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2].docx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4878683 上传时间:2024-02-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壁赋》教学设计[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赤壁赋》教学设计[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赤壁赋》教学设计[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赤壁赋》教学设计[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赤壁赋》教学设计[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赤壁赋》教学设计[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教学设计[2].docx(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苏轼,了解苏轼的人生感悟,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2、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色;3、探讨本文中的人生哲理,从中得到启发。教学重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本文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2、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的语言的能力。教学难点: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的完美融合教学方法:串讲+探究、鉴赏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1)利用学习小组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着重了解被贬赤壁这段经历及与之有关的材料,了解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简单知识等。(2)熟读课文,

2、利用工具书籍解决字词问题,并归纳文章的字词。2、教师准备(1)若用多媒体教学,收集资料,制作好多媒体教学课件。(2)准备好相关的巩固练习课前课中课后的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人生是由不连续的幸与不幸组接而成的。当不幸降临时,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是自怨自艾,消极的躲避还是乐观豁达的积极面对呢?其实所谓幸与不幸,是与非,只是看问题角度不一样而已。当我们学会珍惜不幸的价值时,它就是我们人生的财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赤壁赋,是一篇面对人生不幸的文章,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处于人生底谷的苏轼是如何去面对的。二、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

3、家,诗人,画家,书法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21岁中进士,一生仕途坎坷。正是人生的苦难造就了这位“古今第一才子”的文学成就,而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我们今天要学的赤壁赋,就是他作品中的名篇之一。三、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在这里,为排遣内心郁闷,他经常来赤壁矶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他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名篇。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

4、远的影响。四、文体简介1、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体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2、关于赋的特点: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五、解读课文(一)听录音朗诵或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思路,注意字词的读音与朗读的节奏。(二)理清思路,学生讨论回答全文描写了月

5、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洞萧吹奏的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间的问答,文章重点转到关于人生态度的论辩上。全文有诗情、画意,哲理,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上。全文共分五段。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

6、,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

7、,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感情的变化是:乐悲乐1、具体品读课文(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根据第一段文字,描摹秋江月夜图景。扫除这段文中的疑难字句;既望:十六日。既:已经,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应为:于赤壁之下游。于:介词,在下,方位名词兴:起,

8、同风雨兴焉属:zh,通“嘱”,意思是劝、请师生讨论师:作者在这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图画,现在我们要给这幅图卷命名,应该叫什么?生讨论:泛舟赤壁图、月夜江水图、秋江风月图等总结选用(秋江风月图板书),那这副图中有那些景物?看看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生:清风、水波、月 (师板书)问: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生讨论,师总结:作者的这一段描写蕴涵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一下子把人带进了诗的国土,沉醉在山水风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领略那深蕴的人生意义。这种境界和意蕴是过去的赋从来没有表现的。 (一写夜游之乐 。作者以传神的笔墨,描述了秋夜赤壁的美丽、静谧以及与客人

9、夜游的逸兴。本段写赤壁夜景,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风”、“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悦的心绪,又为后文对“水”、“月 ”的变与不变的议论作了铺垫。)(2)全班齐读第二段。讲解疑难字词句,分析。这段作者描写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的箫声。箫,素来是忧伤的代言人,酒,一向是苦闷的牺牲品。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变化是否太突兀?悲从何来?(师生讨论)师:我们先来理作者情感的变化线索。作者从乐字引出歌来,“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指诗经?陈风?月出诗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为什么苏轼在船中诵读“明月之诗”里的“窈窕之章”?从扣舷而歌的歌词看,显然

10、是从月出诗里生发出来。“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么?“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儿,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纠兮”么?“渺渺兮予怀”表现临风怅惘 ,思绪黯然,不就是“劳心悄兮”么?但这歌词与单纯的民间情歌有所不同,这里的“美人”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的感慨。悲从何处来,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难免产生知音何处,而发出天各一方之叹,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这“乐”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所以从“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进一步引出忧患整个人生的哀思来。这是由乐到悲的第一层心境。由乐到悲的第二层心境是通

11、过什么来写呢?生:客人的洞箫声。师:如何写箫声?生:“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连用了四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使人如闻其声,几乎 也要流泪。 师: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完成了两段之间的过渡。这一过渡自然圆转,不露一丝圭角,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倾听下面的对话。 六、课后作业布置1、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2、预习课文后三段。第二课时教学要点:体会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理解作者豪放达观的心态。一、复习第一课时所讲内容,串起课文。二、分析文中第三、四、五段。1、面对美景,客却借箫声奏出了不和谐的音响,并使“苏子愀然”。那么客人

12、因何而悲呢?(生讨论)明确:悲的原因有三:一由古(一世之雄)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二由人生短暂感触生悲,三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生命短暂,有志无为者,惟有羡长江之无穷,哀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注意思想。通过客曰由眼前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谕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在由他们的“今安在”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二人。更见已身渺小,自然生出感慨,是抒情。师总结过渡:作者因景而乐

13、,因情伤悲,那么作者又是如何由悲转喜?生讨论,师点拨:作者从眼前的自然景物出发,得出了自己观于天地人生的认识。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和不变的一面。水 月 人变 逝者如斯 盈虚如彼 生老病死不变 未尝往也 卒莫消长 代代相承师总结:悲和喜其实只是一念之间的情感,关键在于对问题如何看待。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须臾而羡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乐上来了。2、 延伸思考讨论(1)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却让人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生讨论

14、:他与陶渊明的心境还是有区别的,陶渊明是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他是真正厌世。苏轼的思想从本质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娇中拿周瑜比,现在与曹操比,都是感叹人生短暂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样有所作为。 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 )(2)在同学们的讨论中,从现实出发来思考,对这一段还可还有许多问题:如苏子听任自然的观点,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可取?“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在今天却是应该争取的;声色是大自然固有的,不以听、看而存在,此处是否反映了苏轼唯心主义观点?“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也是不对的。 3、教学小结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箫吹奏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认识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任务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也是课文的感情线索。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中,满腔悲愤寄寓旷达的风貌之下。三、布置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