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贵州航天综合管理系统航天试验靶场试验指挥与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的研究2.docx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4935214 上传时间:2023-09-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贵州航天综合管理系统航天试验靶场试验指挥与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的研究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3年贵州航天综合管理系统航天试验靶场试验指挥与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的研究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3年贵州航天综合管理系统航天试验靶场试验指挥与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的研究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3年贵州航天综合管理系统航天试验靶场试验指挥与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的研究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3年贵州航天综合管理系统航天试验靶场试验指挥与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的研究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贵州航天综合管理系统航天试验靶场试验指挥与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的研究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贵州航天综合管理系统航天试验靶场试验指挥与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的研究2.docx(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贵州航天综合管理系统【航天试验靶场试验指挥与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的研究】 航天试验靶场试验指挥与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的研究* “九五”重点科研资助项目 毛庆华xxx 毛庆华,1963年出生,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军事航天系统仿真。E-mail:Mao_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测量部,750004) 摘要 本文以正在研究和建设的“航天试验靶场系统试验指挥与信息综合管理系统”为背景,介绍了系统的总体结构及各主要部分的功能,并给出了系统在实现时的一些关键技术,从而为进一步开发“航天试验靶场系统试验指挥与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航天试验靶场 试验指挥 信息 管理系统 1 引言 航天试验是

2、一项大规模的综合性很强的科研试验,这个复杂的巨系统通常由航天器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地面测试发射系统、跟踪测控系统、指挥控制系统、时统通信系统、气象保障系统和勤务保障系统等组成。随着航天活动信息化、军事化、商业化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航天试验管理活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国、俄罗斯、欧洲航天局等航天大国和集团,在航天信息化建设与组织管理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而我国航天试验指挥的现代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却相对较低。近几年我国正在完善建设的航天试验指挥与综合信息网,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提高航天试验管理的效能,进一步促进我国航天事业的稳步发展。 本文在分析了“航天试验靶场系统试验指挥

3、与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及总体结构之后,着重探讨了该系统所采用的网络技术、仿真技术及决策管理等手段。 2 系统的需求与功能 目前,在我国航天试验任务的组织指挥中,虽然已应用了一些自动化指挥监测手段,但手段比较单一,试验信息(命令、程序、状态等)仍主要依赖于各级指挥员的口令调度,信息的反馈也是有限的。因而有必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监测技术和科学管理手段,实现试验信息资源管理的实时性、共享性和可靠性,以提高试验任务组织管理的有效性。 因此,本系统基于“试验与训练结合,指挥与管理共用”的原则,以计算机网络环境为系统运行的基础,采用分布式控制与交互式仿真技术的主要形式,组成对试验全过程实施指挥

4、与控制的“人机”系统,可以实现试验任务的组织指挥、试验信息的汇集和发送以及监控信息的实时显示、存贮处理,为指挥员汇集和提供准确、形象、直观,具有决策意义的试验数据、曲线、图形和电视实况。可以规范试验指挥程序,加强训练与合练效果,提高系统联调的效率,从技术手段上提高组织指挥水平。此外,通过有关设备状态、数据及相关信息的仿真处理,可以进行工程仿真的综合训练。考虑到系统功能实现的条件,将分阶段进行建设和完善,并且在系统开发的过程中,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同类系统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始终以建设具有先进性、开放性、可靠性、实用性、经济性、安全性、易维护性和可扩充性的系统为最终目标。 3 系统的结构方案 总体

5、方案要求:针对试验指挥管理的设备类型多、分布范围广、技术层次高、信息量复杂等特点,系统本着实用性强、可靠性高、扩展性好的原则,进行系统的总体设计。 3.1 系统的基本组成 本系统由试验指挥网和仿真训练网组成,二网之间通过网桥互连。试验指挥网系统的软硬件构成,拟以通用的开放式计算机多层网络环境和分布式工作站的结构形式组成。 试验指挥网系统是二层总线型分布式信息监测管理系统,分布式测控管理系统一般可构造二至三级。由于本系统在功能构成上的特点,采用三级管理较为合适。第一级(最低级):由数台现场试验信息采集计算机系统构成的现场测控级,有关单测站分别完成各自系统的信息采集控制任务。第二级:由单测站信息传

6、输计算机构成的单测站监控传输级,这里共有多套单测站分别完成各自系统的信息监控和传送任务。第三级(最高级):由指控中心监视显示系统构成系统综合管理级。 3.2系统的硬件 本系统结构复杂,整个系统由现场数据采集与控制、现场摄象与图象传输、通信网络、卫通网管、指挥控制、监测显示、仿真处理等分系统组成,该系统的硬件环境由多台不同功能配置的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通过二个计算机局域网组成(如图1所示)。 中心仿真机 单测站局域网 信息处理显示设备 路由器 指控中心计算机 联试模拟计算机 信息传输监控计算机 信息采集计算机 试验设备及接口设备 网桥 航天器仿真机 测试仿真机 测控仿真机 图1 系统的硬件构成 3

7、.3 系统的软件 根据系统的总体技术要求及其具体功能,在系统硬件的基础上,软件系统采用分布式处理与集中控制处理相结合的方式。整个系统软件的集成环境,使用了VC、VB和多媒体开发系统工具(如Authorware)、数据库工具(如FoxPro)等通用编程工具。在Windows环境下进行集中、分步与协同式的软件开发。 系统软件按功能不同,构成了指挥控制、通信管理、数据采集、监测处理、系统仿真等软件子系统。软件的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用户接口 集中与分布式综合开发环境 系统任务调度 指挥控制 分系统 系统联调 系统仿真 分系统 信息采集 分系统 辅助决策 分系统 网络管理 分系统 校飞与任务 信息监控

8、处理 试验过程仿真 训练仿真 故障仿真 测站级管理 前端级管理 试验进程 安全控制 故障诊断 计算机网络管理 卫通网络管理 图2 系统的软件结构模型 这几部分软件在功能与结构上相互独立,但在整个系统运行时,其它子系统却受控于中心控制软件子系统。它以计划调度和面向对象的方式,实现系统任务的可靠调度与运行。 试验指挥网系统软件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指控中心级、测站级、前端级;由各级分别按各自的功能编制相应的应用软件,进行模块化设计,满足系统的实时性、可靠性、可维修性等要求,设计成多窗口、图形化建模、自动运行分析和程序控制以及信息传输处理的综合环境。系统仿真网络的软件环境以indows下的分布交互式多媒

9、体仿真开发环境为基础,它将仿真建模、实验运行、设备控制和结果分析等功能融为一体,实现面向对象的仿真。在应用软件的设计上,以软件工程的设计方法为主体,将各种软件工具集成为一体,设计成多窗口、图型化建模和运行分析的仿真环境。 3.3.1 综合管理级软件 在系统任务调度管理下,运行相应的程序任务。系统任务管理包括:系统联调指挥程序、数据通信程序、系统联调仿真、通信网络管理、辅助决策程序等。 3.3.2 测站级软件 它既要完成前端采集管理,又要应答指控中心管理级的命令,同时要形成本级任务数据库和实现对本级工作信息的实时监视,其软件功能模块的划分大体上与综合管理级相似。 3.3.3 前端采集级(现场测控

10、级)软件 可以分为系统设置、信息采集、信息传输和状态显示等功能模块。 3.3.4 仿真系统软件 仿真环境的开发全面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和开放式结构。该环境提供给用户一个方便的生成功能模块,建立仿真模型,调试运行和仿真结果分析,半实物仿真数据采集,故障诊断分析的工作平台。它包括功能模块生成系统、图形化建模系统、仿真实验运行系统、数据分析与处理系统、仿真数据库管理系统。本系统的仿真以我国在编的航天试验设备为仿真对象,在建立正确的物理与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面向对象的仿真、数学建模等技术,将航天试验组织实施的全过程和工作原理真实、直观的表现出来,并提供交互式仿真的训练手段。 3.3.5辅助决策软件 由

11、于航天试验决策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因而在决策管理系统的设计上确立了“着眼长远,总体论证,稳步推进,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以集成式系统和分布式网络环境为技术依托,将决策支持环境设计成一个分布式智能化的决策平台,它包括人机交互系统、各类模型库系统(包含模型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包含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控制调度系统等。 该部分主要由以下模块组成:数据库管理分系统、方法库管理分系统、知识库管理分系统、模拟库管理分系统、模型库管理分系统、指挥命令输入/出与编辑模块、试验文书处理模块、试验数据采集模块、气象与地理信息处理及显示模块、图形用户接口、控制调度模块、指挥效能评估模块等。其中包括的数据库有:基础

12、数据库(人员实力库、设备性能库、保障器械性能库等)、经验知识库、气象数据库、方案数据库、有关故障库等。其包括的模型库有:故障模型库、设备寿命预测模型库等。 现就主要数据库的内容及模块的功能介绍如下: (1)基础数据库 根据国家信息化标准及指挥自动化现行国家军用标准,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建立的数据编码、格式、存储方法都统一的开放型数据库。 (2)经验知识库 该库是指挥决策和评估所依据的重要资料,它是航天专家有关航天试验综合知识和经验的汇总,是经过条理化、结构化,并以适当的形式表示的高新知识。该系统知识库的表示运用了产生式系统、框架系统及面向对象的方法。知识库的内容主要包括有关航天试验全过程组织指

13、挥的思想、理论、策略、各种原则、方式、方法以及航天力量的部署、配备、开进、展开等知识。 (3)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 该系统对航天试验所需要的数据库进行编辑、录入、删除、修改等。 (4)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 模型库是存储有关模型信息的“模型词典”。利用系统比较先进的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和图形建模技术,使复杂的建模过程得到简化。模型中包括有关现代管理决策的各种预测、评价、优化等模型。 4 主要关键技术 在技术途径上采取选购部份主流硬件产品,包括接口板级产品,自主开发应用软件为主。主要技术方法:运用先进的面向对象的仿真技术、高速采集技术、信号处理技术、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指挥自动化与辅助决策技术等。使

14、系统具有指挥调度、仿真运行、故障诊断、辅助决策和模拟训练等多方位管理功能,实现了“试验与训练结合,指挥与管理共用”。 4.1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技术 本系统采用了二个局域网通过网桥互连以进行信息交换,对试验指挥网采用了路由器与分布在多个地域的局域网互连以进行信息传输。同时又从试验指挥网构成的二层计算机网络所要求的主从式工作特点和经济实用性出发,选用位总线的拓扑结构。系统设计上以通用的开放式计算机网络环境和分布工作站的结构形式,这在软件上有一定难度。一般的分布式系统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之上的,二者在物理结构上是基本相同的,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在高层软件上,分布式系统是一个建立在网络之上的软件系统,保证系

15、统高度的一致性与透明性。 4.2 系统仿真技术 本系统的实现主要运用面向对象的仿真技术。传统的数字仿真技术主要基于科学计算,这种以数学模型为中心的仿真系统是以面向过程为核心,其本质是要将人们对系统认识的方法转变为适用于计算机符号处理的模式。 面向对象的思想就是使所分析和研究系统的建模方式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尽可能一致。在面向对象的仿真中,系统被看成是由对象组成的,对象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对象的属性和属性的变化规律即对对象的操作完全封装在对象内部,外部的作用必须通过对象的操作接口来实现。面向对象的仿真系统的运行是通过对象之间互相发送消息来执行的。面向对象的仿真在理论上突破了传统仿真方法观念,使建模过程接近人的自然思维方式,所建立的模型具有内在的可扩充性和可重用性,有利于可视化建模仿真环境的建立。 在仿真系统中,软件功能模块与实际仿真的具体对象一一对应。建模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仿真模块库中提供的各种功能模块进行修改、设置与组合,以形成仿真模型。面向对象的仿真技术使用户不仅可以利用已有功能模块,而且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