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人文素养与教师专业成长.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4931089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的人文素养与教师专业成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师的人文素养与教师专业成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师的人文素养与教师专业成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师的人文素养与教师专业成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师的人文素养与教师专业成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的人文素养与教师专业成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的人文素养与教师专业成长.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的人文素养与教师专业成长在现实生活中,教育工作者也好,家长也罢,更多的似乎看重孩子在班内、在学校的排名,今后能否升入重点中学,能否考上名牌大学。课堂上,老师们不遗余力地教,拼死拼活地灌,孩子们呢?鲜活的生命反倒成了没有生命的物质,成了填塞具体知识与技能的容器。表面上看来,现在的孩子似乎越来越聪明,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快,知识面也挺广。他们会和你谈NBA、生化武器、拉登、反恐、伊拉克大选等,也会吹拉弹唱、写写画画可是面对道理、责任、价值这一类的人文思考,他们却满脸茫然。因此我常常思考着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或者我们的课堂,给予了孩子们一些什么呢?是知识?是技能?抑或是其他?孩子们的世界里又缺少了

2、一些什么呢?是爱心?是责任?抑或是理想和情操?在我们这个日益技术化、物质化的时代,人文精神失落,青年一代更是以感官为满足,以眼前利益为目标。这种精神的荒漠化与人文精神的缺失密不可分。一、什么是人文素养(一)何为人文1、中国传统“人文”的解析:最早出现在易经的易贲中,其中的解释是“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不难看出“人文”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三层基本含义:(1)是与自然天象相对的人类文明或文化,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从中显示出中国文化传统中“自然、文化”的区分和对立;(2)是与自然物事定数相对的人事人理,也就是自然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

3、的区别(3)指人们的文采与礼仪,也就是指人类的行为规范,是一种“礼教文化”,指用诗、书、礼、乐这些东西来“化成天下”。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人文被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是一个关系到君主能否定国安邦,社会能否安定、平稳发展的重要命题。2、西方关于“人文”的解释按照古罗马人的认识,“人文”最初是指“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与之相应的就是“野蛮人”。因此,西方最初的“人文”指的是“教化教养”,指的是教养和文化、智慧和德性、理解力和批判力等理想的人性。后来“人文”概念的含义逐渐丰富和扩展,在文艺复兴期间出现了人文主义思潮,这时的“人文”指的是建立在以人为中心观念基础上的修改、自由、权力、以及人的尊严

4、、价值、情趣、人格、人性、人道等内容。(二)何为“素养”“素养”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发明的,自古有之。汉书李寻传说“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辞海对“素养”的注释是:经常修习涵养;平素所供养。“素养” 偏重于后天修习养成,是指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三)何为“人文素养”对于人文素养,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说法:四川大学的李林教授认为,人文素养主要指“除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的其他文化修养与素质。肖川教授认为人文素养具有以下一些含义:1、对于人的命运、人存在的意义、价值和尊严、人的自由与解放、人的发展与幸福,有着深切的关注2、珍视人的完整性,反对对人的生命和心灵的肢解与割裂

5、;承认并自觉守护人的精神的神秘性和不可言说性,拒斥对人的物化与兽化,否弃将人简单化、机械化3、尊重个人的价值,追求自我实现,重视人的超越性向度;崇尚“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并对个体与类之间的关联有相当的体认,从而形成人类意识4、具有超功利的价值取向,乐于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事物5、重视德性修养,具有叩问心灵、反身而诚的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还有人则认为,人文素养,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自身习得、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方式,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集中反映。综合分析,我们认为人文素养,主要是指人类文明在个体身上表现出的深层次的内

6、化结构,是受人类优秀文化熏染而反映出来的人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综合表现。人文素养作为做人的一条基本原则,其核心是在于强调把人当做人而不是物来对待,而对待的方式就是尊重和爱。人文素养在和人的整体素质中起着基础性方向性的作用,它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宿主,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心理机制、情感世界、意志力、价值取向、审美体验、意识形态、理想模式等,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有人类灵魂工程师之称,其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育人。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助于教师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体健康;有助于教师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逐步养成健全美好的人格、提升高尚的精神境界

7、;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关爱学生,使所有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并具有完善的人格。教师的人文素养由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共同架构而成。其中,教师的人文知识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基础,在内化、积淀人文知识的基础上所凝练、升华而成的人文精神,是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为人文素养的外显和发挥作用提供着价值导向和支撑。二、人文素养缺失的表现1、情感危机。现在,我们经常可以从学生身上看到:对父母和亲友的关爱,心无感激,认为理所应当,甚至于嫌弃自己的父母。我班的一些父母就曾多次向我诉说他们的孩子看见别的同学的父母都开小车、摩托车接送他们,而自己的父母却骑单车来接送他们,为了面子,他们都不要自己的父母

8、来接送他们,宁可自已走路。父母来了不但不感激,反而责备他们,令他们伤透了心。而且还可从学生身上看到:对身处危难之人,不伸援手;对残疾乞讨之人,不施怜悯;对于公益活动,麻木不仁;对于个人学习,缺乏激情;如此等等,反映出不少学生的内心世界,缺乏人类最深沉、最广博、最伟大的感情爱!在我们的教育中,在我们的课堂上,老师对于学生或是学生对于老师和同学,正是缺乏爱的情感。2、理想危机。理想,是支撑人类前进的信念,是人生前行的航标与驱动力。所以,在生活中,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往往就会成为现实的奴隶,那么我们的学生是怎样对待理想的呢?我曾经调查过我所教过的班级的学生,其中65%的学生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或者

9、还从未考虑这个问题。20%左右的学生把理想定位于多多赚钱,再问赚钱的目的是什么?回答多半是自己可以吃得好,玩得好,享受高质量的生活。仅有不足15%的学生将自己的理想具体到科学家、画家、医生、企业家、音乐家。有一个愿意和我谈心的学生更坦言:以后的事以后再去面对,早早地想着太累,船到桥头自然直,反正我有一个做老板的老爸,还怕饿死不成?我听后为之汗颜,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孩子将会迷失在没有理想和信念的世界里。3、厌学危机。现在,读书似乎变得不那么令人向往了,孩子当中厌学情绪也日益高涨。我当班主任时深有体会,当你向全班同学们宣布放假的消息时,那可真是欢呼雀跃,又是鼓掌又是敲桌子,就差把房盖给掀开了

10、。当你宣布考试的消息时,那就是一片怨声载道,包括考第一的学生,也不愿意面对考试,因为即使考第一,他也不能科科满分,还有让老师和家长不满意的理由。我曾经做了一项调查,“认为学习是件痛苦的事的同学请举手”时,80%的学生都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其中也包括学习成绩相当不错的学生。他们当中绝大部分是一开始学习无强大动力,难以感受获取知识的快感,到后来学习越来越被动,失败、困难、失落不断困扰他们,再后来就在父母、老师的高压下被动学习,不久便开始逃避躲闪、自暴自弃,最后叛逆反常、厌学逃学也就齐齐出场了。究其原因,还是缺乏动力、缺乏人文精神的支撑。4、责任危机。现在,学生们很少有人觉得生活中父母、他人的关爱是

11、值得感激和回报的,而且觉得别人给予自己关爱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当自已要同样付出时却又不愿意、不自觉。其实,一个人在社会中既是一个权利的享受者,更是一个义务、责任的承担者。我曾教过一位表现、成绩各方面都很普通的女孩。平时一下课就去买零食吃,感觉她家里的经济条件非常好。直到有一次开家长会我才知道,原来她是单亲家庭,只靠妈妈起早贪黑在饭店打工挣钱,这钱都是母亲省吃俭用从牙缝里节省下来的呀!对此,懂得感激的人都会被感动,都会发奋学习回报父母,体贴父母吧?但是她没有。在像她这样的学生身上接受是自然的,珍惜却是那么难的事。这个同学的表现和心态相当具有代表性,较普遍地存在于目前的学生中。缺乏做人最起码的责任感

12、。5、美德危机。现在在学生当中,不少人觉得舍己为人不值、拾金不昧太傻,团结一致没个性,这是不是在警惕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要在失去以后才真正觉得民族优良传统传承的重要性啊?的确,我们应该好好审视我们今天的教育,是把孩子视为单纯的物质生命形式供他吃、穿、住、行,还是把他们视作社会中一个个独立的精神生命的个体看待?把学生当作存储知识的“容器”看,还是把他们作为真正意义上有感情有个性有理性有价值观的人看待?因此,在我们的学校,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更应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关怀和培育,这已是势在必行。6、科学技术强势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二战后,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化造成

13、了环境污染、人口激增、资源枯竭等世界性的危机,使人类自身及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印度尼西亚,“绿色革命”的水稻品种和精耕细作,使其大米的产量迅速提高。水稻种植面积的日益扩大,使得已没有多余耕地的农民们只能进军山区,而事实上那里的产量是很低的,这种开垦不仅产生不了较多的经济价值,乱砍乱伐又破坏了植被,造成生态失衡、环境的恶化。再比如说,埃及著名的阿斯旺水坝的建造所引起的生态副作用,不仅使大批居民受到水生病毒的感染,而且使几十万人迁居,重要的考古场所和文化宝藏遭到破坏,广大地区的生产力下降。而在我国,现代化所造成的总的污染程度每7至8年就增加30%-40%,如此下去,后果不堪设想。7、市场经

14、济迅猛发展带来的人文精神危机:人所共知,由于经济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日渐被视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然而,一个大国之所以谓之“大”,除了经济因素外,是要有强有力的文化精神的支撑和推动的。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精神文化却在持续滑坡。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道德,成为时代的主音符。社会的急剧世俗化,急功近利的拜金主义,以及普遍价值的失落和原有意识形成下的理想与信仰的丧失,滋生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人情淡漠甚至不再讲天理道德,缺少良知。人被高度异化。市场经济社会的几种常见病如“见死不救、人情冷漠的人心死亡症”“唯利是图、巧取豪夺的贪婪症”“权利交易、金钱万能的良知泯灭症”“知识贬值

15、、精神无用的文化贫血症”“急功近利、贪图现世的短视症”“斗富炫奢、一掷千金的浅薄症”等等。人开始以非人的东西,即尽可能多地挣钱来理解自己的人生意义,本来应该是手段的东西,现在却变成了目的。时下的中国文化里,特别缺少个人尊严这一观念,表现为中国人普遍缺少诚信,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如学校考试中作弊现象盛行,高考集体舞弊几乎年年发现,屡禁不止,假文凭漫天飞;注重享受,金钱至上思潮泛滥,幻想一步登天,急功近利乃至投机取巧,为一夜暴富不惜铤而走险。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道德之上,尔虞我诈,立于个人尊严基础上的诚信轰然倒塌,造成恶性循环。在金钱面前,道德、仁善尽失,违法事件频传,大头娃娃、地沟油、染色馒头、瘦肉精

16、、山西黑煤窑死伤人事件时有发生,造假贩假,坑蒙拐骗,无所不用其极,商品经济条件下物欲追求的普遍化,产生了极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放弃精神的超越和对崇高的追求,重视物欲享乐,是导致人文精神失落的一个重要现实因素。“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正在全面退却。为了满足我们的物质欲望,我们忘了亲情、友情和爱情,成为工作狂,顾不得品味生活和享受生活,将宝贵的生命消耗在残酷的商场或官场的拼杀和人际争斗中,消耗在对财富的疯狂追求中。为了满足欲望,我们到处开发,几近疯狂地掘采不可再生资源,不顾失地农民的利益,不顾后代子孙的生活;为了满足欲望,不顾最终将危害自己,将河流山川破坏污染,使人无法生存下去。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造成了理想主义的弱化,致使实用主义盛行一时。“能捞就捞,捞一把算一把;不捞白不捞,白捞更要捞。”在社会转型期,这种畸形心态反而成为某些人的“常态”。理想、道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