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保护与利用规划说明书2015_6改 - 副本.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4874448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261.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城保护与利用规划说明书2015_6改 - 副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古城保护与利用规划说明书2015_6改 - 副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古城保护与利用规划说明书2015_6改 - 副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古城保护与利用规划说明书2015_6改 - 副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古城保护与利用规划说明书2015_6改 - 副本.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城保护与利用规划说明书2015_6改 - 副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城保护与利用规划说明书2015_6改 - 副本.doc(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荆州古城保护与利用规划第一章 项目背景1.1、 荆州背景荆州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位于江汉平原腹地,东连武汉,西接三峡,南跨长江,北临汉水,是连东西、跨南北的交通要道和物资集散地,也是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鄂中南地区的经济纽带,长江中游枢纽港口城市,国家轻纺工业基地,素有文化之邦、渔米之乡和旅游胜地的称誉。 荆州市市区面积157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面积102.5平方公里。从地理区位上看荆州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其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扩散区域,处在武汉城市圈与宜昌都市区的联结轴线上,是武汉城市圈和宜昌都市区的重要联结点,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荆州市在湖北省城镇体系中的重要地

2、位。同时,荆州市与湖南省的岳阳市和常德市相接壤,是长江流域经济体系中的中部核心城市。荆州提出“农业立市、工业兴市、旅游富市”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和工业化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且充分挖掘楚文化、三国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以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的联动发展。荆州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的称号。2009年7月湖北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提出了“两圈一带”的战略,即“长江经济带、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要把荆州打造成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及

3、鄂西圈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文化中心。荆州古城作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十大重点旅游区之一,古城保护与利用必然受益于该项战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将为荆州古城旅游区带来产业政策、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等诸多领域的有利条件和机遇。荆州市曾多次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但未得到有效实施,古城内各类用地功能混杂,交通拥挤,人口密度过大,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新建的部分建筑与古城整体风貌不相协调。为了更好的保护古城,延续历史文脉,指导古城片区有序发展,现决定编制荆州古城保护与利用规划,为古城的保护与利用的实施提供更好的思路与理念。1.2、 城市特色1.2.1历史文化: 荆州历史资源丰富,主要是楚文化和三国文化。楚

4、文化经历了上下七千年,特色鲜明。楚国奠都荆州时期,在青铜铸造、农业丝织、老庄哲学、屈原为代表的文学、音乐美术诸方面取得了世界最高水平的进步,堪与同时期的西方希腊文化媲美。此外,荆州曾是魏、蜀、吴三国纷争战略要地,也是三国文化的中心,有着丰富的历史积累和沉淀,包括关公文化、三国城墙文化、三国书法、三国瓷器、三国兵器、三国漆器、铜镜等。 1.2.2民俗风情: 悠久的历史积淀也给荆州留下了丰富的地方民俗特色。包括荆州三国故事、三袁传说、南风、楚声、巫歌、楚辞等民间文学,漆画、楚国木雕、汉绣、漆器、纺织、根雕、麝火疗法、竹编等民间手工艺;马山民歌、荆河戏、鼓盆歌、说鼓子、啰啰咚、挑担围鼓、石首跳三鼓、

5、洪湖渔鼓、公安道情、卸甲坪山歌、双镲子等民间音乐;赶毛狗、春节、元宵节、三月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一系列民俗节庆以及八宝饭、鱼糕丸子、千张扣肉、龙凤配、皮条鳝鱼、冬瓜鳖裙羹、莲藕排骨汤、鸡茸鱼肚、黄陂三合、沔阳三蒸等特色饮食。 1.2.3筑城格局:荆州古城东西长3.75km,南北宽1.2km,城墙高9m,周长11.28km,护城河环绕古城。古城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向呈带状。城墙因地起伏,顺湖迂回,十分壮观。被誉为我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清朝时期的荆州古城总体格局分东西两城,满城与汉城。据记载,康熙二十二年(A.D.1683),八旗兵驻荆州,置荆州将军府,城中筑一横墙,将城隔为东西两城。

6、东城住旗人,称“满城”;西城住百姓,称“汉城”,实行等级划分。 1.2.4名人渊源:众多名人都和荆州有着各种各样的渊源故事,这也是荆州不可多得的一笔财富。其中包括楚庄王、孙叔敖、关羽、萧绎、唐代岑门三相、张居正;优孟、老莱子、许行、屈原、宋玉、法显、宗炳、庾信、岑参、公安三袁等等。 1.3、规划主要内容(1)、规划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提出细化的保护措施和方法。(2)、提出古城保护与发展的主要思路及模式,明确古城主要功能、文化特色和风貌特征。(3)、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图纸表达的古城格局,对现有古城街巷格局及空间形态进行分析,提出古城格局、肌理保护与恢复的内涵与措施。(4)、结

7、合古城格局的保护和文化建筑的复建,策划一批具有特色及代表性的商贸、文化项目。(5)、提出古城内外交通组织方案,优化现有道路系统,建立旅游通道、步行体系及静态交通设施。(6)、提出古城内外河湖水系的保护、连通和生态保护与治理措施。(7)、提出规划实施的项目运作模式以及与之配套的实施政策和管理措施第二章 现状分析2.1、项目概况2.1.1 区位分析地理条件:荆州古城位于荆州市中心城区西部,其东临武德片区,南临城南片区;项目研究范围距沙市老城区4.9公里,通过江津路、荆沙路、荆沙大道将两城连接起来。其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东连武汉、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荆门、襄樊,是连东西跨南北的交

8、通要道和物资集散地。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扩散区域,是武汉都市圈和宜昌都市区的重要联接点。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交通条件:荆州古城分别由东南西北四个出入口(荆南路、郢都路、人民路以及荆中路)联系古城内外。北靠207国道以及318 国道,至宜昌三峡机场约80公里,全程通行时间在一个小时左右。此外,由庄王大道可直达荆州火车站,通往上海、成都等大城市。铁路方面沪汉蓉高速铁路以及连接岳阳 的荆岳铁路成为今后焦柳京广两大干线的联络线。 然而,古城通往沙市以及中心城区方向现状仅依靠一条江津路主干道,交通压力较大。 因此古城对外交通状况和组织有待改善。 历史条件: 荆州为古九州之一,是中原沟通岭南的要冲,号为“

9、东南重镇”,“亦都会也”,有春秋迄五代共十代政权建都,历时411年,故荆州 的古都地位较高,被广称为荆楚名都。 荆州作为首批国家级历时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不仅表现在其拥有南方独一无二的古城墙,华人世界广泛熟知的三国故事和关公遗迹,更在于荆州是楚郢都的故里,楚文化的中心,凝聚了绚烂的中华文明。 经济条件: 湖北省处于我国中部地区,处于我国沿长江经济带的横向发展轴以及沿京哈京广通道的十字交汇处,同时与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重要经济区联系紧密。在中部崛起的国家战略下,荆州市位于“两圈一带”的经济节点上,是未来促进湖北经济崛起的重要支撑点与资源交汇处,能够接受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带动区

10、域发展。 2012年,荆州GDP总量超过1000亿,位于湖北省第4,而人均GDP(20968元)仅排全省第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荆州经济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旅游条件: 荆州位于“长江中下游”国家旅游线路上。以都市旅游、遗产旅游、山水观光为特色,由于沿线城市协同发展的基础。2008年底,湖北省提出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更为荆州发展旅游业奠定政策基础。 虽然自2008年以来,荆州全年旅游收入从31亿增加到了2012年的91亿,但是和武汉(2012年旅游总收入1396亿)以及宜昌(200亿)相比还有差距。而荆州丰富且独特的旅游资源现状的利用层次较低与发展水平不高。 2.1.2 项目范围:

11、本次规划范围是荆州古城及外围协调区域。 规划范围北至北环路及荆州大道,东至荆州大道及东环路、南抵凤凰路及南环路、西至西环路。其中荆州古城东西长3.75km,南北宽1.2km,城墙高9m,周长11.28km, 整个规划研究范围共计约11.97平方公里,其中城内总面积约4.54平方公里,城外协调区研究范围共7.43平方公里。 2.2、现状用地布局:荆州古城内总用地459.78公顷,其中居住用地占34,主要为二、三类住宅。此外,行政办公用地(36.44公顷)以及中小学(22.55公顷),占总用地13。古城外研究范围以居住工厂为主。 表2-1现状用地平衡表代码用地名称面积(万平方米)比例R居住用地15

12、4.1434A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122.2727B商业服务设施用地35.88M工业用地3.451W物流仓储用地0.160S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54.8612U公用设施用地3.531G绿地67.5215H特殊用地10.542E水域和其他设施用地7.542合计459.781002.3、 现状机关事业单位:古城内现有机关事业单位数量多,占地大。 城内行政办公用地68处,在荆州古城疏散规划(2012)被列入疏散用地的共34.79公顷,其中市级行政办公用地20处,用地面积15.10公顷;区级行政办公用地48处,用地面积19.69公顷。 城内事业机关用地52处,在荆州古城疏散规划(2012)被列入疏

13、散用地57.71公顷。其中:教育科研用地29处,用地面积41.04公顷;医疗卫生用地9处,用地面积6.60公顷;特殊用地4处,用地面积3.76公顷;工业仓储用地5处,用地面积3.60公顷;市政公用设施用地4处,用地面积1.52公顷;交通枢纽1处,用地面积1.19公顷。2.4、 现状交通体系:古城片区道路现状按交通功能分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和巷道四种等级,主干道由北环路、荆州大道、南环路、西环路、西楚大道组成,次干道由荆中路、荆南路、荆北路、人民路、屈原路、郢都路、荆秘路、荆东路等组成,支路由内环路、黄金堂路、通会桥路、拥军路、张居正街、迎宾路等主成。形成了荆州古城的交通网络主骨架。古城内的交

14、通东面通过东门与城外的江津路、荆沙路、荆州大道联系, 北面通过新北门与北环路联系,南面通过新南门与城南区联系。近年来由于内环路的贯通,大大缓解了古城的交通压力。我们从古城内的道路交通组织、古城与城外的交通联系以及古城内静态交通三个方面对古城的道路交通现状进行分析后,总结了现状交通主要呈现的五大问题:(1)、古城内道路普遍狭窄;(2)、东门交通压力大。大量交通集中于荆南路进入古城;(3)、支路密度偏低;(4)、街巷连通度差,不成体系;(5)、古城内没有集中大型停车场。2.5、现状公交线路与站点:古城现状公交线路并不完善。目前的公共交通服务是围绕几条公交线路组织的。有的是内部总站,不只是城市内部道

15、路与外界的联系使用,同时也兼有运输目的. 2.6、现状建筑:规划对古城内建筑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从建筑质量、建筑风貌、建筑年代、建筑高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通过对现状建筑各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荆州古城片区内新、旧建筑混杂,建筑高度参差不齐,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之间存在着许多矛盾。古城内外拆建、改建、新建建筑物的层数、建筑体型、体量、材质、色彩没有按保护规划实现有效控制,古城内原有的传统肌理已不复存在,成片的6-9层建筑和多幢十层以上的高层建筑与古城风貌极不协调。许多文物古迹的景观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各景点之间缺乏呼应与统一,致使古城空间整体风貌与保护古城的宗旨格格不入,在一定程度上割断了古城的历史文脉。特别是1990年代建成的十一幢高层建筑,大大突破了荆州历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定的“建筑物高度控制在5层以下,总高度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