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情境下的整本书阅读研究:《乡土中国》阅读与研讨设计.docx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4891401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55.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任务情境下的整本书阅读研究:《乡土中国》阅读与研讨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习任务情境下的整本书阅读研究:《乡土中国》阅读与研讨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习任务情境下的整本书阅读研究:《乡土中国》阅读与研讨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习任务情境下的整本书阅读研究:《乡土中国》阅读与研讨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习任务情境下的整本书阅读研究:《乡土中国》阅读与研讨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习任务情境下的整本书阅读研究:《乡土中国》阅读与研讨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任务情境下的整本书阅读研究:《乡土中国》阅读与研讨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任务情境下的整本书阅读研究:乡土中国阅读与研讨设计【学习情境与任务】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先生,留给我们丰富的社会学研究成果。他的家乡江苏吴江在他曾二十六次考察访问的江村设立了费孝通纪念馆。纪念馆主要围绕“差序格局”“志在富民”“文化自觉”三个主题词布展,以图片和实物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观性和教育性,但这种展出方式较难激起参观者对其相关作品的阅读欲望。学者陆也夫曾说过,“研讨一个学者的著作是对他的最高礼节”。而乡土中国作为费孝通先生的重要代表作,在馆中只有一本书陈列。我们可否尝试为纪念馆策划一次乡土中国特展,设计几块展板,把这部作品介绍给大众,让观众有兴趣进一步深入了解费老的作品

2、,实现对他的真正纪念。【学习内容与目标】1.阅读与鉴赏。通读乡土中国14 章,通过对各章内容的概括和概念提炼,把握整本书的理论架构;重点研读部分章节,理解章节的内在逻辑,如概念与概念间的差异,概念与材料间的关联,材料的调查与选择,以及作者的论述思路等;通过阅读序言、后记等相关的背景材料,理解本书的学术价值。2.表达与交流。能够运用简洁语言概括作品内容和本书的学术影响;能够运用简明而富于个性化的方式呈现所负责的展板内容;在策展讨论过程中,能够把对作品的理解、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设计方案清晰而完整地表达出来,能够在小组交流中倾听并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学会撰写解说词,并能流畅地进行口头表达。3.实践活

3、动。在展览主题的确定过程中,学习用表格形式梳理各章节内容和核心概念;在展览大纲的编制过程中,学习运用思维导图表现研读内容的内在逻辑;在展板图文设计的过程中,学习运用PPT、PDF 或手绘形式呈现个性化的展板设计;在相互评价中,学习如何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学习活动概述】本活动围绕“为乡土中国策展”,设计了拟定主题、编制大纲、图文展示三个任务,分别对应通读、重点研读和迁移拓展三个学习层次。通过任务式学习,探索学术类著作的阅读方法,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学术类著作的经验。具体包括“通读了解,拟定展览主题”“深入研读,编制展览大纲”“图文展示,交流评估”三组学习活动。在通读基础上理解书中关键概念,把握全

4、书逻辑思路,理解全书围绕“乡土中国”这一概念所构建的理论体系,从“乡土”上看中国的过去和现在,探寻民族的基因,看清我们每个人身上的烙印,明了民族运行的内脉,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在策展的过程中,了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作家的智慧、情怀。学会根据不同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综合运用概括、比较、分析、评价等方式,培养阅读学术著作的能力。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融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于一体。【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设计示意图】【学习活动设计】一、通读了解,拟定展览主题1.梳理作品内容。在通读整部作品的基础上,将作品内容进行简要梳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提炼出每章的核心概念。2.了解作家及作品地位。通过阅读

5、本书序言、后记,以及书籍查阅和网络搜索,了解费孝通先生的学术成就,以及乡土中国这部作品在其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和影响,形成 300 字左右的概述。3.选择章节,拟定主题。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上述两项研究成果,从而确定展板的主题和涉及的内容。可聚焦某一章节,也可综合几个章节,并解释主题拟定的依据和理由。设计说明:这组活动意在通读乡土中国。该书围绕“乡土中国”提炼出了很多概念,这些构成了本书的理论体系,明晰这些概念,是读通这本书的关键。活动1旨在对全书14 个章节的内容逐一梳理,通过梳理概括,明确各章的核心概念,从而对本书有一个整体把握。由于是在已有的费孝通纪念馆中布展,在有限的空间内,究竟选择什么样的

6、主题和内容进行展示,还需了解作家成就和作品地位,而且学术著作的阅读也需要了解其学术价值,在了解其背景和价值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领会作品的内涵;活动2的设计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之所以要形成文字,就是希望培养学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活动1 和活动 2 是每个学生独立完成的,活动3则要求在前两项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因为最终的布展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此活动旨在让每个学生根据各自研究的成果,充分表达,共同探讨,从而选择一致认可的具有代表性的主题内容。表格中要求填写“依据和理由”是为了不让此讨论流于空泛,且养成有理有据的表达习惯。至此,完成了第一大项任务即“拟定展览主题”。在此过程中

7、,通读了作品,并梳理了作品的核心概念和理论体系,明确了这部作品的学术价值。二、深入研读,编制展览大纲1.研读相关内容,制作思维导图。结合拟定的主题,围绕选定的内容,重点研读,将相关内容的梳理提炼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思维导图的制作要考虑布展的需要。2.讨论展板内容,确定展览板块。小组成员在组内交流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以及对展板的内容、数量和布局的考虑,经讨论最终形成本组布展方案,并确定人员分工。设计说明:第二大项任务是借助展览大纲的编制,引导学生深入研读作品,在第一环节通读的基础上要读懂书中的内容,并触类旁通。活动1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针对选定的主题,梳理相关章节的内在逻辑,如概念与概念间的差异

8、,概念与材料间的关联,材料的调查与选择,以及作者的论述思路等。思维导图是为布展的任务做准备的,每个学生独立完成,直观呈现研读的成果。活动2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在阐述交流中将对作品的研读推向深入,同时对布展方案也更了然于胸。展板的数量、内容,展板内和展板间的布局,需要在各人阐述的基础上进行组内交流,形成统一意见。每个人都对布展方案有了整体的了解之后再进行分工,这样每个人的制作既有全局意识,又不至于任务太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能力可以得到培养。三、图文展示,交流评估1.制作与修改。组员分别制作所负责的展板,以 PPT、PDF或手绘形式呈现,每块展板需配以说明性文字,如版面解说

9、、设计意图等。组内交流各自的完成情况,集体讨论,修改定稿。2.展示与交流。在面向全班同学展示之前,组内撰写解说词,阐述小组对这部作品的阅读体会和布展的意图。在课堂交流中相互借鉴,听取他人意见。3.发布与评价。在同学和教师建议的基础上修改后发布在班级群,各组要设计出评价表,对其他组的设计逐一评价,并写出评价意见。设计说明:这项任务是在通读与读懂基础上的迁移运用,在图文展示中体现对作品的认知,是整个活动的成果展示环节。活动1,学生在独立制作展板的过程中需要对所负责的部分有更精致准确的呈现,甚至有个性化的表达,这个表达就是对作品的提炼和诠释,所选择或设计的图文要体现其对作品的理解程度。组内的交流是必

10、不可少的,每一次的交流都是一次深入的研读过程。活动2设计了撰写解说词的任务,除了向全班展示的需要外,也是对作品阅读和布展意图的再梳理,对布展的解说也是对阅读的汇报,读、写、说、听在这个环节中都得到了体现。活动3是利用网络交流平台,以开放式的评价让学生获得应有的激励和反思。把评价表的制定交给学生,一方面,使他们参与了整个制作过程,更有发言权,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另一方面,在评价维度和权重的设置上,也更能体现他们对作品和布展的认知程度。各组在相互评价中,既能思考吸取他人长处,也能获得更客观的自我认知。【读写测评】乡土中国中那些从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生活中提炼出的概念和观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当今社会

11、是否还适用?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在读懂此部学术著作的同时,也可以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请围绕你们小组的展板主题,设计一个辩论赛的辩题,并分别代表正方和反方进行一辩陈词,时间2 分钟,各 400 字左右。设计说明:此测评是前面活动的延续,引导学生将作家笔下的传统社会特征与当今社会现实相联系,这也是学生在阅读这部作品时不自觉会产生的思维联系,在批判性的思考中提升理性思维和分析能力。该测评分两个部分,一是辩题的拟定,考查的是对之前所研究主题的辩证思考和语言表达的精准。二是辩词的撰写,考查的是阅读、整合、思辨和表达的综合运用能力。评价时,需综合考虑这两个部分的完成情况。前者占20%,可根据是否符合主题、是否有对传统与现代的思考、语言表达是否精准等评定;后者占 80%,可根据概念理解的准确性、阐述的逻辑性、佐证材料的适切度以及语言表达的流畅度等评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