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教案.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4882488 上传时间:2023-09-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去二三里》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一去二三里》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一去二三里》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一去二三里》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去二三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去二三里》教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去二三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会认12个生字,认识“横”笔画,会写“一”“二”“三”这3个字。3知道诗歌大意,能想像出山村优美的画面。【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一、导入小朋友们,你们会数数吗?我们先来个数数比赛,从1到10看谁数得准。二、认识1至10的汉字写法小朋友们看,这十位小朋友正准备练习投篮。出示身穿球衣的十位小朋友,衣服上印有1至10的数字字样这里有十个篮球,图片出示的篮球上面写有“一”至“十”的汉字字样哪位小朋友能把这十个篮球分给十位运动员,使球上的数字和他们身上的号码相符合?三、学习古诗古代有位诗人把这十个数字写在了一首诗里,知道

2、他是怎么写的吗?(一)读准字音,掌握节奏1.找找诗中的十个数字,看看读音有什么变化。2师范读,学生听,说说老师在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比较长,并做上记号。3学生自读,师生交流,正音,指导,朗读。(二)了解诗意1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见的景物也就越多。2根据课堂交流情况提出“烟村四五家”的两种理解(1)四五个冒着炊烟的村子;(2)村里有四五户人家,还冒着炊烟并肯定两种理解都可以。3请小朋友看看图,读读诗句;读读诗句,再看看图。4请两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5能用手势表示“一去二三里”的意思吗?点明:“一去”,即一路走去的意思。6还有什

3、么问题?(三)配乐诵读全诗1给诗加上题目,并指导诗题与诗句之间要停顿的读法。2背诵全诗,并设问:(1)小朋友都能背这首诗了,真了不起,那你在一边背诗的时候一边看到了什么呢?(2)这个小山村热闹吗?(这是一个静静的小山村)(3)你来到这个山村,觉得它美吗?(4)师总结:小山村真美啊,请小朋友们一起背,就好像走进了小山村。四、写字这节课我们来写三个字(出示“一、二、三”),这三个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1都是由“横”组成的。指导写好“一”(顿一顿,横过去,再顿一顿,回一回。要稍稍往上斜)。2观察“二”字的两横有什么不一样。3.观察“三”的三横长短变化,并与“二”中两横间的距离作比较,得出结论:三横

4、之间要稍靠紧些。4你是怎么记住这三个字的?一就是一横,二就是两横,三就是三横,(师自言自语)四就是四横,五就是五横。(生发现错误)古时候有个故事,那里面有个人就闹了这么个笑话,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想听吗?(讲故事)五、用数词铺陈逐层深入,强化感情,拓展意境。 如我们熟知的“一去二三里,烟炊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全诗四句,由一至十,只这一种词,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炊烟袅袅,亭台楼榭,掩映于绿树红花中的怡人美景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田园风光的迷人。 再如郑板桥的咏雪诗,数字也用得非常之巧妙“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全诗仅有四句,却用了十二个数字。数字列举由小到大,由一到十,由千到万,信手拈来,一气呵成,不仅没有数字堆砌之嫌,却使诗句平添了几分妩媚。这十二个数词的巧妙运用,不禁让我们由盖天盖地,纷纷扬扬的雪花联想到漫天飞舞,落地无声的芦花,使天上,地下,雪花,芦花融成一片奇丽无比的壮观景象,同时也把诗人对雪的喜爱之情推上了高潮。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再去搜集一些和数字有关的古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