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 .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4914926 上传时间:2023-09-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石潭记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石潭记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石潭记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石潭记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石潭记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石潭记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石潭记 .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年 级八学科语文主备审核授课人学生情况课 题小石潭记课型学习目标1.能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并能弄清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并能背诵全文。3.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学习重点能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并能弄清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学习难点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学习方法导学过程学习札记【课前预习学案】背景解读本文是作者被贬永州时所作。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于元和元年(805年)被贬永州司马。到永州后,母亲病故,王叔文被处死,自己不断受到诽谤和攻击,心情是压抑的。走近作者1.本文作者是 代文学家 ,字 ,世称 ,又称 。本文是作

2、者任永州司马时,写下的一系列山水游记 中的第四篇。文学常识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 ,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基础积累3.给加点字注音。参差( )披拂 佁( )然不动 悄怆( )幽邃( ) 翕( )忽 清洌( )4.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潭中鱼可百许头 斗折蛇行 心乐之 明灭可见 以其境过清 整体感知5.文中描写小石潭的 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 的特点。6.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课中实施学案】疏通文意1.翻译下面句子。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帮帮你:“卷石底以出”即“石底卷以出”)日光下彻,影布

3、石上,佁然不动。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为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合作交流2.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3.联系全文说说,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有什么作用?4.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脉络梳理5.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情景交融,充满了诗情画意。【当堂检测】1.下面各组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心乐之(以为乐) 为坻,为屿(水中高地)B.水尤清洌(清澈)

4、 不可久居(住,居住)C.悄怆幽邃(悲伤) 俶尔远逝(忽然)D.空游无所依(在空中) 往来翕忽(轻快敏捷)2.下面两组语句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全石以为底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全石以为底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为”字也相同B.两个“以”字不相同,两个“为”字也不相同C.两个“以”字不相同,两个“为”字相同D.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为”字不相同3.下面句子朗读停顿不合理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B.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C.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

5、汉语。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5.理解填空。点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 点明小石潭水的特征的句子是 “ ”描写鱼的静态,“ ”描写鱼的动态。文中通过生动传神地描写潭中鱼“皆若空游无所依”,侧面衬托了 。【课后提升学案】始得西山宴游记(节选)柳宗元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

6、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注释】指异:指点而称奇。斫榛莽斫(zhu),砍。榛(zhn)莽,杂乱丛生的草木。茅筏(f):茅草。箕踞(jj):席地而坐,两脚伸直岔开,成簸箕状。衽席:古代睡觉用的席子。岈然洼然:山谷深幽的样子,溪谷低洼的样子。垤(di):蚂蚁洞外的小土堆。攒蹙:聚集,缩小。萦青缭白:青色和白色的景物萦绕在一起。培 (pu lu):这里指小土堆似的山丘,小土丘。灏(ho)气: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大气。洋洋:得意的样子。造物者:即天地、自然。引觞(sh

7、ng):拿起酒杯。颓然:形容醉倒的样子。心凝形释:凝,凝结,停止了思维活动。释,消散。与万化冥合:万化,万物。冥合,融化其中,浑然一体。向:从前。未始,未尝。于是:从现在。【阅读提示】小石潭记更偏重于客观描写,本文更偏重于主观感受。“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把西山视为知音,与西山心心相印,西山怪特之貌恰似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阅读本文,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悟作者当时的心境。【预习导学】1.唐 柳宗元 子厚 柳河东 柳柳州 永州八记2.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c y chung su x li4.可:大约。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乐:以为乐。点拨:形容词的意动用

8、法。明灭:或隐或现。以:因为。5.山石、潭水、树蔓、游鱼、溪流、岸势 清幽、明丽、深远6.发现小石潭潭中石潭上物潭中鱼和水寻找其源头潭四周的氛围。【合作研讨】1.石底翻卷上来露出水面,成了小礁石,小岛屿,小石垒,小岩石。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底上,呆呆的一动不动。两岸的形状像狗牙交错着,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静悄悄的没有其他人,使人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的呆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走了。2.游览的先后顺序(或:移步换景) 特点: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3.引起下文,为下文凄清的环境和作者凄凉悄怆的心境埋下伏笔,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4.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时心情是快乐的;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5.发现小潭 乐 小溪源流 悲凉6.示例:据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设 “观鱼台”。小石潭四周,围着一圈竹制栏杆。潭水清澈见底,潭中游鱼似在空中游。树蔓倒映潭底,和鱼影交织在一起。【当堂检测】1.B2.B 点拨:两个“以”字的意思为“由”“因为”;“为”字的用法为“作为”“成为”。3.C 点拨:正确的停顿应为“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4溪岸的 溪水的 小石潭周围的 小石潭的景物5.之 点拨:即“以全石为之底”,由整块的石头形成小石潭的底。 于 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