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说课稿.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4900905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乙己》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孔乙己》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孔乙己》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孔乙己》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孔乙己》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乙己》说课稿.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乙己说课稿王金柱一、说教材孔乙己是语文版九年级(上)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第一单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安排孔乙己做主打,主要用经典加以指导小说的赏析。孔乙己这篇小说全文总共不到3000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运用侧面描写、对比映衬、白描手法,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启发学生怎样

2、去欣赏小说。二、说目标小说的欣赏,主要是使学生了解欣赏小说的意义,提高欣赏小说的兴趣,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对小说的欣赏能力,为今后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小说打下基础。鲁迅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使之成为我国现代文学画廊里很突出的一个人物形象,同时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可以这样说,只要成功地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欣赏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目的就能达成。因此,我们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通过问题讨论,筛选关键语句,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分析和概括能力)2、通过问题讨论,全班交流,评析孔乙己这一人物的社会意义

3、。(评价和赏析能力)这样的教学目标,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方向人物分析和评价,教学方法问题讨论,评价标准或教学结果学生能分析、评价人物;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欣赏小说的方法和途径之一通过筛选关键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性格形成原因,评价人物的意义,理解小说的主题。要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对孔乙己性格特点的分析是教学中的重点,而由于学生对小说的背景和小说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缺乏较多的了解与较深的认识,因此,我们把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定为教学难点。三、说教法文学鉴赏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正如鲁迅所说: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4、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同一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眼光,不同时代的人的眼光更是千差万别。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许多问题,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充分的交流。学生的回答,只要是经过认真思考的,表达出来又能自圆其说的,我们就肯定。课堂中形成了一种全方位的“立体交流”,这种“立体交流”,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和一般的“问答式”教学方法相比,有着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它既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又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它作用于教学双方,充分反馈信息,使学生一反被动、静止的状态而富于强烈的参与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四、说设计配合上述教学目

5、标的要求,在教学设计上我们作了如下安排:1、出示课题,提示背景为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提供基本条件。小说所写的是清朝末年的事。一九一一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反动腐朽的清王朝,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旧的封建教育制度根本没有改变。一些封建复古主义者顽固地维护着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教育制度。针对这种现状,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在“五四”前夕,写下了这篇战斗的小说。2、分析人物的悲惨结局从课文结尾入手进行教学,追求教学素材设计的“动态”效果。我们认为,教材处理,尤其是现代文阅读教材的处理,要改变旧有观念,摒弃文章学的理论指导,改变每文必分析结构层次,每课必讲授写作方法的做法。

6、运用信息论、语用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学素材设计,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进行分析,展开教学,通过语言文字的研究,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教材是教学信息的静态分布,调整教材原有的逻辑顺序和结构,使之形成一种新的顺序、新的结构,这样,教材内在的知识信息就变原来的静态为“动态”。这个“动态”的含义在于:所建立的新顺序、新结构,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和认知,因而更富于有效性。我们在课文结尾处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说最后一句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设计这个问题,目的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培养筛选能力;二是为分析孔乙己的性格及其社会原因打好基础。3

7、、分析人物的性格及其社会原因。分析孔乙己的性格,是为突破“社会原因分析”这个教学难点做准备,同时,通过对孔乙己性格的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基本方法。为此,我们要求学生深入具体语言,从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方面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通过讨论交流,理解小说通过具体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写法。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从文中筛选重点语句,进行分析、归类,加以论述,多角度分析孔乙己的死因。4、评价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为了使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为了使教学更有层次感,我们设计了“评价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这一环节,让学生在

8、对下列问题的讨论中,理解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所在。具体问题如下:你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是否同情?为什么?你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是否怨恨?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刻画孔乙己这个典型形象?5、教学小结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一堂完整的语文课,必须要有一个教学小结。我们认为,教学小结要具备两大功能,一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二是整理课堂教学思路与方法。为了充分发挥教学小结的这两个功能,我们设计了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对本课的教学小结:学了孔乙己这篇以后,你在思想认识和阅读小说方面有什么收获?6、拓展训练要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仅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课内阅读教方法,课外阅读去实践,双翼齐飞,才有提

9、高。为此,我们在拓展训练这一环节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运用课内所学,课外阅读鲁迅小说一篇,认真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这堂课的设计,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课堂教学层次明显具备了“逐层推进,螺旋上升”的特点。它有两点追求,第一是追求学生能力的逐级提高,将整个教学过程作为培养一般学习能力的系统来加以考虑,每一个层次的教学活动各自培养某一级学习能力的功能并呈现出级级上升的势态;第二是追求目标学习的反复强化,围绕孔乙己这个主要人物进行充分分析和讨论。这样的教学层次设计,使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奋优势保持始终,学得实,学得活,课堂教学自然是高效率的。二是课堂提问由几组主干性问题组成,问题有思维量,有层次性。我们认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层次的推进,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无不依赖于提问技术,问题设计是教材处理的重要环节,它是教材处理成功与否的外显标志。之所以在这堂课中设计这么多的问题,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针对教学目标去“学”从哪些角度去学,用什么方法学,学到怎样的程度。从教学结果看,这堂课是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