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4920611 上传时间:2023-09-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一、课堂中的德育操作方法探析 德育不是游离于教育教学活动之外的独立环节。课堂教学要体现德育的内涵和要求。 1、创设教学相长的和谐课堂。课堂应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然而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是不成熟的社会成员,有接受引导的必要。教师既不能强行灌输、机械训练,也不能价值中立,崇尚道德相对主义,而要在尊重学生与积极引导上寻找结合点。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既负有对学生引导的责任,又有对自己的教育信念和行为进行反思、重构的责任。教师要在师生不断的交互中重新认识学生和自己,在学生道德面貌发生变化时看到自身教育的力量,自己的教育道德素养也在提升,也得到了成长,达到教学相

2、长。 和谐的课堂教学必须富有情感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倾注自己的感情,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激发师生间的共鸣共振,产生扣人心弦的力量,创设融洽的氛围。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有知识的交流,还要有思想和情感的交融。这种交融对德育目标的达成十分重要,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知理明情,达到内化的实效。 2、平视学生并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课堂是面对学生的课堂,学生自然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蹲下来,以真诚、热情、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学生的视角观察生活,审视社会,努力建构学生喜爱的课堂。平视每一个学生,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施教者与受教者是平等互动的关系,受教育者之间也拥有平等对话的权利。 在课堂

3、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感受,体贴关怀学生。在课堂上允许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有自己的理解,不以权威的角色抑制学生的创造力;要降低教师的控制欲,给学生自由思考、自由发表的空间;要控制自己的表达欲,不要让课堂变为“一言堂”。 3、讲究德育工艺,淡化说教痕迹。课堂中的德育要注意方法与效应的对应。古人说,写文章“理不直指也,故即事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借物以寓情”。我们要借鉴其“即事明理,借物寓情”,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德育工艺,在课堂教学中善于隐藏直接的德育目的,注意因势利导,让德育的过程变得流畅自然。另一方面,要按学科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自然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4、,避免牵强附会、生搬硬套。不要因为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就非得在每一节课都戴一顶德育“帽子”。其实,在课堂中重视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培养、良好学风的养成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另外,通过课堂中教学活动的一系列要求和它的不断履行,如遵守集体的学习纪律,有序进行学习的自我约束,完成学业任务的努力,各种作业与操作的训练等,都可以使学生内化一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 4、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并重视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学科教材中大量内容并没有德育材料,也很难直接正面进行道德教育,但是任何科学都是客观规律的揭示和反映,都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各科教材中除了明显的德育材料外,还存在

5、一些德育因素,教师备课时应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道德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及时抓住。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注意随机引导,抓住时机进行德育渗透,其教育效果将十分显著。 良好的习惯是形成优秀道德品质的基础,也是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重要一环。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是可以随时办到的,教师有责任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反复对不良习气甚至恶习给予纠正,引导学生逐步克服。 二、增强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育德能力 杜威曾说过:“道德目的应当普

6、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并在一切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不论是什么问题的教学。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形成品德这句尽人皆知的话就成了伪善的托词。”要实现教学中的道德目的,教师担当着关键性的责任。 1、提高德育认识,增强在课堂中渗透德育的自觉性 首先,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价值观。教师正确的课堂价值观的构建,主要有赖于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运用科学发展观,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来认识学校德育,升学率固然需要,但如果学校面对激烈的生存竞争而屈服于“以升学率论英雄”的畸形教育,那么学校发展所积淀下来的只有单调的升学人数和考试分数,不可能形成丰厚的学校文化。因此,学校应当逐步探索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引导教

7、师从纯粹抓教学质量的“应试教育”向抓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素质教育”转变。 其次,确立“每节课都是德育阵地”的意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从而决定了教育必定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养成,而德育是构成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课堂教学中必须包含道德的目的或善意,必须包含有价值的内容或产生有益的影响,同时必须采取合乎道德的方式或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它们的目的还必须合乎道德。教学不仅是一种有意施加的影响,这种影响还必须出自善意。因此,要增强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中的自觉性,把德育的渗透落实到从教学设计、课堂操作到效果测评的全过程

8、。 2、加强课堂研究,掌握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有效方法 首先,要研究课堂中德育的切入点。由于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础,对教育内容的领悟、接受与内化是关键。要从规范行为习惯抓起,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比如,教育学生站在惜时守信的高度来认识上课迟到的问题,站在诚信的角度来认识考试违纪违规现象,站在“今天作业好的学生,就是明天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后天服务态度好的公民”的角度来认识作业质量问题。这些都是学科德育的有效切入点。 其次,要研究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形态。德育是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的。要根据学科特点设计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全方位、多渠道的

9、德育体系,以凸显和加强学科德育。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明显的思想内容、教材暗含的价值取向。学科知识及其背景,还有其中蕴涵的思想和方法及其背后的动人故事和学科发展中所形成的学科文化。这些载体承载着科学家们在长期研究中形成的深刻而稳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其中科学精神最为基本,最为重要。这些就是学科中的德育形态,但往往又是学科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 第三,要研究蕴涵在教学中的道德影响。学科教学如果一味地灌输,其重心如果放在学生被动的学习和排他性竞争上,学生养成的将是个人主义的意识和习惯。学科教学的重心如果放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贡献、相互合作和互惠共享上,学生养

10、成和不断发展的将是民主生活的意识和习惯。民主的课堂氛围能增强道德感染力,而营造民主课堂气氛的最佳方式是教师以民主作风对待学生,教育学生平等待人的最好方式是教师平等地对待学生,教育学生关心他人最有效的方式是教师关心学生。教师在课堂生活中对待学生的态度和作风,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远胜于他们口头上的道德教导。道德不是教来的,而是感染来的。在课堂中实施德育,最为可靠的是具有道德感染力的集体生活氛围以及教师的道德表率作用。学生长期生活在团结友爱的课堂中,耳濡目染,将习得关心和体谅他人、乐意合作和分享等亲善品质。相反,学生长期生活在人际关系紧张、相互戒备、充满敌意和排他性竞争的课堂气氛中,久而久之,

11、形成的将是自私偏狭、互相猜疑、互不合作甚至相互攻击等破坏性品质。 3、注重人格魅力,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发挥道德表率作用 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情感的交流,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有教育作用。他的目光、手势、话语、情感都能起到熏陶感染学生的作用。学生的情操、志趣、爱好,相当部分是直接从他们崇敬的教师那里学来的,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高尚情操至关重要。 教师形象本身就具有教育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都有赖于教师的指导。而这种指导成功与否,与教师自身形象即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教师自身形象的直接体现就是教学中的“讲台形象”。

12、教师的“讲台形象”是教师素质的综合体现,是教师学识、才干、教学技巧和品德修养等多方面素质的集中表现。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在学识、思想、仪表、操行等方面都能显示出较为完美的形象,则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非语言行为的作用,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中的德育不应是“为德育而德育”,而要结合学科的内容或学科教学的情景,因势利导,由感而教。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除了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以外,还必须具有教师的人格魅力。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学生长期与教师相处,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度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诚恳正直、胸怀坦荡、宽厚谦和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品德形成起着示范、引领的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包括健康的身体和心理,为人正直、待人谦和,豁达、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丰富的情感和幽默的语言以及对学生充满关注、关爱等。事实上,在我们不断加强自身人格修养、展示自身人格魅力的同时,又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