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面具》教学设计[2].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4898517 上传时间:2023-11-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老的面具》教学设计[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老的面具》教学设计[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老的面具》教学设计[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古老的面具》教学设计[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老的面具》教学设计[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老的面具》教学设计[2].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老的面具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看一看老师带的是什么?生:面具。师:人们经常把面具作为玩具和道具来欣赏,同学们,你见过什么样的面具呢?在哪里见过?生:乡村庙会上、师:我们经常在乡村庙会上,会看到人们套上大头娃娃载歌载舞。舞会、万圣节、挂在墙上做装饰同学们你们是否想过,从远古时代沿袭下来的这个习俗中,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那些人在举办活动的时候遮盖上真实的面貌呢?引出原始面具的作用:面具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品。早在几千年前,一些原始部落就头戴面具,挥动兵器,赶走魔鬼,他们相信这些面具会赋予他们一种奇特的力量。设定情境,引出我们的课题一一古老的面具二、初步感知 总结要领我们先欣赏视

2、频,找出面具的特色。贵州傩戏面具的设计有什么特点?原始、狰狞1、 贵州傩戏面具:在远古时代,我们的先人对人类自身疾病、死亡,充满了迷惑和恐惧。以为是厉鬼在身体里作祟。他们感到十分的恐慌,他们认为:人们既然害怕鬼,鬼也一样害怕比他更凶恶的东西。原始人们想象不出鬼怪的样子,所以把他们与丑陋、可怕、凶狠等同起来,于是便戴起相貌凶恶的面具,口中高呼“傩傩(音nuo)之声,以惊吓、驱逐它们。这种形式约定俗成而形成“傩仪”。举行傩仪时往往载歌载舞,久之又形成“傩舞”。以后在傩舞中分别扮演角色,逐渐就形成了“傩戏”。傩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间戏剧之一种。 傩戏演出的特点是必须戴面具演出。傩戏面具分别用金属或竹、

3、木、泥、纸等制成。2、西藏面具:是从宗教艺术派生出来的一种工艺品,由于地域的差异,用途的不同,西藏面具呈现出多姿多彩、对比强烈形式各异的特点。问题:西藏地区面具的特点?色彩对比强烈,角色性格明显,造型夸张。3、非洲地区的面具:讲解:虽然众多部族之间的具体信仰千差万别,但大多数部族都信奉拜物教,他们相信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有灵魂,尤其是很多常见的动物形象如羚羊、大鸟、牛头、象首、蝴蝶、鳄鱼、蛇等,被很多部族视为神灵偶像或是力量、权力、才智的象征而雕刻在各式各样的面具上。问题:非洲地区面具的特点?色彩简单、图案朴素非洲的面具跟他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很紧密,不像我们中国全部固化到戏剧上面了,在现实生活中一

4、般不见这种东西,但在非洲一直到20世纪,很多部落还在用面具,他们日常的一些生活,他们举行一些仪式的时候,还会用到这些面具。4、 欣赏其他地区的面具5、通过欣赏图片,总结出面具外形有哪些特点?老师总结学生答案:造型夸张 形式多样 富有创造性三、欣赏感知分析制作方法面具的制作方法。1、剪出脸型 2、剪刻眼睛 3、画稿剪贴彩纸或上色装饰4、在面具上边剪两刀下边中间剪一刀,交错粘好立体面具就做好了。5、在眼睛两侧各刻一孔,系上绳,一个个性十足的面具就做好了,带上试试吧。总结学生回答重点:先做面具的脸,再在脸上做装饰师:老师也为自己做了一面具,你们看看怎么样?(做得很简单,没有五官装饰和鲜艳的颜色。)学

5、生回答:很好看很棒师:可是老师觉得这这个面具看起来太普通,我不太满意,你们能帮帮我找找问题出在哪吗?”学生回答:颜色不好看,眼睛不大,不够夸张,老师问题:怎么就像你们说的颜色也鲜艳了,五官也夸张了啊?学说回答:给它添颜色,画上或者剪贴彩纸作为装饰在显示屏下做修改我是要按照学生的回答在面具上做修改,改完之后果然明显变得美观了。老师:哇!真的变得漂亮很多,我们的学生真聪明!四:小组合作教师指导同学们,我们来欣赏一下现代的一些面具我们已经了解了面具的那么多知识,现在选用合适的材料及方法设计制作一个面具。师巡回辅导,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及卫生。五、作品展示课堂小结同学们我们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而我们的面具还没有来得及做装饰,那我们必需的面具还没准备好,你们有信心做出非常漂亮的面具吗?学生回答:有!六、拓展面具是一种古老的形式,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面具艺术。现代的世界是科学的世界,人们不再愚昧无知了,面具已经成了戏剧表演和娱乐的工具,或成为了纯粹的装饰艺术品。板书:作品要求造型夸张 形式多样 富有创造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