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5讲: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教师版).docx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4936218 上传时间:2023-11-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5讲: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5讲: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5讲: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5讲: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5讲: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5讲: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5讲: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教师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_一、神的一滴1.对文章有整体感知,学会理解文意2.感知文中语句的丰富含义,体会清新朴素的文字所传达的复杂情感二、像山那样思考1.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2.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一、介绍作家及作者1.神的一滴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废奴主义及自然主义者,有无政府主义倾向,曾任职土地勘测员。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协助爱默生编辑评论季刊日晷。写有许多政论,反对美国与墨西哥的战争,一生支持废奴运动,他到处演讲倡导废奴,并抨击逃亡奴隶法。其思想深受爱默生影响,提倡回归本心

2、,亲近自然。1845年,在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自耕自食,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的生活,以此为题材写成的长篇散文瓦尔登湖(又译为湖滨散记)(1854),成为超验主义经典作品。梭罗才华横溢,一生共创作了二十多部一流的散文集,被称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其文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性,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而瓦尔登湖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是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1 其他作品有政论论公民的不服从义务(又译为消极抵抗、论公民抗命、公民不服从论)(1849)、没有规则的生活(1863),游记马萨诸塞自然史、康科德及梅里马克河畔一周、缅因森林等。瓦尔登湖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的隐逸生活,

3、而公民不服从则讨论面对政府和强权的不义,为公民主动拒绝遵守若干法律提出辩护。2.像山那样思考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1887年1月11日1948年4月21日),美国享有国际声望的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被称作美国新保护活动的“先知”“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他同时又是一个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一生共出版了三本书和大约500篇文章,大部分是有关科学和技术的题目。沙乡年鉴是作者的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也是土地伦理学的开山之作。二、写作背景1.神的一滴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正处于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的初始阶段。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脚步,美国经济

4、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蓬勃发展的工业和商业造成了社会大众当时普遍流行的拜金主义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占绝对主导地位。同时,也刺激着人们对财富和金钱的无限制追逐,人们都在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而整日忙碌着。聚敛财富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唯一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以不顾一切。人们疯狂、贪婪、过度的拉取、霸占有限的自然资源,开垦荒地的同时,大面积的森林也随之消失,大机器的轰鸣声随处可闻,而鸟儿的歌声却很难寻觅。人们无限制的向大自然索取,最后也遭到了大自然的严厉惩罚。导致森林覆盖率急逸下降,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等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使得整个自然生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与

5、污染,而且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也变得岌岌可危。梭罗远离尘嚣,他想在自然的安谧中寻找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寻求一种更诗意的生活。瓦尔登湖一书,详细地记录了作家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的日常生活状态以及所思所想,他在小木屋旁开荒种地,春种秋收,自给自足。他是一个自然之子,他崇尚自然,与自然交朋友,与湖水、森林和飞鸟对话,在林中观察动物和植物,在船上吹笛,在湖边钓鱼,晚上,在小木屋中记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他追求精神生活,关注灵魂的成长,他骄傲地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梭罗以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们所追求的大部分奢侈品,大部分的

6、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瓦尔登湖记述了作者在简单生活中深入思考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文笔宁静恬淡,引人深思,具有一种使人沉静的力量。2.像山那样思考沙郡岁月(Sand County Almanac)是美国现代“环保之父”阿尔多李奥帕德(Aldo Leopold) 的经典代表作。本书是生态平等主义的圣经,是土地伦理的倡言书!被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世纪之书”人文类十大必读好书。与瓦尔登湖并誉为自然人文写作的典范!本书所揭示的生态保育观念,对生活的土地都有深层的生命体验,对当时社会体制也提出充满生态哲思的警语。在文学的成就上,成绩愈加斐然;更是美国自然写作的重要典范。三

7、、结构分析1.神的一滴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作者对湖的印象。(形象生动的比喻透露出欣喜之情)第二部分(23自然段),湖的环境的破坏及作者的不满。(含蓄地表达出愤怒之情)第三部分(46自然段),希望人们关注自然、融入自然。(发出呼吁)2.像山那样思考第一部分(第1段):点出“像山那样思考”的缘由。(一声不驯服的、对抗性的狼的嗥叫)第二部分(26段):各方面对狼嗥叫的反应。第2段:山里动物和牧牛人、猎人对狼嗥叫的反应。第3段:一般的人(“不能辨别其隐藏含义的人”)。第4-7段:我对狼认识的改变。第三部分:(810段):像山那样思考第89段:生态环境被破坏后的后果。第10段:点题:和平固然重要,但

8、太多的安全会导致长远的危险。四、写作特色1.神的一滴瓦尔登湖一书极具审美价值。实际上可以毫不掩饰地说,瓦尔登湖是一部大的美文,里面所插叙的一切对象,都浸润着棱罗的全部情感。梭罗极善用比拟、比喻的手法,写眼前的一切事物,在棱罗的眼中,这些自然物并非死去,而是鲜活。而做到这一点,则归功于棱罗使用的一种与泥土接壤的语言,如同农夫播种一样自然的文字,恰恰,这种语言风格保持着瓦尔登湖一书的鲜嫩,而鲜嫩的东西是长久的。这一点,在瓦尔登湖一书中处处可见。任何一种美丽的物体都需要有一种奇特的魅力去引发人们观赏。一篇好的文章、一部好书也是这样,它必须以很好的文体规则去表现,从而拉近读者与作者的心理距离,并产生一

9、种强烈的认同感。棱罗并不是以旁观者的姿态出现在书中,相反,他是用第一人称完全将自己与瓦尔登湖合二为一,将瓦尔登湖中的自然美透过“我”的感官、情感加以展示。2.像山那样思考文章文笔简洁洗练,从中可以体验到哲人的深刻,又可以领略到诗人的激情和想像。这一切,构成了文章显明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科学的事实和诗的描述合拍合辙,让读者首先沉浸在一种诗的氛围之中,然后开始评论和思考。最后,回归于心灵的顿悟和思想的升华。例:阅读神的一滴回答问题然而,据我所知,也许只有瓦尔登坚持得最久,最久地保持了它的纯洁。许多人都曾经被譬喻为瓦尔登湖,但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受之无愧。虽然伐木人已经把湖岸这一段和那一段的树木先后砍光

10、了,爱尔兰人也已经在那儿建造了他们的陋室,铁路线已经侵入了它的边境,冰藏商人已经取过它的冰,它本身却没有变化,还是我在青春时代所见的湖水;我反倒变了。它虽然有那么多的涟漪,却并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它永远年轻,我还可以站在那儿,看到一只飞燕坦然掠下,从水面衔走一条小虫,正和从前一样。今日晚上,这感情又来袭击我了,仿佛二十多年来我并没有每天都和它在一起厮混过一样,啊,这是瓦尔登,还是我许多年之前发现的那个林中湖泊;这儿,去年冬天被砍伐了一个森林,另一座林子已经跳跃了起来,在湖边依旧奢丽地生长;同样的思潮,跟那时候一样,又涌上来了;还是同样水露露的欢乐,内在的喜悦,创造者的喜悦,是的,这可能是我的

11、喜悦。这湖当然是一个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无一丝一毫的虚伪!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 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并在他的遗嘱中,把它传给了康科德河。我从它的水面上又看到了同样的倒影,我几乎要说了,瓦尔登,是你吗?1下面不表示瓦尔登湖发生变化的一项是()A冰藏商人已经取过它的冰。B一只飞燕坦然掠下,从水面衔走一条小虫。C铁路线已经侵入了它的边境。D伐木人已经把湖岸这一段和那一段的树木先后砍光。解析:B项表现的是瓦尔登湖的自然生态,没有人为的破坏。答案:B2对“许多人都曾经被譬喻为瓦尔登湖,但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受之无愧”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写瓦尔登湖,就是要把它当作衡量人的优劣高下的

12、一个尺度。B人类能像瓦尔登湖一样的贤者少 之又少。C瓦尔登湖在作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D在作者看来,瓦尔登湖被当作纯洁、高尚、深刻、博大、富有生命力的象征。解析:“把瓦尔登湖当作衡量人的优劣高下的一个尺度”不是作者写作的主要目的。答案:A3节选的这一段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答: 解析: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既要抓住选段的内容,又要结合全文的内容,联系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答案:对瓦尔登湖的歌颂,对生活态度和对人的本性、人的合理生存的思考,对工业文明的厌恶和批判。例:阅读像山那样思考回答问题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回响到另一个山崖,荡漾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这是一种不驯服

13、的、对抗性的悲哀,和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每一种活着的东西(大概还有很多死了的东西),都会留意这声呼唤。对鹿来说,它是死亡的警告;对松林来说,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 血的预言;对郊狼来说,是就要来临的拾遗的允诺;对牧牛人来说,是银行里赤字的坏兆头;对猎人来说,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然而,在这些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只有这座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去听取一只狼的嗥叫。不过,那些不能辨别其隐藏的含义的人也都知道这声呼唤的存在,因为在所有有 狼的地区都能感到它,而且,正是它把有狼的地方与其他地方区别开来的。它使那些在

14、夜里听到狼叫,白天去察看狼的足迹的人毛骨悚然。即 使看不到狼的踪迹,也听不到它的声音,它也是暗含在许多小小的事件中的:深夜里一匹驮马的嘶鸣,滚动的岩石的嘎啦声,逃跑的鹿的砰砰声,道路上云杉的阴影。只有不堪教育的初学者才感觉不到狼是否存在,和认识不到山对狼有一种秘密的看法这一事实。1第段里“这些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一句中的“这些”指代的内容有哪些?(用原句回答。)答: 解析:一般在代词的前面搜索内容。 答案:“这些”指代文中的“对鹿来说,它是死亡的警告;对松林来说,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对郊狼来说,是就要来临的拾遗的允诺;对牧牛人来说,是银行里赤字的坏兆头;对猎人来说,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