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台前县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名校调研系列卷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4942031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濮阳市台前县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名校调研系列卷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濮阳市台前县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名校调研系列卷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濮阳市台前县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名校调研系列卷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濮阳市台前县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名校调研系列卷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濮阳市台前县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名校调研系列卷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濮阳市台前县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名校调研系列卷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濮阳市台前县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名校调研系列卷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濮阳市台前县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名校调研系列卷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积累与运用(15分) (共4题;共15分)1. (6.0分) (2017九上颍上月考) 诗文默写。 (1)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_,丁壮在南冈。观刈麦_,欲语泪先流。武陵春须晴日,看红装素裹,_。沁园春 雪 陈涉太息曰:“嗟乎!_!”陈涉世家_,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 秋思_,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持节云中,_?江城子 密州出猎今夜偏知春气暖,_。月夜(2) 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下片默写完整。_,_。_,_。可怜白发生!2. (5分) (2013呼伦贝尔) 阅读下面一段

2、文字,按要求完成小题。A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正在播出的一部中华美食文化纪录片。B不少人都在每晚10点准时守在电视机前享受夜宴。C烹饪师的加工制作,使观众看到诱人的画面和声音。D不少观众表示,纪录片引发了他们食欲和思乡情感的双重_(反响 共鸣)。 (1) B句漏掉了一处标点符号,请在句中恰当的地方补上。(2) C句有一处语病,修改后的句子是:_。(3) 从D句的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3. (2分) 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 乐于助人本是无可非议的,可在有些人看来,这是一种迂腐。B . 这家公司经过一年的整顿,与一年前混乱的局面相比,已是改头换面了。C . 事

3、故的隐患越来越明显,厂领导还是认为不足为训 , 以至于酿成了大祸。D . 昨晚,忽然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我被振聋发聩的雷声惊醒了。4. (2分)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新来的王老师给我们留下了美好而深厚的印象。B . 一进入会场就看到许多面彩旗和一片欢乐的歌声。C . 红杨中学的全体团员没有不参加绿化校园活动的。D . 我们班同学将来都希望成为有作为的人。二、 阅读理解(45分) (共5题;共45分)5. (10分) 文言文阅读,回答相关问题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岁,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

4、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 解释下列词语水尤清洌清:_日光下澈澈:_俶尔远逝俶尔:_以其境过清 清:_(2) 下列不是比喻句的是( )。A . 闻水声,如鸣佩环B . 斗折蛇行C . 似与游者相乐D . 其岸势犬牙差互(3) 翻译:斗折蛇行,明灭可见。(4) 用原文语句回答作者为了突出潭水之奇,首先从水声写起,用“”写出了水声的悦耳动听

5、,接着正面描写潭水“”,然后用“,”,从侧面加以烘托,突出了潭水的清澈见底、清得出奇的特点。(5) 下列分析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 . 选文第2段主要写了潭中游鱼的情趣。其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对潭中游鱼数目竟一目了然,不只表明了水的清澈,且暗示了石潭之小。B . “佁然不动”写出了鱼儿的静态,“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则描写了鱼儿的动态。在动静交替中,以鱼的欢乐反衬游人的愁苦。C . 选文第3段写遥望潭的水源,抓住了溪流曲折蜿蜒,岸势“犬牙差互”的特点。D . 选文第4段主要写了小石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6. (5.0分) (2017八下临淄期中)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

6、完成下面的问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月色入户_ 念无与为乐者_(2) 翻译下列句子。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 文中称两人为“闲人”,揣摩其中的含义?(4) 古往今来,像苏轼这样有豁达心态的文人还有很多,你能说出二个人吗?7. (16分) (2018八下枣庄开学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妈妈的额头童年的印象里,母亲的额头是最亲切的。那时的我体质弱,常常生病发烧。每次见到我

7、一脸绯红的样子,母亲就觉得不对劲,然后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母亲的额头,很多时间都被汗水占据着,劳动着的母亲是美丽的。那时候,年轻的母亲,以光洁而温馨的额头为纸,为这个家,书写着人生的喜怒哀乐。跟我们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日子,母亲是开心的,幸福的,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当我们遇到挫折和磨难,那额头上则会写满忧虑和郁闷。我一度怀疑,多年以后,母亲额头上那一条条清晰的纹路,该是多年担忧留下的记忆档案。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了无数次病痛,而她自己生病的时候,总是悄悄瞒着。好些回,我看见母亲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父亲用湿毛巾捂着她的额

8、头,才知道母亲已被病魔折腾多时。每一次,母亲从疲惫中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揉拍前额,好让自己保持一份清醒,第一时间理清生活的繁琐,解开心头的愁结,为家的未来精打细算。韶华流转中,母亲老了,无论记忆力还是动作气力,已经大不如前,唯一不改的,依然是拍额头的习惯性动作,那手掌在额头上发出的声音,于我而言,更多成了一种带着淡淡咏叹的生活乐章。母亲是爱美的,也许从她懂事时起,就用那些粉膏,每天在额头上涂抹。然而岁月匆匆,雨霜重重,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饱满的脚步。一道道皱纹,在一个个不经意的夜晚,悄悄爬上了母亲的额头。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

9、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母亲七十大寿那天,女儿忽然说头晕,母亲的额头,又习惯性地跟她贴在一起。那是怎样的两张额头啊,一张沧桑遍布,饱经风霜;一张青春饱满,一如母亲当年。母亲仔细端详着孙女,不由感慨万千:“奶奶老了,瞧这额头上的皱纹,多深!”我伸过手,轻抚母亲的额头:“妈,谁说您老呀。瞧您的额头,还是当年那样温暖。在我心里,您有一张永远年轻的脸。”是啊,母亲的额头是不老的,那里面,写满了永恒的母爱。(1) 文中写了有关“妈妈的额头”的几个生活片断,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病痛_母亲揉拍前额缓解劳累_(2) 结合文章内容,赏析第段画线的句。她的

10、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3) 你认为文中的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活中我们都拥有亲人们的关爱,请你把感受最深的和大家分享。 8. (9分) 重读历史人物,拓展思维广度冰雪里的灵魂李陵小时候,祖父李广一定与他一块朗读过诗经中那篇有名的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收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对诗意似懂非懂的李陵看着祖父微微翕动的嘴唇,感到祖父的表

11、情是那深沉而又奇怪,祖父好似看到了血光冲天,好似看到了无边雪原,好似看见了自己留在苍茫大地上的无数脚印。李陵从祖父的声调里听出了这首诗的美。李广对李陵说:从前有一个人,离开家非常久非常久,当他回来的时候,他发现他家没有了,他的家已经被人做田地来耕种了,黍和稷都长得很高了。小李陵似乎明白了:人不能离家太久,更不能一辈子不回家。公元前99年秋天,李陵率五千步卒出击匈奴,出河西,临大漠。冬天很快降临了,寒潮一阵一阵从漠北扑来。这是一个与他过不去的冬天。至浚稽山一带,在两座峰峦之间,李陵部众与单于率领的三万匈奴骑兵遭遇。一场惨烈的厮杀之后,单于很快发现他这三万骑兵竟不足以制服李陵五千步卒。单于让部队后

12、撤,很快调来八万余骑,摆成合围之势,紧紧咬住李陵。突围,突围!李陵此时惟一的念头就是突围。英勇的将士击退了匈奴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可单于的包围圈越勒越紧。李陵抽出一支箭,又抽出一支箭。他的箭率领着千百箭飞向敌阵。可是,忽然之间,他的箭袋空了。他高呼:箭,箭,快给我箭!可是,几首在同时,将士们的箭袋全都空了。五千将士的五十万支箭全飞向了匈奴人。从此,李陵一生都没有摆脱赤手空张空弓的感觉。他下令解散部队,各自突围。匈奴将士簇拥着单于很快来到李陵跟前。李陵和单于互相看清了对方的面孔。李陵控住马,望一眼天空和大地,望一眼南方,深深叹息一声,下马,投降。李广如此忠义,他的孙子李陵却投降了。武帝对此耿耿于怀

13、。那些从前赞扬李陵的人现在都说李陵的坏话,他们知道皇帝愿意意听什么。武帝问颇有些书生气的司马迁对此事有什么看法。司马迁说:“李陵事亲极孝,与人效往恪守诚信,为国家奋顾身。这次出征,虽身陷绝境,但杀敌数量巨大。他不死,可能是图谋将来有机会报答陛下”武帝不喜欢这几句话,司马迁受了宫刑。不久,李陵遭受灭族之祸,老母娇妻幼子弱弟都被杀掉了。两千年来,面对李陵这个名字,人们一直是一咏三叹。人们在心灵里为李陵辟出了隐秘的一角。体制总是塑造适合它需要的偶像,而李陵在体制的冷硬面孔之外。李陵在匈奴生活了约二十年,最后死在那里。匈奴人埋葬了他,匈奴人为他哭泣。他的躯体上一这覆盖着厚厚的冰雪。一个蒙羞的灵魂,一个

14、堆积着厚厚冰雪的灵魂,一个插着无数把刀的灵魂,在两千多年前安息了。他埋骨在哪里谁也不知道。重视葬地是农耕民族的传统,他已融入了游牧民。而他前半年所在的那个民族却不能忘记他。隔着两千多年的岁月,李陵这个名字为什么总给人异样的感受?人们感受到了李陵灵魂里的冰雪。李陵似乎永远在历史深处沉思默想。我感到历史一直在打扮李陵,但与打扮任何历史人物不同,人们念说着李陵时,总是颤动着那根最敏感最多情的神经。面对李陵这个投降者,人心竟知道了羞愧。人们企图以个人的方式,以一已的情感,融化李陵灵魂里的冰雪。而李陵在冰雪中远去,远去。人们一直遥望着的,是那一个背影。(1) 文题“冰雪里的灵魂”中“冰雪”有哪几层含义?试谈谈你的看法。(2) 文章开头引用诗红黍离中的诗句,有什么作用?(3) 第段中说“李陵这个名字为什么总给人异样的感受”,你如何理解“异样的感受”?(4) 综合全文来看,作者对“李陵投降”事件倾注了怎样的情感?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5) 第段中语句“体制总是塑造适合它需要的偶像”耐人寻味,它让我们自然联想到历史上的一些英雄偶像,请从“岳飞、文天祥、苏武、屈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