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师佩燕).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4932213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师佩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学设计(师佩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学设计(师佩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学设计(师佩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学设计(师佩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师佩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师佩燕).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教案)基本信息学 科语文年 级九年级教学形式教 师师佩燕单 位新疆哈密石油第二学校课题名称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情分析通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有独立收集、整理、分析、比较、归纳信息等综合能力,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主动性也很明显。而且协作意识明确,所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探究、自主建构知识非常可行。同时,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但八年级(上学期)学生阅历浅,文言的阅读量还比较少,少有切身体会,在把握文言文文本内容上有一定难度,在感悟文章的道理时或许还有一定的偏差。所以,要抓住课内具体的文言课文

2、来细致学习,通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的学习,达到举一反三、加强学生这方面能力的目的。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3、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二、能力训练目标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目标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唐朝名臣魏

3、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解题: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

4、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三、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教师补充注释:1、邹忌修八尺有余句中的“尺”为齐尺,相当于19. 7厘米。“八尺有余”,若按八尺半计算,邹忌身高166. 5厘米,约合五市尺。2、“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窥”,必然是仔细的。“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3、

5、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孰与”:与比,谁。“美”:漂亮,形容词。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4、“孰”:古为“熟”的本字。本文的“孰视之”的“孰”,即用其本义的引申义,是“精审”,“孰视”是“定睛细看”。5、“旦日”:课本注释为“明天”,不妥。据辞源“旦日”条,“一天明时,即平旦。”课文中的“旦日”是紧承上文“朝”而言的,只能解释为“白天”,或“天明后”,而不能释为“明天”。6、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据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116500平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平方公里)的五

6、分之四。7、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刺”:指责。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给予上等奖赏。8、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虽”:即使。“言”:说,批评,建议。“进”:进谏。“者”:相当于“的”。二读: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理清思路。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题)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分析问题)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第四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解决问题)第二课时一、讨论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讨论)。1、为什么说邹忌进

7、谏的方法很巧妙?邹忌为什么不“直谏”而要“讽喻”?2、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3、本文的人物对话有何不同?二、课堂自测(20分钟)。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长)形貌昳丽(光艳)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臣之妻私臣(偏爱)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王之蔽甚矣(受蒙蔽)时时而间进(间或)2、辨析加点词的意义和词性。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代词)孰视之(仔细地,副词)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周详地,副词)3、“于”作介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A到B向C对D比E跟F在。给下面加点的“于”选择正确的解释

8、。客之美我者,有求于(C)我也。皆以美于(D)徐公皆朝于(A)齐此所谓战胜于(F)朝廷曹操比于(E)袁绍,则名微而众寡。4、“于”和“是”连用,有:A于是B在这事上。给下面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于是(A)入朝见威王。吾父死于是(B)。5、比较下面两个疑问句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哪一个句子与现代汉语的词序相同?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这两个句子都有表比较的疑问代词“孰”(谁、哪个、什么),都有连接相比较事物的连词“与”,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第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词序。6、对话的个性化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在回答邹忌提出的“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时,妻、妾、客人的回答有何不同?试结合他们的

9、不同身份扼要回答。板书设计附: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邹忌 齐威王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 客有求国境之内 受蔽 受蔽类比推理作业1 练习一、二、三。 2 完成补充练习:同步训练。3. 背译全文,增加积累。自我评价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为此,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注重学生学法和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是:1、圈点、勾画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2、让学生质疑,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解疑,以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

10、力和合作精神。3、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落实特殊文言现象,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利于运用,以加强文言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由于同学们的高度重视和充分预习,整堂课犹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在课堂上,我把“表演”的机会“让”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体验和感悟的空间,搭建展示阅读个性的舞台,以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结果,无论是对文言知识的落实,还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学生的思维极为活跃,积极讨论,踊跃发言,场面甚是热闹。不言而喻,只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还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挑战!在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引领下,我力求在阅读教学中体现以“学

11、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味人生,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产生阅读的愉悦感和自豪感,并享受探求知识的快乐。课后,有学生告诉我:“这样学习文言文还蛮有味道的,一点也没有往日枯燥乏味的感觉。”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预设的课堂容量偏多,致使对某些问题的落实难以深入,不能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很难利用新生成的教学资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做到精心设计,机智生成,让预设和生成相得益彰。教学目标有针对性,有措施和方法,应变把握得很好。问题连贯,又依据学生思考现状发生的。思考什么,还想到什么?有依据吗?几个问题思维缜密,非常流畅的完成了思维的过程。教从学生角度去思考,学生需要什么,应该如何教,思考文字中的隐含意义,然后朗读,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 评议一单位:哈密石油第二学校 姓名:张蓉 日期:2014.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