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结业考试知识点测评 班级___ 学号__ 姓名_____1、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开始农耕生活,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粟类旱地作物起源于黄河流域,水稻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除了粟、黍、水稻之外,起源于中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和大豆等陕西临潼的寨遗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 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经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而得以保留传承的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最迟至距今5000-4000年前,中华大地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地区域,也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2、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说夏朝建立前是“大同之世”,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夏朝建立后进入了“小康之世”是“天下为家”的社会大约到夏朝中期之后,王位的更迭已看不见选举和罢免的痕迹,禅让制遂为“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所替代从文献记载来看,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在时间和地域上与这个王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3、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领汤建立了商朝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出土和传世的商朝青铜器数以万计,著名的“司母戊”鼎等大型青铜器,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商朝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青铜器物的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青铜器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商朝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为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总结自己的历史研究方法时提出了二重证据法深刻影响了后来的中国历史研究4、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军队发起对商的进攻,在商都郊外牧野打败商军,商纣王兵败自杀商朝灭亡后,建立了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西周创立了“封邦建国”的政治体制,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西周初期周公制定了礼乐制度 礼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后演变为共同遵守的规范,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
后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贱、尊卑、长幼、亲疏之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周公又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 5、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北),史称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各领域都发生了急剧变革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最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经济领域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经济领域的变革,迫使各国当政者进行不同程度的内政改革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改革,在战时达到高潮当此社会转型之时,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三家 儒家学派兴起于春秋,由孔子创始,主张“礼”和“仁”;战国时期的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熔礼、法于一炉 道家以老子为始祖,主张“无为而治”和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道家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对后世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李斯,主张提倡君主集权制度、专制独断、严刑峻法等。
6、战国七雄是齐、楚、秦、燕、赵、韩、魏 秦孝公即位后,任用商鞅,以富国强兵、兼并天下为目标,先后实行了废除井田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农耕、建县制和什伍连坐等一系列法规秦国也因此由弱变强,后来居上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为皇帝,中央设三公:丞相(百官之长,“助理万机”)、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分别负责司法、财务等政务的九卿秦朝的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为了巩固新的中央集权体制,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建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 秦虽短命而亡,但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却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7、秦短命而亡的原因首先是秦的暴政,秦朝统治者十余年间征用劳力数百万人(筑长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墓等,另外秦律名目繁多、诛罚苛刻);其次用打天下的经验治理天下不适应社会需要,仍采用法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统治集团争权夺利,忙于宫廷争斗,大肆诛杀宗室朝臣,加速了秦朝的覆灭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公元前202年,刘邦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史称“西汉”,都城长安(今西安) 8、汉朝统治者从中央皇帝制、中央官制,到地方郡县制度,虽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但政令施行宽简疏缓,与秦朝的急切苛刻全然不同汉朝初年,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汉初,文帝、景帝时期,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减天下百姓的田租;又废除了秦朝留存下来的族诛、连坐等严刑苛法这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9、汉武帝“有为”的主要表现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抑相权,建立内外朝制度;控地方,创设刺史制度;弱王国,颁布“推恩令” 思想:采用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将儒学定为官学,后又在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郡县的学校也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官吏的后备人选随着儒家在官学中“独尊”地位的确立,经学的教授、学习,为儒家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独尊儒术”之后,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从此以后,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但武帝的执政原则可概括为“儒表法里” 军事:三次出击匈奴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边的威胁为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河西四郡(敦煌、酒泉、武威、张掖),天山南北地区遂与内地联为一体10、公元25年,刘秀登上帝位,重建汉朝,史称光武帝因定都洛阳,位于旧都长安之东,历史上称“东汉”东汉后期,皇权日趋衰落,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后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构成巨大威胁 11、208年,曹操率军南下,企图一举歼灭孙、刘,平定天下双方在赤壁隔江对峙孙刘联军运用火攻,大获全胜,迫使曹操北还三国鼎立局面初步形成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今南京),史称“孙吴”三国鼎立的格局最终形成 12、三国到隋唐的政局演变:三国西晋十六国东晋北朝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宋陈梁齐隋朝阳北齐北魏孝文帝亲政后,决心彻底革除旧俗,全面推行汉化政治上:迁都洛阳,仿效汉族体制改定官制律令;思想上: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文化上:通用汉语、汉服;极力促进胡汉通婚民族融合总是双向的,胡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也为汉文化广泛吸收。
畜牧业生产技能和经验的输入推动了中原经济的多样化发展,胡族的生活习俗更对汉族产生了深远影响胡床的传入导致高足家具日益盛行,终使汉族席地而坐的传统起居方式完全改变胡服、胡食的流行,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更丰富多彩胡乐、胡舞与汉族歌舞交融汇合,也为传统艺术文化增添了色彩以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为特点的民族融合,不仅使各民族缩小了差异,增进了团结,为再次的全国大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活力13、581年,杨坚篡周建隋,是为隋文帝 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仍以隋都长安为都城 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文帝时,中央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其职能分别为草诏,审核,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具体事务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唐朝还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处所 三省六部制其实是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这一制度若能严格执行,还将使皇权受到一定限制,因而隋唐时代的皇帝尚无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秦汉以来,选拔官员主要采用推举的方式如汉代为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为九品中正制,至隋唐人才选拔的方式变革为科举制。
此制度使人才选拔、官员任用的权力完全收归中央,经科举入仕的都成为“天子门生”,于是,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地方上的离心因素逐渐消解,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形式选拔官员的制度,由隋朝开创,经唐朝逐渐健全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中常设的为明经、进士两科科举制的实行是我国官员选拔 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隋唐之后,科举制不断发展和完善,一直沿用至清末14、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年号贞观唐太宗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接受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和亲要求,将文成公主嫁往吐蕃,成就了一段历史佳话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谐,史称“贞观之治”唐朝的鼎盛出现在唐玄宗李隆基时期他统治时期王朝被推向全盛,政治清平、社会安定、经济高度繁荣的景象,后人赞誉为“开元盛世”15、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此路对东西间的商品贸易、政治往来、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唐朝在西域设有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管辖当地事务,并驻军防守,丝绸之路在交通更加安全顺畅的基础上臻于全盛 作为丝绸之路东端的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
日本将与唐朝的交往视为国家大事,曾先后十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