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及解析.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4931044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及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精品】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及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精品】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及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精品】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及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精品】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及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及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及解析.doc(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 , 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未几,一鹤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

2、”作声,似允所请。鹤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二鹊招鹳援友也。【注】鹳:一种凶猛的鸟。(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狼洞其中 洞:洞口B.乃悟前狼假寐 寐:睡觉C.鹊巢其上 巢:筑巢D.集古木上 集:停息、聚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3)【甲】文中的狼贪婪、凶狠、狡诈,【乙】文中的鹊是怎样的呢? 【答案】 (1)A(2)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3)有情义,乐帮助;会动脑;善求助,懂感恩。 【解析】【分析】

3、(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句子意思,依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依据语境判断字词意思。A洞:名词活用作动词,打洞。故选A。 (2)重点词语:变诈 : 诡诈; 止:只是;句意: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重点词语:谢:致谢。句意: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3)疏通文字,了解内容,根据故事情节,抓住鹊的行为表现的描写,理解形象,最后体会文章所说明的道理。 故答案为:A; 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有情义,乐帮助;会动脑;善求助,懂感恩。 【点

4、评】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 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 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对诗句的理解。结合语境认真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文章主题情感,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回答。 【附参考译文】 【乙】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株古老的树,喜鹊在上面筑巢,快孵出幼鸟

5、了。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来回飞翔,不停地悲伤鸣叫。一会儿,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忽然两只喜鹊在树上对叫,像在对话一样,不一会儿扬长而去,不久,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也跟随在它后面。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事在诉说。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喜鹊的请求。鹤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使向鹊巢冲了下去,叼出一只红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 , 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6、。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伐燕,燕赵久相支 , 以弊大众 , 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选自战国策)【注】伐:攻打。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惠王:赵国国君。曝(p):晒太阳。喙:鸟的嘴巴。渔者得而并禽之:打鱼的人同时捉住它们。相支:长久相持。以弊大众:而蒙蔽大家(的眼睛)。(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赵且伐燕_以弊大众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3)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 (4)这个故事后来演绎出一个成语,你知道是什么吗? 【答案】 (1)将要;蒙蔽(

7、2)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的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3)从苏代的角度看:方法巧妙。用寓言故事(讽喻或类比的方式)引入,使惠王易于接受。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 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解析】【分析】(1)“且”是副词,将要;“敝”指使劳苦(贫困) (2)注意相舍指放过对手;并指全都;故翻译为: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我们可以不同的人物角度方面来回答。如从苏代的角度,抓住“方法巧妙、态度诚恳”等方面来回答;从惠王的角度看,抓住“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方面来回答。 (4)从“蚌方出曝,而

8、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中可知,这个成语应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故答案为:(1)将要;使劳苦(贫困) (2)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从苏代的角度看:方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本题考查翻

9、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积累成语。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分析成语和谈启示即可。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

10、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乙】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_非

11、学无以广才_悲守穷庐_又相天子_(2)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_;【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 (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4)【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_,_。 【答案】 (1)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增长;陋室;辅佐(2)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要立德、修身(3)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如果)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

12、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又怎么来得及!(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解析】【分析】(1)句意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却用浅陋来保持,这是聪明。博闻: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句意为:如果不刻苦学习就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才:才干; 句意为: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庐:陋室; 句意为: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相:辅佐; (2)阅读甲文,了解内容可知,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要立德、修身;乙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3)重点词有: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浅,浅陋。句意为:见识广博,并用浅陋来保有它的人,必定

13、智慧。 重点词有:夫,句首发语词,不翻译;才,才能。句意为: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 (4)甲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故答案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增长;陋室;辅佐; 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要立德、修身;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如果)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又怎么来得及!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点评】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

14、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yo)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A 。”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B 。”【注】钟毓:魏国车骑将军。钟会:魏国大将军,后平蜀。钟繇:三国时魏国相国。(1)“钟毓、钟会少有令誉”中“令”解释,与下列哪一个选项的加下划线词意思是相同的( ) A.可令二子来B.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