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空气).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4932811 上传时间:2022-09-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案例(空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学案例(空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学案例(空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学案例(空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学案例(空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案例(空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案例(空气).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成份有何异同。 2 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3 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经历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 教学重点: 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的初步形成和探究。 教学难点: 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的初步形成。 教学用具 :火柴、烧杯、集气瓶、水槽、玻璃片、玻璃管等。 教学过程: 师:在生物知识里我们了解了我们离不开周围的空气,你们猜想人体吸入和呼出的空气气体成分一样吗? 评:从人类生存的角度切题,隐含化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生:不一样,吸入的是氧气,呼

2、出的是二氧化碳。我猜想呼出气体中可能还有别的物质! 师:你们能不能收集一瓶空气来研究?准备如何收集呢? 生:(演示)将烧杯上盖一块玻璃片即可! 师:有这样的烧杯吗? 生:(笑)这是集气瓶。 师:如何将寝室里的空气移到实验室来研究?同样的方法行吗? 生 1 :可能不行,寝室里的空气不一定进入集气瓶。 生 2 :集气瓶里的原来的空气不一定都出来。 师:如何使收集到的空气全部为寝室里的空气? 生 1 :集气瓶要抽成真空。 生 2 :我们好象没办法将集气瓶抽成真空。 评:这一连串的师问生答,不仅使同学们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得于较好的展示,同时也将他们巧妙地将学生导入了化学世界 (

3、本课题的学习与探究 ) 。 师:那如何将集气瓶里的空气“赶”走呢?(学生讨论) 生:(演示)先把集气瓶里装满水,后到寝室里将水倒掉,再用玻璃片盖好集气瓶,带回实验室。 师:很好。还有没有办法可以将寝室里的空气移到实验室来研究? 生:用方便袋。 师:很好。你能不能演示一下?(生演示) 师:好。大家分析一下,她的操作有没有不严密的地方? 生:收集空气是对的,但不能这样“倒”进集气瓶。 师:你们能不能分析一下原因呢? 生 1 :袋子里的空气不一定全部进入集气瓶。 生 2 :集气瓶里原有的空气还在里面。 师:如何操作才能克服这一问题?(学生讨论) 评:两次学生的讨论及时,使学习气氛达到了一次高潮,同时

4、分组讨论又提供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平台,学生逐渐学会了相互交流与借鉴,发展了他们的能力。 生 3 和生 4 :(边讲边演示)集气瓶里装满水,放在水槽中,用玻璃管将袋子里的空气引出来,捏住袋子,使气体进入集气瓶,将水排除,后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 师:(各小组示意收集好)你们认为收集时要注意什么操作? 生 1 :开始集气瓶的水要装满。 生 2 :吹气时集气瓶要拿稳。 生 3 :取出集气瓶之前要盖好玻璃片,取出之后要将集气瓶正放在实验桌上。 生 4 :“塑料盒子”里的水要多点。(同学们笑说“塑料盒子”应为“水槽”) 师:非常好,以上同学们收集气体的方法是排水取气法,收集的气体比较纯净。我们今天来探究人体

5、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异同,就用这种方法来收集呼出的气体,下面分组按步骤 2 进行操作,注意观察有何现象。(教师巡回指导) 评:教师的及时评价,鼓舞了学生的表现欲,学生们跃跃欲试。此时,教师明确地提出了探究的目的和任务,合乎学生的需求,同时也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新的情景之中。 生 1 :呼出气体中滴入澄清石灰水后不那么透明了! 生 2 :两瓶的透明度不同。 生 3 :好象有“烟雾”在下沉。 师:你们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 1 :呼出气体中含二氧化碳。 生 2 :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 生 3 :只能说空气中含二氧化碳少,因为我们呼出的气体散失在空气里。 师:正确,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确比空气中的多

6、。 评:学生利用观看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分析出吸入的空气与呼出气体的一处不同。 生 4 :澄清石灰水遇二氧化碳会变浑浊。 生 5 :我们这组的现象不明显,可能变质的石灰水会影响观察。 生 6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师:你如何知道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生 6 :瓶中有“雾气”下沉,而瓶中的气体主要为二氧化碳 师:你观察相当仔细,但“雾气”不一定是二氧化碳,以后再探究。下面按步骤 3 操作,注意观察有何现象!(巡回指导) 评:这个同学虽然回答的有错误,但应该给予鼓励,老师的回答准确,并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应予提倡。 生 1 :小木条在盛空气的集气瓶里能燃烧,在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里不能燃烧。

7、生 2 :在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里也能燃烧,不过燃烧时间短。 评:该生观察的细致,教师应及时肯定。 生 3 :伸入两个瓶中的木条过一会儿都熄灭了。 师:你们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 1 :在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多一些。 生 2 :在空气中氧气多一些。 生 3 :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 生 4 :木条在呼出气体中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中含氧气少。 师:同学们回答得相当好,但要注意二氧化碳和氧气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你可以说“呼出气体中含氧气少”。 生 5 :还可以说明木条等物质燃烧要有氧气。 师:你们的结论太妙了!吸入的气体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师:下面按步骤 4 操作,注意观察有何

8、现象!(巡回指导) 评:学生再一次通过实验验证了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的一处不同。 生 1 :我看到玻璃片上有水蒸气。 生 2 :我也看到玻璃片上有水蒸气,但同时感到气流吹到手上是热的。 师:还有没有什么现象? 生 3 :哇!我还看到玻璃片上水蒸气过一会儿没有了! 师:就要象她那样仔细观察!由此你们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 1 :呼出气体热量高。 生 2 :呼出气体含有水蒸气,而且比空气中的水蒸气多。 生 3 :玻璃片本身温度比呼出气体的温度低。 生 4 :水分会在玻璃片上蒸发。 师:非常好!通过今天的实验探究,你们能否说一说,我们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到底有何不同呢? 生 1 :呼出气体含二

9、氧化碳,含氧气少。 生 2 :吸入的气体中氧气多,二氧化碳少。 生 3 :呼出气体的热量高。 生 4 :呼出的气体所含水分比空气中要多。 生: (板书上述 4 个区别) 评:由学生归纳出结论,使课堂气氛再度活跃,学习情绪再次达成高潮,教与学的目的达成。 师: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交流今天的实验探究活动有什么收获,可以畅所欲言。 生 1 :我知道实验探究要仔细观察,多思考,才能发现问题。 生 2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究。 生 3 :做完实验后得出的结论好多好多,必须动脑子! 生 4 :我学会了探究的一般方法,就是发现问题后要大胆猜想,然后设计实验加以验证。 师:在日常的学

10、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多观察、多思考,发现问题要大胆质疑,针对问题我们要敢于猜想,并设计实验加以验证,通过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成长记录本上,再继续探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评:让学生学会总结与反思,又是一个亮点。 (注:生 1 、生 2 指不同的学生的回答) 总评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解决“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探究”的实验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先从如何“捕捉空气”和“转移空气”的方法上入手,由学生提出方案并用实验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得出“排水取气法”的操作要点,进而迁移到捕捉“呼出的气体”,并及时探究“吸入的空气与呼出气体”的任务,这样就

11、创设了一个生动而且真实的探究情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探究性学习的要求。 学生为解决探究的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由于学生是初次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因此由教师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属科学探究三级水平),分组进行大胆的尝试、实验、讨论、交流,因此得出了大量的实验现象(包括正确和不正确的)。并由此也得出了不少的结论。最后,在课堂交流和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与性和学习化学的兴趣倍增。“科学探究原来就是这样的啊”(学生课后说)。学生在成功后喜悦的情绪鼓舞下,兴趣盎然地完成了后继的学习任务。 本节课最大的特点是,学生的自主活动较为充分,参与面广(人人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的积极性高,学生的能动性和聪明才智一次次被激发,又一次次被展示,学生的学习情绪饱满,课堂效益高。同时,老师的“助体”作用也得以较为充分的体现,他始终随着学生的思维起伏,在群体思维停滞处、在知识点的接合处给予语言点拨,但又不直接牵引,起到了“推动”的效力,这种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到了技能、获取了知识、发展了思维、张扬了个性,真正体现了引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新理念,是一堂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好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