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探析.docx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4925345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探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探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探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探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探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探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探 析“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探析21世纪是网 络信息化时代,以“互联网+”为契机的各行各业都掀起创新升级的 潮流。处于社会转型期、高等教育改革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紧抓时代 特征,将“互联网+”发展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网络载体。 “互联网+”载体的应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探讨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依托互联网建构网络育人平台、主 动掌握网络话语权行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高校一个新的课题。一、“互联网+”与教育(一)“互联网+”2015年3月,国务 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所作的政 府报告中提出

2、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由此“互联网+”正式 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拉开了万物互联时代的序幕。据第38次中国 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 达到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1.7%。蓬勃发展的互联网不仅涉猎 广、程度深,而且给人们的学习、生活、思维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是指以互联网思维为 基础、互联网技术作支撑,实现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甚至创造出 一种行业新形态。人们把“互联网+”跟火、电的发明相提并论,亦 可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视作是一次新的工业革命。互联网可以 “+”所有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要

3、根据 传统行业的实际情况通过信息通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取长补短, 完成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具体而言,“互联网+零售”产 生了淘宝,“互联网+餐饮、酒店等”产生了美团,“互联网+通信” 产生了 QQ。凭借自身“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互联网+”以前所 未有的影响力推动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诠释着“互联网+” 时代的独特性:1.“跨界融合”,+”本身意味着跨界、变革、开 放,通过跨界创新,实现重塑融合;2. “创新驱动”,改变中国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唯一 出路便是创新;3. “重塑结构”,网络信息化、全球化打破原有社会结构,借助 “互联网+”重塑结构,促进社会协调发展;4. “

4、尊重人性”,人性的光辉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根本的力量,互 联网的力量之强大最根本也是来源于对人性最大限度地尊重;5. “开放生态”,将孤岛式的创新相链接,实现以人性为导向, 开放的价值生态;6. “连接一切”,实现互联网与其他事物有层次、有差别连接。(二)“互联网+教育”一所学校、一个老师、一间教室,这是 传统教育;慕课,课程丰富,门槛较低,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开放共享优质 教学资源,推进教育效果最优化;弹幕教学,问题及时反馈,课程应时调整,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 性,等等。“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模糊时间空间概念,跨越传 统教育物理空间限制,通过“寓教于乐”游戏化的学习方式,力求 达到教学活动的最佳

5、效果。二、“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互联网+”视域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顺应时代潮流,高校与时 俱进,直面挑战,改革创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 行。(一)“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契机1.思想政 治教育资源趋于开放共享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政治理论课为 主渠道,校园文化建设和丰富多元的实践活动为补充,以文化人以 文育人,实现大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 然而受发展背景、地理位置、硬件设施和软件实力的影响,各大高 校所拥有的思政教育资源却不平衡。“互联网+”打破了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发展壁垒,“思政大咖”、前沿观点、优质资

6、源不再是某一 高校的“镇校之宝”。名师讲堂的网络化,赋予大学生平等享受优质课程的机会,不仅能够进行跨越“校域”的思想碰撞,更能实现 学生与“思政大咖”的平等对话,促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把 握。同时依托“互联网+”不仅突破了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 教学方式,更倒逼其更新教育理念。“互联网+”的开放性大大拉近 了各大高校的距离,优质教育理念的共享,科学教育教学方式的借 鉴,从而形成本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2. 满足个性化需求,实现自主学习当今大学生朝气蓬勃、个性突 出、思想多元,追求标新立异,但同时他们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价 值观塑造尚未形成,在文化价值观碰撞激烈的社会思潮中,若不加 以

7、正确引导,很容易迷失方向。“互联网+教育”打破了传统的流水 线式教育模式,学生个体根据自身差异,自主选择网络课程教育, 有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同时线上教育更加注重学生体验,以 生动的教育内容、立体逼真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充分 发挥学生的自组织能力,实现在无外力监督的情况下自主探究学习, 完成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思想觉悟和人文素养。3. 加速思政教育自我净化能力,丰富思政教学模式传统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尽管理论层面高,但实际上往往滞后于社会发展,教学内 容陈旧、方法落后、效率低下,培养出的大学生易与社会脱节。“互联网+”打开了思政教育原本封闭的大门,强调知识信息的人人 参与,与时俱进

8、,关注热点,加强思政教育领域的自我净化能力, 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同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 展,“互联网+”将为教育领域注入新元素,引发教学模式巨大变革。 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弹幕教学等模式成为初探,通过互联网技 术,打造基于“互联网+”的云教室,不仅满足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 主体愿望,还提供了集图像、文字、声音于一体画面,使教学内容 更加生动、形象、立体化。这些教学模式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所借鉴,并为日后的改革创新提供思想启迪,结合思政课程的特殊 性,探索出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思政教学模式,最大限度提高高 校思政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二)“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9、面临挑战1.学生学 习深度下降,信息甄别能力有限对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 学生学习内容相对固定,信息量较少,复杂性也不高。而随着“互联网+”入生活、进课堂,学习门槛降低,海量化的信息资源无不充 斥着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模糊时间空间的特性提供了随时随地 获取时政信息的机会,大大增加学习广度。然而学习时间、内容严 重碎片化,加之学生面对大部分零散、唾手可得的信息通常只是浮 光掠影、浏览而过,缺乏深度思考,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把握, 甚至造成学生对信息的片面理解或者彻底曲解,影响正确价值观的 塑造。同时网络信息是一个思想的“大染缸”,如何保障大学生有 效获取有用信息、科学思想,拒绝各种落后

10、、消极、反动的消息文 化,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2. 冲击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 “填鸭式”的理论灌输为主,并受时间、地点、空间限制,是一种自上而下“面对面”的教育。随着“互联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中的渗透,传统教育方式实效性逐渐减弱。首先,“互联网+” 信息交流的平等性与扁平化,大大激发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自 由平等的网络空间表达观点,参与互动,依赖感倍增,思想更加多 元;其次,“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多种信息获取渠道,海量的 信息源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储备,也动摇了思政教师在课堂的主体 地位;再次,“互联网+”强调用户体验,在高校思政教

11、育中运用互联 网平台实现多种网络课堂和网站信息的交互教育,由此突破了思政 教育“一间教室”的传统模式。3. 课堂师生情感交互减弱,传统育人功能弱化情感交互是情感教 学的核心,具体指教师充分调动和激发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参与, 控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并使之处于最佳状态的一种双向交 流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其他技能课程教育,主要实施对 大学生“德”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思政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 魅力更能调动学生情绪,引导课堂氛围,加强教师情感传达的熏陶 感染力,激 大学生政治认同,引发大学生共鸣。而“互联网+”的 教学模式更加凸显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音像并存,吸引眼球,师 生分离的状态

12、相对减弱了线上课堂的现实感染力、亲和力和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减少了大学生人际交往机会,弱化了传统思政课堂情 感育人功能,对于铸魂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难 度。(一)树立课堂联网的开放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集聚浓厚 时代气息的课程,然而有些高校关闭教学楼的无线网络,有些思政 教师拒绝学生使用移动网络,因为他们讲的学生都可以在网上查询 到,甚至网上课程更加生动、富有吸引力。面对此种状况一味采用“堵”的形式是无济于事的,进而倒逼高校思政教师要有终身学习 意识和时代意识,关注网络热点,熟用网络话语,善用网络平台, 主动将互联网引入思政课堂,针对学生兴趣点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理 论知识,进而提

13、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也加深了学校与社 会技术发展的进一步联系。(二)梳理网络时代的学生观尽管互联网在各行各业应用广泛, 但与教育领域的融合相对滞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书本、重 实践,网络应用却相对浅显化。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走 出拒绝网络参与的误区,旨在利用网络平台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树 立学生理想信念,完善学生人格,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正确引导大学生辩证看待网络信息, 科学对待互联网络,将互联网发展成为促进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 重要平台,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三)构建碎片知识的重塑观“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

14、主要以开发网络课程和网络平台为主渠道,运用碎片化时间, 通过短小精炼的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渗透式教育。但大学生个体政治 理论知识和信息甄别能力有限,长期接收碎片化的网络信息难以依 靠自身力量辨别、重组,形成正确的政治知识理论体系,这将要求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多种方式进行碎片化知识的重构,形成 完整的政治理论知识体系。四、“互联网+”视域下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运用“+” 思维,为“互联网+”视域下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奠定了 理论基础。然而纵观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对于互联网的应用 尚浅,把握先进网络技术的意识淡薄。因此,在“互联网+”视域下高校需多管齐下对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进行

15、改革创新,使其更接地气、 更贴近学生,进而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优化。(一)搭建“互联网+”育人平台,拓展思政教育空间当前,互 联网成为集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于一体的重要平台。因此,对 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运用互联网搭建教育平台,实现全时 段、全方位覆盖的渗透教育。一方面,高校要针对大学生获取信息 的主渠道,主动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贴吧论坛等新媒体平台, 定时推送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正能量,达到“春风化雨、润物 无声”的教育效果。同时开设各类主题教育网站搭建互动交流平台, 构建高品质“校媒群”,利用互联网信息海量化、碎片化的特点, 进行有效信息的选择、加工、重构,为高校思想政

16、治教育提供丰富 优质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平台的建设,运用互联网 构建预警反馈平台。建立思政教师的博客、微信群、在线心理资讯 等互动平台,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利用大数据可变性与真实性的特 点,实时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关注热点、心、理健康,并做好积极 引导与干预。(二)占领“互联网+”网络阵地,掌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当 代大学生是不折不扣的网络一代,移动互联网络如影随形,“低头 族”“手指族”随处可见,成为“无网不欢”群体的主力。“互联 网+”自由、平等、开放的特点,深得主体意识较强大学生的青睐, 手指间的拨动就能轻松实现信息浏览、思想传播,方便快捷获取资 源的同时也极易在网络舆论中沉溺其中。“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利用好“互联网+”平台的教育功能,将中国优秀 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囊括其中,突出历史英雄、道德模 范、感动中国人物、校园之星等中华精神的感染力,唱响网络思想 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培养思政教师及优秀学生代表发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