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背后的踏实.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4879212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折背后的踏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转折背后的踏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转折背后的踏实.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转折背后的踏实.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转折背后的踏实.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折背后的踏实.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总 59期人物从学者到企业家,从科研阵地最前线到跨国公司高管,从单打独斗到带领一个庞大的团队,短短数年完成了多个转折,这一切是怎样做到的?嘉宾:张继武 博士 Carestream Health(原柯达医疗集团)全球研发中心总经理主持人:王培培 转折背后的踏实一个博士,一个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最高管理者,一个医学影像领域的专家学者,一个上海交通大学的兼职教授、博导。这众多的身份集于一身,让人在头脑中描绘出一个严肃的不苟言笑的形象。事实上,具有多重身份的Carestream Health(原柯达医疗集团)全球研发中心总经理张继武博士,却是一个和善的谈笑风生的人,也是一位懂得善待员工的好老板。张继

2、武,2003年加盟当时的柯达医疗,并一手组建了柯达医疗全球研发中心,短短几年时间,带领研发中心从一个人发展为目前的200多人,并且成为柯达全球最重要的研发机构,曾经被时任伊士曼柯达北亚区主席兼总裁的叶莺女士盛赞:“宛士杰的PDC和张继武的HG R&D Center在柯达全球各个业务部门都有极佳的口碑。他们的团队里博士如云,他们的成果都有最亮的光环。”从学者到企业家,从科研阵地最前线到跨国公司高管,从单打独斗到带领一个庞大的团队,短短数年完成了多个转折,这一切是怎样做到的?又有怎样的感悟?我们跟随张博士来寻找这中间的奥秘。从土博士到洋高管王培培:从一个土生土长的博士到现在跨国公司的高管,您认为这

3、其中最重要的成功因素是什么? 张继武:首先,我没有觉得自己多么成功,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能够做到现在这个程度比较不容易。我是国内读的硕士博士,也就是土博士,当然不是没机会出国去读书,只是当时不太想出去。我在做博士论文时,是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合作的(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全美排行第一),博士毕业后就在IEEE(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协会)上发了两篇文章。这一路走来,中国土生土长的博士能够做到跨国公司的这个位置的确很不容易,因为据我了解,大部分这种职位都是海归博士或者外籍人士。但我自己没有感觉到这就是所谓的成功。其次,在这个经历中间,也很难总结出什么规律。如果非要说一些心得的话,我认

4、为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踏实。我给团队的定位是:诚信、务实、团结、创新。社会上有很多人,基本可以分为4种类型,一种是会干会说的,这种最理想的;一种是会干不会说的,这种是需要关注的;一种是会说不会干的,这种是需要小心的;也有不会干也不会说的。事实上,我属于那种会干不会说的人,尤其是自己的performance向上传达的时候,不是很擅长。当时这些年感觉到,踏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品质。做事情很多时候都是出于一种本能和责任心。无论是否喜欢,都努力去做好。我母亲在这个方面对我的影响很大,她常常跟我说,干活不要惜力气,力气是能够长出来的,其实付出的时候,生活都在回报你。比如我读博士的时候,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博士

5、的学习,基本上是全校所有同期的博士中第一个毕业的。那时我在每天工作12小时,节假日不休息的状态下,努力工作了两年,这种努力让我的文章能够发表在IEEE上,并且可以提前毕业。 王培培:博士毕业之后您曾经在东大阿尔派担任总工程师,为什么后来会加盟柯达来负责研发中心的组建工作? 张继武:从西安交大博士毕业后,选择去东北大学做博士后。当时东大阿尔派的老总刘积仁选中了我,希望我可以去他那边做博后。这实际上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其实自己对科研非常喜欢,曾经把科研作为终身理想。但是到东软后,发现企业的科研不是自己以前理解的那种。我跟刘老师申请想做一个长期的项目,而他告诉我在企业里两年就算作长期项目了,这让我

6、很意外。实际上,这也是我从科研到产业科研的转变。在东软期间,我做了很多的工作。所有这一切,唯一的特点就是尽力做好。第二个感受,就是刘老师对科研非常重视,对扎实的人很重视。按理说,我应该博士后出站,但我在出站前就被提升为总工程师。这一点其实也说明,在这种商业化的社会,越是踏实干活的人,越是能够给企业带来价值的人,越更有机会。在转向产业科研和产业科研管理之后,心里也有一些迷茫。2002年,我拿到了一个中国科学院对杰出人才的资助项目,于是和刘老师商量,想离开东软,继续回去做科研。刘老师和我谈了很长时间,一直挽留我,当时怀着对科研的热爱,我离开了东软,当时不想再进企业,就想去搞科研。到柯达来其实是挺有

7、趣的一段经历。当时有一位追踪我两年多的猎头公司找到我,说柯达医疗准备在中国招募一位研发中心的总监,选了很久都没有合适的人。他们差不多在1000多个候选人的资料里挑选了10个进入最后的面试阶段。我也在其中。但是,我当时不是很想去。猎头朋友极力邀请,说一来算是帮他的忙,二来要给柯达的高管看看中国是有合适的人才。于是才答应过来面试。接触下来,柯达的文化还是很不错的,当时CTO和CEO不断和我谈,总体感觉这个机会还是很有挑战性的。于是答应到柯达来。王培培:到柯达研发中心后,您是怎样来面对这项“从无到有,光杆司令打天下”的挑战? 张继武:当时,柯达主要是想观察一下是否适合在中国做这件事情,研发中心只有一

8、个我一个人,的确是光杆司令。我们研发中心的运营模式有点类似于外包公司,柯达有很多business unit(业务单元),我们需要自己去寻找机会,和业务单元谈项目,自己养活自己。这是一个逐步证明自己的过程,我们在开始就把很艰难的研发项目完成的非常漂亮,后来也慢慢赢得了总部的认可。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数的增长可以作为业绩的指标,因为只有赢得足够的经费才能够去养活那么多人。后来我们做的工作超出了柯达高层的期望值,当时总部给我的目标是3年发展到40多人,而在3年后我们就达到150人,现在已经是200多人,并且正以每月近10人的速度继续增长。其实在加盟柯达时,尽管觉得这是一项挑战,但并没有想太多,没有把风

9、险想得太严重,就直接去做了,所以这样反而很容易去成功。有生命力的学习型组织王培培:目前研发中心在国内外研发机构中处于一个什么水平?张继武:关于我们研发中心,有两点需要说:第一,在所有跨国中心的研发机构中,无论从效率、管理上,我们都是世界级的。第二,我们是跨国公司在华机构中的真正的研发中心。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我们知道,很多外企的R&D中心在中国是完全做research的,这些项目在5年10年都很难产业化,还有很多公司的研发机构其实是做service的。真正的研发机构是能够产业化的,比如今年做项目,明年就能产生效益。这才是企业生存下去的一个关键。每个大企业都要依赖这种研发机构,我们已经被公司确定为

10、与总部研发机构并列的柯达全球两大支柱研发机构之一,就是这种类型的,承担了柯达医疗的这个任务。能够让总部信任,把重要的任务放到中国来,也是我们逐步证明自己的结果。只有通过踏实的工作,取得很好的performance,才能得到更多机会。王培培:作为研发型的组织,会有大量的知识积累。据我了解,您对知识管理特别重视,基于什么原因这么做?首先,这和我们的愿景有关,我们是要建设一个符合多元文化的,持续不断自我完善的具有自我生命力的学习型组织。作为研发机构,要建设学习型组织,主要有两点:第一,我们要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只有员工发展了,公司才有更好的发展机会。第二,组织自身也在学习,知识越多,员工学习的机会也

11、越多。我们大多数都是年轻员工,他们除了生存之外,还会考虑更多的发展问题,如果组织有很大的知识宝库,能够很容易从中汲取知识,就能更好地凝聚这些员工。其次,通过知识管理为公司积累知识财富,并且让组织形成一个自学习机制。组织能够自我发展、自我学习,而不是依赖于某个人的个人力量。基于这些想法,我们开始建立知识管理体系,前后花了3年时间。我的感觉就是知识管理一定要在成熟的时机来做,这个东西要小心,急不得。这是一把双刃剑,有些人做的不好,把组织给做坏了。很多公司做知识管理,直接就上一个平台,这是错误的,这是一个误区。我们当时从体系、组织架构、人的思想观念以及与之匹配的一系列工作上做好了准备。准备工作中,最

12、重要的是观念的培养,人员组织架构建设,这方面成熟起来之后,才能建立知识管理系统,而信息系统平台反而是最后来做的。我们在时机成熟之后,选择了AMT咨询,请AMT以系统的思想帮我们把整个思路整理起来,帮我们设计知识管理体系。我们的IT平台自己来做的,找了很多的志愿者来开发了这个系统,用的很好。王培培:您对整个知识管理系统的期望是怎样的?张继武:我的想法就是希望有一个可配置的系统,并且不断适应公司发展的需求。我们可以把整个组织当作一个人来看,它是有生命力的,这点体现在我们的vision中。有生命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学习。我们希望这个组织能够自我学习,在我们的工作过程中,积累了很多东西、包括流程、知

13、识都沉淀下来。我们干了很多活,如果做完之后没有积累,下次还要重复同样的过程,犯同样的错误。把组织作为一个有机体,希望它具有自学习机制,就像神经网络一样,能够经过训练,自我学习。我并没有这个能力把知识全部都纳入进来,我的任务是构造这个系统。不断有输入进来,不断循环积累,不断处理信息,能够进行循环,这样能够形成一个巨大的知识网络,自己就会有生命力了。“老实人不吃亏”的信念王培培:您认为,中外企业之间具有哪些文化差异、管理差异?在外企做管理层,您有哪些感悟? 张继武:第一,外企具有很多优势,这其实不是内企和外企的事情,可以说是老企业和新企业的差别。很多大型外企都是上百年的大企业,沉淀了很多的好的东西

14、。外企的体系还是很科学的。尽管GE已经和当年爱迪生时候的不一样了,柯达也从做胶卷变成了今天的企业,但这种好的文化都传承了下来,就像是一个人的性格一样,不会随着职业而变化。另外,大部分外企由于逐利性的原因,是非常注意业绩的,所以真正实干的人还是比较被认同的。第二,作为中国人在外企做高管有一种复杂的民族感情。尽管本身工作做得不错,能够得到很多从公司、从员工的认可,但和一些产业界的人士交流的时候,职业的自豪感和本身的属性之间的自豪感之间有些复杂的感触。比如在一个全球研发高级领导的论坛上,在谈到工作效率时,我提到我现在唯一想做的是让我的团队能够放松一下,不要压力太大,从而调整到更好的状态。当时一个老外

15、就表达了疑问,认为说中国员工都很懒。我当时心情很愤慨,这也是一种国外对中国人的这种误解。王培培:研发型的组织中,大部分都是知识型员工,您是怎样管理这种员工的?通过什么方式来激发团队的工作热情?张继武:我自己作为知识分子,很了解他们。总结下来,有一句很土的话,中央也在提这句话,那就是老实人不吃亏,这点很关键。因为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都是能干不能说,也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但不说不代表不知道,不去想。一个好的领导就是要让这部分得到关怀,老实人不吃亏,有了这杆秤放在这里,应该就会很好办了。中国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最受不了别人对他好,你对他越好,他就会越努力。当然这句话背后包括了很多技术层面和操作层面的

16、东西。这是一种文化理念的问题,我们这种文化在创立之初就形成了。柯达有很好的文化传统,尤其在善待员工这方面。在创立中心时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企业文化,结合柯达的优秀文化和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发展了一套有特色的复合文化。很多人对此不是很能理解。当时我的想法就是,带一个队伍,刚开始人少的时候,可以纯粹靠个人能力管理,但是当队伍上百人上千人的时候,就需要靠文化来影响了。文化是什么,是一种氛围,一种环境。你进入这个环境里,就要做出与之相适应的事情。比如有些职业人士在休假时,不愿穿职业制服装,因为穿上这身衣服就禁不住会受到其职业特性的约束,职业装束会给他带来这种感觉,这就是一种文化。企业能够真正善待员工,把员工当成企业的主人,是要在所有的组织体系和文化里面体现出来的,需要有一系列务实的东西来配合。团队文化是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是长期形成的过程。曾经有个咨询公司给我们做过一个关于人的性格曲线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