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历史必修2复习学案: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4950721 上传时间:2023-10-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1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高考历史必修2复习学案: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1高考历史必修2复习学案: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1高考历史必修2复习学案: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1高考历史必修2复习学案: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1高考历史必修2复习学案: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高考历史必修2复习学案: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高考历史必修2复习学案: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高考历史必修2复习学案: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高考目标定位】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点搜索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评价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特点、评价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结果【基础知识梳理】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此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到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低于十月革命前的水平,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等,而苏联

2、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粮食和原料的需求(2)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阅读课本P98历史纵横)2.内容项目内容农业(重点)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玉米运动)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部分权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3.评价(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

3、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1954-1958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到60年代初,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均已实现全面机械化。(2)局限: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项目内容企业管理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

4、改善经营管理工业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2.结果(1)执政前期,经济增长加快,政局稳定,军备力量大为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2)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停滞。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增加苏联的经济负担,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苏联的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增长开始下降,国家面临新的困境。三、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1985年至1991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

5、了冷战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1.背景: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1/4,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且导致民用工业品技术落后,质量低劣。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还是

6、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很多问题。斯大林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显露,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面对困境,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2.内容、问题及影响内容问题(原因)经济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质: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政治作为改革的重点局势失控、苏联解体政府还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

7、出现合资企业;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家庭农场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苏联经济持续下滑,戈尔巴乔夫把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归结于政治阻力太大,为了扫除障碍,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要点名师精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有无必要性?三次改革和苏联解体之间的联系如何?改革的根本不同是什么?【点析】(1)必要性:斯大林模式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斯大林模式下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美苏争霸。(2)联系: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导致这一体制的弊端和政策的错误不能及时纠正,成为束缚苏联的历史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最终导致了苏联

8、的解体。(3)改革的根本不同: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整体上都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主要特征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 戈尔巴乔夫则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允许个体经济存在。赫鲁晓夫和勃烈日捏夫改革在政治上都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最终放弃党的领导,使苏联回到资本主义道路,并导致苏联解体。【典例】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

9、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解析】: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属于其内容的是C。【答案】:C【感悟高考真题】1.(2010福建高考)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推断,该时期是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解析】:根据三个标题的特点,回顾选项中各位领导人执政措施,可

10、判断出这一时期是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赫鲁晓夫改革主要在于冲击斯大林模式;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全面,涉及经济、政治、思想、外交等方面;普京执政是在苏联解体之后的俄罗斯。答案:C2.(2009广东高考)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 “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A. 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 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解析】:开创了改革的先河之前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改革没有成效,

11、因而说他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答案:C3.(2009广东高考)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解析】:从题干中的“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可以看出计划经济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它选项答案太绝对。答案:B【考点精题精练】:一、选择题:1. 1958年,如

12、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A. B. C. D.【解析】:C 1958年,苏联是波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解析:主要考查对教材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提取材料关键信息的能力。2. (2010福建建阳外国语学校高三模拟)某一历史阶段,苏联曾投资50亿卢布在东部大规模垦荒。垦荒地的肥力迅速耗尽,几百万公顷土地遭风蚀,换来了沙化的土地和丛生的杂草、带来这一结果的苏联领导人是 【解析】:C 赫鲁晓夫在位期间,开

13、展大种玉米运动,特别是在寒冷的西伯利亚地区,不仅玉米不结果,还耗尽了地力,破坏了环境。3. 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B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社会混乱 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解析】:D注意时间提示:1990年。B项是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改革,可排除;苏联解体是在1991年,C项错误。1990年,苏联经济出现负增长说明当时苏联经济改革的失败。D项正确。4. 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B赫鲁晓夫

14、改革导致的混乱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解析】:D 离1990年最近的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其改革的失败令苏联经济趋于崩溃。5. 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关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 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C.强行开展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解析】:C。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全国推行种植玉米的活动,但是由于苏联的气候条件不适宜种植玉米使得大片农田减产。6. 戈尔巴乔夫说:“多

15、一些社会主义,意味着社会生活中多一些民主、公开性和集体主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苏联改革A.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背离了马克思主义C.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解析】:选B。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中“戈尔巴乔夫民主、公开性”的信息,可知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革,但其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即背离了马克思主义。7. 1953一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下图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是 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A B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