词语,并用生字一字组多词(3个以上)。(2)朗读课文。【设计意图:精简的小结,让母亲那伟大的形象清晰地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抓住描写母亲动作、神态的语句,感知人物的内心活动;品读母亲的四句话,体味母亲对儿女的一片深情。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复习导入(一)听写生字词语。(二)复习: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作者史铁生的母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指名让多个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设计意图:听写,检测了孩子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简单的复习导入,引领

7、了孩子对这一位母亲的回忆并打开了孩子的嗓子,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二、品词嚼句,诠释“母爱”(一)抓四件事,事事真情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母亲的哪些关心照顾“我”的事情?2、汇报;(指名学生归纳,教师适当引导、概括。)(1)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2)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3)母亲央求“我”去看菊花。(4)母亲的临终嘱托。(二)品词嚼句,诠释“母爱”1、小组学习交流明确要求:(1)找一找:找出最能表现母亲爱“我”的语句,用你喜欢的符号画出来。(2)读一读:把你找到的句子在小组里读一读,体会母亲无私的爱。(3)写一写:在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旁边写一写你的体会。(4)说一说:与小组的

8、成员说一说你的感受。2、小组学习反馈点名让小组成员代表发言:先读句子,然后说说体会,再进行朗读训练与指导。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以下方面的语句进行研读:(1)抓住“母亲”面对“我”时的表情、动作的句子。例如:“悄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我,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体会母亲抚慰我的细致和体贴;“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等词语,体会母亲的坚强与无私。(2)抓住几个关键词:“央求、喜出望外、高兴、絮絮叨叨、敏感”来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从而体会母亲深沉而无私的爱。(3)抓住母亲的四句话,体会母亲对儿女深深的爱。常说的话:“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总是”一词,表现母亲时时

9、把带“我”出去当作一件重要的时,而根据我身体的实际,除了看花,母亲没有办法想出第二种更让我觉得可以干的事情来。 双关的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表面上写的是劝慰“我”,不使我失去生活的勇气,但实际上母亲说的是“俩”,母亲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病,但为了让儿子好好活着,先自己好好活着。对于母亲这些话外话的意思,“我”因为自己的原因,根本就没有想过,直到后来妹妹告诉我,我才知道。多说的话: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

10、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絮絮叨叨”一词,表现了母亲因为儿子的答应而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以下的很多话,都是不知所措的表现,以至于说漏了嘴。“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一句,一方面表达了母亲过分的快乐,另一方面更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已经无所不在,竟然连在说话方面的用词都注意到了,所谓“爱之深”。最后的话: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母亲的一生最牵挂的就是“我”和妹妹,她在生命的最终,“呼吸困难”、“昏迷”的时候,她想到了只有“我”和妹妹,于是,一幅伟大母亲的图画就这样赫然地

11、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了。1、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放手给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小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归纳母亲所做的四件事的过程中,由学生自主读书,归纳;另外,在反馈的过程当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母亲神态、动作和四句耐人寻味的语言的句子,通过教师充满激情的范读、有效地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大胆想象,深入理解母亲对“我”的深深的爱意。使学生感受这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三、领悟母爱,怀念母亲(一)朗读最后一段,思考:1、作者为什么要去看菊花?2、从“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一句,你明白了什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一自然段

12、。【设计意图:通过探讨与交流,让学生体会作者从母爱中体会到的东西,体会母爱给作者带来的力量,体会作者不再自卑,同时也让学生联系自己,体会文中的“好好儿活”】四、感情升华,真情表达1、诉说心声:假如清明节到了,你就是作者,站在母亲墓前,你想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表达。)2、笔尖生情:学过了这篇课文,你是否有特别多的言语对你的妈妈诉说呢?那么,请你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诉说你的情感吧。3、歌唱抒情:师生共唱妈妈的吻。【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说与写,既使学生的想像能力、说话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得到训练,又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了文中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并联系自己,促使了学生体会母爱,表达爱母的情感。】五、作业布置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摘抄令你感到的5个句子。3、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六、板书设计 12 秋天的怀念 安抚我感受母爱怀念母亲 母 隐瞒病情 亲 要带我去看菊花 临终嘱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